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嫁妝是彩禮的7倍,印度男人哪來的底氣
文丨宗威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嫁妝比彩禮高,但兩者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呢?
在印度農(nóng)村地區(qū),這個答案是:女方嫁妝大概是男方彩禮的7倍。
你會不會以為印度女多男少,才會導致嫁妝高出彩禮這么多?
并不是。印度男女比例為108,而且性別失調(diào)情況越來越嚴重。
感到很不可思議是不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事。
1
印度農(nóng)村嫁妝是彩禮的7倍,這個數(shù)據(jù)可不是瞎吹的,是世界銀行調(diào)查研究得出的。
據(jù)BBC報道,世界銀行研究人員在調(diào)查了1960年至2008年間,印度農(nóng)村地區(qū)的近4萬樁婚姻后發(fā)現(xiàn),95%的女方家庭仍在支付巨額嫁妝,而且比男方家庭給的彩禮高得多。
具體數(shù)據(jù)是這樣的——
男方送給女方的財物平均價值為5000盧比,折合人民幣大概是430塊錢;而女方隨嫁的財物就值錢多了,平均價值為3.2萬盧比,折合人民幣大概是2780塊錢。
女方嫁妝是男方彩禮的6倍多,接近7倍了!
這意味著對女方家庭來說,嫁妝成了一個非常大的開支。2007年,印度農(nóng)村地區(qū)的平均嫁妝支出,已經(jīng)達到家庭年均收入的14%了。
如果家里多兩個女兒,那不得破產(chǎn)?
世界銀行的調(diào)查并非只在某一地區(qū)進行的,而是涵蓋占印度96%人口的17個邦(印度一共28個邦)。所以不用擔心樣本過于偏頗,總體可信程度還是很高的。
可能有人會問,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區(qū)間是1960年至2008年,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過去十多年了,情況應該好多了吧?
我們沒法找出2008年后的詳細數(shù)據(jù),但可以看下這張趨勢圖——
藍線是女方家庭嫁妝開支情況,綠色虛線是男方家庭彩禮開支情況??梢钥闯觯?000年前后開始有個明顯的變化——
女方嫁妝開支越來越大,最高接近4萬盧比,男方彩禮開支反而越來越少。
要說印度在過去十幾年快速扭轉(zhuǎn)了這一局面,至少從上邊趨勢看是不大可能的。
2
印度嫁妝比彩禮高這么多,是不是因為女多男少,多給嫁妝以便更容易嫁女兒?
恰恰相反,作為全球人口第二大國,印度是典型的男多女少。根據(jù)聯(lián)合國的數(shù)據(jù),印度2020年男女比例超過108。而且印度性別比例失衡還在加劇,預計10年后將有4000萬男性找不到老婆。
一方面是嫁妝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男性打光棍,敢情生男生女都不討好???!
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印度嫁妝這么高?
如果要深究,恐怕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最重要也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印度傳統(tǒng)的種姓內(nèi)婚制。
所謂種姓內(nèi)婚,意思是只在某個種姓或宗教族群內(nèi)部通婚,簡單理解就是嚴格的“門當戶對”。
印度教很早就把人劃分成了五個階級族群,從高到低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賤民,其中前三個種姓被稱為“再生族”。
奠定印度社會體系根基的《摩奴法典》規(guī)定,“再生族”的三個種姓,只有同種姓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跨種姓會受到神靈和社會的懲罰。
然而問題來了,同種姓間男女不均衡咋辦?
《摩奴法典》規(guī)定,如果同種姓內(nèi)實在找不到合適人選,高種姓男可以娶低種姓女,但高種姓女不可以下嫁低種姓男。對低種姓女來說,嫁給高種姓男意味著階級的躍升,父母會隨嫁大量嫁妝給足面子,也為了女兒嫁過去后不被欺負。
久而久之,嫁妝制度逐漸流傳于整個印度社會,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不分種姓和宗教信仰。
這張圖上的四條線分別代表錫克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梢钥闯?,錫克教和基督教的嫁妝平均價值,早已大大超出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了。
3
高額的嫁妝給印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有經(jīng)濟學家估算,1950年至1999年間,也就是整個20世紀下半葉,印度嫁妝支付總額接近25萬億美元。
要知道,印度1999年GDP才4588億美元,也就是說,印度每年花在嫁妝上的錢,比一年的GDP還要高!
嫁妝制度還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
因為嫁女兒要付出高額成本,導致很多家庭不愿意生女兒,拋棄甚至殺害女嬰的慘案很多,同時加劇了性別比例失衡情況。
很多刑事案件也與嫁妝有關。
印度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因嫁妝問題引起的刑事案件,在過去一段時期內(nèi)呈上升趨勢。2001年,印度有6851名女性因嫁妝糾紛喪生,而這一數(shù)字在2012年上升到了8233名。
嫁妝問題讓很多印度婦女不堪壓力,選擇自殺。
印度政府的統(tǒng)計顯示,平均每小時就有4名女性因嫁妝糾紛自殺。由于很多印度人認為這是丟臉的事,真實的數(shù)據(jù)恐怕要更高。
嫁妝制度的問題這么多,印度政府沒想過解決么?
其實早在1961年,尼赫魯政府就頒布了《嫁妝禁令》,明確將嫁妝定性為非法行為。但從現(xiàn)實來看,嫁妝禁令形同虛設,根本沒人認真遵守。
1980年代,印度對《嫁妝禁令》進行修訂,規(guī)定夫妻離婚后,男方須將嫁妝全部返還給女方。
這條法律本意是為了保護女性,離婚后有一份財產(chǎn)可以依靠。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些人為了避免離婚后人財兩空,會故意制造廚房失火等意外將妻子殺死。
從印度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來看,嫁妝問題短期內(nèi)難以解決,需要印度政府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參與,就看印度有沒有這個決心了。
責任編輯:邱艷莉 UN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