關(guān)于[孔子為政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一)]的字幕:前面我們說到政者正也、為政以德,這兩點是孔子關(guān)于為政治國思想的根本的認(rèn)識和他最根本的原則。下面我們會要說到一些比較具體一點的一些關(guān)于他為政的一些具體的一些思想。第三點就是說舉賢才。《論語》里邊講,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就是怎么樣,老百姓就能服了?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則民服;舉枉錯諸直 則民不服 ”。就是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放在那些不正直人的之上,老百姓就服了。如果你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 。還有一段又說“舉直錯諸枉 能使枉者直 ”。你把正的人提拔起來 ,放在不正直人的之上,也能使不正直人變成正直。這就所謂的舉賢才,就要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來當(dāng)政。這個要求實際上就體現(xiàn)了前面講的政者正也,要正人先正己這樣一個原則 。接下來說,首先的問題是要在上的當(dāng)權(quán)者你要正,這樣你才能夠做好。那么自然就是,你在選擇你的官吏的時候,那么就要按照這樣一個原則,把正直的人把他提拔上來 ,把正直的賢才提到高位上,讓不仁的人,把不賢的人讓他離開,這樣百姓才能夠服從。所以這是一個,應(yīng)該就是孔子講的為政思想里邊,德政思想里邊很重要的一點。以后中國歷代也比較強(qiáng)調(diào)這一點 ,就是任人唯賢吧。第四點 就是庶、富、教 ,就是三個為政的三個要求。這個話是從哪里來呢?是從《論語》里邊這段話,叫“子適衛(wèi)”就是孔子到衛(wèi)國那個地方。“冉有仆”,這個冉有是孔子弟子,就給他幫他趕車,那么一路走了以后,孔子看到,當(dāng)時情況說了一句。子曰“庶矣哉 ”。他說這個人口很多。這個 庶 是講的,人口很多的意思。他表示很贊賞、很好。因為在當(dāng)時,在古代那個時候,一個基本情況是地廣人稀,所以很多的政治家他要治國的時候,不管是主張用法還是用德,還是什么。當(dāng)時我們看各家各派 ,百家爭鳴里邊一講政治,第一個要求是要庶 要人要多,人多以后他才能夠,生產(chǎn)的人多才能富國,人多以后當(dāng)兵的人才多,所以富國強(qiáng)兵基礎(chǔ)是人口要多。這在當(dāng)時的一個情況,就是治國第一的要素,就是要增加人口。所以孔子到那里一看,說這個衛(wèi)國人口很多,所以他很贊賞。說“庶矣哉”。冉有就問他了“既庶矣 又何加焉?”冉有大概在當(dāng)時他在做官 ,他說既然人口多了,進(jìn)一步要做什么呢?孔子說“富之”,讓他富起來 。冉有又說“既富矣 又何加焉?”他富了以后,再要做什么呢?孔子說“教之”。這樣他就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步庶矣哉要庶 ,庶了很好,人口很多了。第二步要讓他富起來,第三步要教之 ,要進(jìn)行教化。那么這可以說是提出治國的三項目標(biāo)。而這三項目標(biāo)里邊,你看它這個次序很有意思。我們都說他 為政以德,他很重視這個治國基礎(chǔ),就是要進(jìn)行教化,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質(zhì)。可是他在排這個次序的時候,先讓他要富起來,富起來以后才進(jìn)行教化。就在第一步庶的基礎(chǔ)上,先是要富,富了以后再教。這個思想是很有道理的 ,很值得注意的。他并不是脫離了民生問題,并不是脫離了讓老百姓富起來這個基礎(chǔ),來談這個教化 ,而是說要把教化放在民富起來的基礎(chǔ)之上。那么在《論語》里邊,像這樣一個反映了他對民生問題的關(guān)注,或者講要富民的這種思想,也還有好幾處。比如說有一段話,叫做“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道千乘之國 ,就是治理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這么一個諸侯國,比較大的一個諸侯國,要怎么做呢?敬事而信,要很認(rèn)真地去做事,要講信用。節(jié)用而愛人,要節(jié)約開支,要愛人。使民以時 ,就是你要動用民力的時候,要注意這農(nóng)時。意思就是,你要在農(nóng)閑的時候 ,才去用這個動用民力,不要妨礙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那么這里面就是,節(jié)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這個都是表現(xiàn)了一種對民生的關(guān)心。還有一段是,哀公問于有若。有若是孔子的弟子,就是前面我們說的那個有子。哀公就問說“年饑 用不足 如之何?”遇到災(zāi)荒了,“用不足”就是我這個財政不夠了,怎么辦 ?有若對曰“盍徹乎 ”。有子就說,那你不如就采取一種這個徹的這種賦稅的辦法。這個徹的辦法,就是農(nóng)民收入的,你征用他的十分之一,說你是不是就用這個辦法,用這樣一種賦稅的辦法,來渡過這樣一種困難。這個哀公就不理解了,說 我現(xiàn)在的賦是用的是叫做 二。就是說我抽了他二分之一,那他的農(nóng)民收入百姓收入二分之一要交給我,交給政府,這樣我還不夠呢!“二吾猶不足 如之何其徹也?”二分之一都不夠,我怎么能改成十分之一呢?就是哀公覺得很難理解。那么有若就回答了,說“百姓足 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與足?”有子這個話很有道理,現(xiàn)在也值得我們借鑒的。百姓足,老百姓他富足了,你還怕會不足嗎?“君孰與不足”,你還怎么會不足呢?百姓不足,老百姓如果窮,“那君孰與足”,你怎么能夠富裕呢?所以他這個思想就是一個,有一種藏富于民的思想,就是認(rèn)為老百姓的生活改善。老百姓富足是國家財政、國家的財政充裕的一個基礎(chǔ)。這個思想還是,今天來講也還是值得借鑒的一個思想。還有一段話??鬃诱f“丘也聞有國有家者”。有國,就是講諸侯國。有家,是講儒大夫的那個他自己的領(lǐng)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字也應(yīng)該說是有可能是傳的這個有錯。不患寡而患不均,應(yīng)該是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應(yīng)該是 不患寡而患不安。就是你不怕窮 ,而怕不均。也不怕人口少,而是怕不安、怕不安定。那么這里邊就是,這個話就是 ,不患貧而患不均。這也是一個對一個經(jīng)濟(jì)上的一個政治,對民生的一個考慮。這里這個 均,不是一個平均的意思,不是講平均主義。這個 均 的意思就是,要調(diào)劑,讓他能夠合理 ,不要不至于貧富懸殊。是這意思。最怕的是怕不安定,他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那么你這樣子就會出問題。所以這也是對民生的一種關(guān)心。這是講的第四點,就是庶 富 教。說明就是《論語》里邊,講的就是反映的這個儒家的這樣一個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中間,就表現(xiàn)了一種對民生的一種關(guān)心。再一個 第五點是取信于民。就是一個政權(quán),你要能夠穩(wěn)定,最重要的,你要取得百姓的信任。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論語》里邊講“子貢問政”,子貢問怎么樣治理國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回答,你要解決三個問題,一個是 足食。這講的經(jīng)濟(jì)生活上面,要糧食要充足。足兵,要有足夠的軍隊。民信之矣,要有老百姓要能夠信任。那么子貢又問了,說“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你提出這三個要求,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只能滿足兩個,要去掉一個,那么先去掉哪一個?孔子說“去兵”。那么子貢又問,說“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剩下兩項了,還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 ,那么先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然后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就 足食、足兵、民信 這三者,是你為政應(yīng)該做到的。有了這三者你就可以,這個國家就可以比較穩(wěn)定,可以發(fā)展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面,要去掉怎么辦 ?那么首先去掉兵,其次去掉食,最重要的你要保證有信,老百姓的信任。說自古誰,自古皆有死,從來總是會有死的這種事兒 ,哪怕你糧食不夠了,但是民無信不立。如果沒有老百姓,老百姓沒有對你的信任,你就沒有辦法。所以這一章里面強(qiáng)調(diào)的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這是孔子治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當(dāng)然了 到后來的發(fā)展,就是說后來發(fā)展。那么孟子就提得非常明確,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所有以前的一些王朝所以滅亡 ,原因在什么?原因就在它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心,你就失去了天下。得了民心,就可以得天下。那么這就是說,老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一個基礎(chǔ)。就一個政權(quán)它的基礎(chǔ),一個政權(quán)穩(wěn)固的基礎(chǔ),最重要的是在于百姓的信任。如果真的有百姓的信任,哪怕是條件非常艱苦,它能夠堅持 能夠維持 ,能夠克服種種的困難。但是如果一旦失去百姓的信任,那頃刻之間它就可以瓦解,就可以滅亡。所以叫做 民無信不立 。在《論語》里邊,在別的地方也有還有些話,也反映了這個思想。比如說 說 葉公問政。子曰 “近者說 遠(yuǎn)者來”。這治國怎么治國呢?他要讓 近者說(悅) 遠(yuǎn)者來 。你近處的人,對你這個施政,覺得很高興、很喜歡,你所做的這些,大家都覺得很高興。遠(yuǎn)者來,在遠(yuǎn)處的地方,他沒有得到你這個好處 ,沒有體會到你這個政治非常好,但是他聽說了,他就會主動地投奔過來。就是聽說,了解你這里比別的地方好,他就愿意來。那么這也是就是說,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也就得到老百姓的一種信任。大家都覺得你這兒好,在你治下的人覺得很好,就很高興,不在你治下的都愿意來投奔,這也體現(xiàn)了這樣一個取信于民 這樣一個思想。還有講的“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但這個就已經(jīng)超出了為政的范圍。前半句是跟為政有關(guān)系的。這個 君子,就講你的這個一個當(dāng)政的人,你取得信任了以后,然后你再去“勞其民”,就讓老百姓來處理做一些事情。如果沒有取得信任,你就讓他做這個做那個,那么他就會覺得你是不是對他一種“厲己”,覺得對他非常的,在摧殘他,對他一種很,要用一種很繁重的勞動來殘害他,他會覺得這樣。但如果取得信任以后,他就會很愿意的來做這些事兒。“信而后諫 ,未信則以為謗己也”。那么對于在上的人,你要取得信任以后,你才能給他提意見。諫嘛,就是在下的人 給在上的人提意見叫諫。如果你沒有取得信任,你給他提意見,你本來你是好意,(他)看到他有些不對的地方,你跟他好意提一提,他會覺得你在那兒罵他,他會覺得你在那兒誹謗他,或者是以為你在那兒專門挑他的錯、出他的洋相。這就是講的要取得信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當(dāng)然在后面這句話,已經(jīng)是超出了他的為政的這樣一個范圍。它是涉及到一個一般的 ,比如對上級領(lǐng)導(dǎo),對在上的人的一個態(tài)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