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僵疼而惡寒。
觀氣脈象,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脈浮,頭項僵疼而惡寒。1.中風(fēng),2.中寒。有汗,脈浮緩,表虛,桂枝湯主治也。無汗,脈浮緊,表實也,麻黃湯主治。桂枝湯【:桂枝9g.芍藥9g.干姜9g.甘草(炙)7g.大棗12個】麻黃湯【麻黃9g.桂枝6g.杏仁65個.甘草(炙)3g】
太陽病;榮,陰也,在體為血也,寒為陰邪,故寒易邪侵也,麻黃湯也,四味,偶數(shù)為陽,陰病陽治也。
衛(wèi),陽也,在體為氣也, 氣之鏢疾,為陽,風(fēng)性浮動舒散為陽邪,故衛(wèi)受之,桂枝湯也。
學(xué)習(xí)傷寒辨證應(yīng)掌握的和辨別的方:
麻黃湯:麻黃 15克,桂枝10克,杏仁5克,大棗12枚。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湯:桂枝15克,芍藥10克,生姜10克,甘草7克,大棗12枚。發(fā)汗解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大青龍湯:兩方相加去芍藥,大棗加石膏,發(fā)汗解表,祛除表邪而清理熱。
小青龍湯:發(fā)汗解表,祛除表邪,而內(nèi)化寒飲。
葛根湯:發(fā)汗解表,升津舒經(jīng)。
細(xì)辛作湯劑用量:10-30克,做散劑不過錢。
五苓散,去表邪,內(nèi)化水飲。澤瀉;30,豬苓18,茯苓18,白術(shù)18,桂枝10。主要是外舒內(nèi)利 。
桃仁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加桂枝,桃仁。外解表邪,下解膀胱儲血之熱證。
葛根芩蓮湯:外散表邪寒,里有熱邪之利
桂枝人參湯:外有表證,里有虛寒證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外有表證,里有少陰里陽虛。
麻黃湯 大青龍湯 麻杏石甘湯 白虎湯 ,此為表邪由表入里化熱的用方。
重?zé)嵝?u> 外純表邪 寒 外有重表寒內(nèi)有熱邪 外有輕寒邪內(nèi)有稍 純熱邪
水氣病:
心陽虛,震懾水邪作用下降,苓桂甘棗湯。
胃陽虛,運化水能力下降,苓桂術(shù)甘湯。
。 脾陽虛,統(tǒng)攝不利,苓勺術(shù)甘湯。
腎陽虛,溫煦水能力下降,真武湯。
太陽表證:寒邪侵襲機體機表而出現(xiàn)一組癥候:發(fā)熱,惡寒脈浮,頭項僵疼。
中風(fēng)證表虛:有汗出者為表虛,寒邪侵襲體表至毛孔只開不合所致,桂枝湯。
傷寒表實證: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治。
鑒于兩者之間者可兩者合用之不過劑量,要少,麻黃桂枝各半湯。
表邪不解循經(jīng)入理化熱,可見有膀胱儲水,儲血證。
儲水證:主要是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的水氣病,可見有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部里急,口渴,消渴或見飲水則吐等癥,五苓散。
澤瀉30g豬苓18g茯苓18g白術(shù)18g桂枝15g
儲血證:熱勢入里與血相搏,熱勢重者用桃核承氣湯,瘀血勢重者,抵血湯,破瘀血消血。
太陽經(jīng)證失治或誤治所致的辯證:或熱或寒,或虛或?qū)?,或寒熱錯雜,或在臟或在腐,
脾虛,
發(fā)汗后腹長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小建中湯,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氣血兩虛,心臟失養(yǎng)。
熱繞胸膈的梔子豉湯主之。
心陽虛的癥炙甘草湯主治,
桂枝湯加減法:不知此湯,倍芍藥生姜
,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榮表虛寒,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
,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
、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適寒溫服,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欲使谷氣內(nèi)
充,易為釀汗也。溫覆令一時許,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謂不可過汗也。蓋取汗
,在不緩不急,不多不少,緩則邪必留連,急則邪反不盡。汗多則亡其陽,汗少則病
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謂病輕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盡劑,謂不
可再服第二升,恐其過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謂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
依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謂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程知曰:表證誤下,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治以葛根芩連。心下痞?者,治以桂枝
、參、朮。一救其表邪入里之實熱,一救其表邪入里之虛寒,皆表里兩解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