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溪-歷史記載
古時候的檀溪,是一泓湖水。當(dāng)?shù)巧险嫖渖礁┮曁聪?,藍藍的湖水輕盈誘人。檀溪湖,又是湖,又是溪。夏日來
檀溪
了,這里一片澤國,是湖;秋日去了,闊湖變成窄帶,蜿蜒系在山腰下,為溪。每到百花吐艷的麗日,這里各色鮮花,竟相盛開?;ú菹嚅g,象織不完的錦那么蜿蜒。更有那婷婷的龍竹,箭似的昌蒲,碧碧的水草,煞是惹人喜愛,假若在皎潔的月光下,湖水銀光閃爍,象撒了一湖的珍珠。身臨此境,如入畫中。自唐以來,舉凡到襄陽的文人墨客,必到此抒懷吊古,詠詩作賦,留下了許多寫景抒情的妙詩佳章。“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到檀溪。的盧何處埋龍骨?流水依前繞大堤。”歲月流逝,江山顏易。如今檀溪湖因漢水筑堤,無水源,而平整出一展平川,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田野也碧,黃,紅,紫。。。。。地變化著,是又一種美的展示。
的盧“一躍三丈”,說明了
劉備躍馬時的檀溪最少有三丈寬。為何如今檀溪只有其名而無水呢?清光緒《襄陽府志》說:“檀溪向為漢水所經(jīng),自老龍堤建,溪不復(fù)與漢通,日就淤塞,今皆民產(chǎn)矣!” 由此可以看出,遠在一千多年前,補修老龍堤后,檀溪之水不再入漢,檀溪就日漸淤塞了。那么,老龍堤是何時所筑呢?可以說遠在漢魏以前,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胡烈為荊州刺史,有惠化,補缺堤,民賴其利。這與劉備馬躍檀溪、三顧隆中已晚六七十年。胡烈僅僅是補缺堤而已。是堤之設(shè),據(jù)文獻載,始于商周,但不過是草創(chuàng)。 堤筑之后,檀溪之水,流于何處?上述
《府志》曰:“昔日漢水,會檀溪、襄水(今南渠),以繞郡城,過峴山,復(fù)入于漢,是以《水經(jīng)注》云,又與襄湖水合并。”即檀溪與襄水合流,注入漢水,到如今檀溪就只有其名而無水了
檀溪-民間傳說
馬躍檀溪的故事,在
《三國演義》中被描寫得那么驚心動魄,而留傳在
襄陽的民間傳說,也可聊備一聆。
傳說,檀溪湖對面的蔡家洲,曾是蔡瑁的土地。不知何時,對面白馬洞的一匹白馬,常在夜間躍過漢水,跑到洲頭尥蹶子撒歡,糟蹋莊稼。蔡瑁氣得七竅生煙,發(fā)誓要弄個水落石出。他帶著人馬日夜埋伏,一連數(shù)日,什么也沒有看到。就在他準(zhǔn)備撤兵的那天晚上,突然從洲對面的山洞里躍出一匹渾身閃亮的大白馬,竄到洲上,又是打滾,又是亂跑,然后大口啃食莊稼。
蔡瑁一聲呼哨,四周伏兵一齊甩出九百九十條絆馬索,張開九百九十根套馬繩,逮住了大白馬,連夜?fàn)炕爻?,?zhǔn)備天亮宰殺。
此時劉備正寄居荊洲,住在襄陽。半夜聽到駿馬長嘶,聲音宏亮,便起身去看。俗話說,將士惜馬,秀才愛書。他想,這么好一匹馬,不可不救,便把它放走。白馬淌出眼淚,屈下前蹄,向劉備點了三下頭,然后一聲長嘯,飛奔而去。蔡瑁得知,氣得咬牙切齒,眼睛發(fā)紅。心想:“往日想殺你找不到由頭,今天可是你自己找死,不除掉你這大耳怪,遲早要奪走我的地盤。”便來抓劉備。誰知劉備猜到兇多吉少,已掩面溜出了西門。蔡瑁笑道:“別看他出了門,還是甕中鱉,罩中雞,看我生擒了他。”帶著人馬一路追去。
劉備逃到檀溪湖邊,眼見湖水茫茫,追兵漸近,不禁失聲痛哭。正在這時,那匹大白馬忽地躍到眼前,咴咴直叫,貼近劉備屈下四蹄。眼看蔡瑁吶喊喧天,追至身后,劉備霍地抓住馬鬃,翻身上馬。只聽一聲怒吼,白馬四蹄騰空,躍過檀溪湖,奔向萬山叢中。真武山下深深的蹄印,就是大白馬留下的神跡。
襄樊市真武山道觀
資料記載:真武山原名龜山,又名九宮山,位于襄陽城西南二里,山上建有真武山道觀。據(jù)《太岳太和山紀(jì)略》記載:“真武觀……在襄陽城西二里……謁太和(武當(dāng)山太和宮)者先奏表于此”,在歷史傳統(tǒng)習(xí)慣中,朝武當(dāng)山首先要到真武山給真武大帝上表章,算是報到。財富力強者,繼續(xù)去均州(今丹江口)武當(dāng)山天柱峰朝金頂,錢乏體弱者,到真武山即使回轉(zhuǎn)也算還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
據(jù)《襄陽府志》記載: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諭修建武當(dāng)山宮觀。滿載“管運武當(dāng)山琉璃諸物”小船數(shù)以“萬計”,停泊襄陽龜山下的漢江邊,“時風(fēng)濤方作,頃見祥光數(shù)見,水天一色,所謂元帝(真武大帝)顯應(yīng)”,于是在山上修建真武觀,龜山也隨之更名真武山。
真武山道觀,歷史上是武當(dāng)山系列道觀中的第一道觀,其規(guī)模屬武當(dāng)山宮觀中最大的,海內(nèi)外享有盛名。因道觀毗鄰漢江,處在鄂、川、陜、湘、桂、滇數(shù)有來往的通衢大道,水旱碼頭,交通十分便利,香客眾多。從農(nóng)歷臘月三十到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敬香的香客最多。直到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初期,真武山道觀香客仍然十分興盛。在鼎盛時期,道觀建筑的殿堂、房屋有350多間,道人近百人.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橫亙在襄陽城西南。從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綿延的五嶺,虎頭、華山、鳳凰高聳,端坐在蔥蘢懷抱之中,不起眼的小山頭,文化積淀可謂深厚。幾百年來,出于飽覽“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勝境心態(tài)的并不多,朝拜“小頂”卻成時尚,與武當(dāng)山大頂齊名,年節(jié)更是蜂擁,祈求真武祖師庇佑,印證了千年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市內(nèi)乘坐530公交在襄城客運站下車,向西南方1000米即到
市內(nèi)乘坐14公交在襄城客運站下車,向西南方900米即到
乘坐530、14公交在終點站下車。向西1200米即到
襄樊有幾座橋:
一橋 就那鐵架的鐵路公路橋 2橋長虹大橋 魚梁洲大橋 清河1234橋 一座高速橋也在市區(qū)范圍 這樣算的話襄陽區(qū)的六兩河大橋也算了 所以加起來一共9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