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名君寶(又名'全一'),字玄玄,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 ,元末明初真人,據(jù)《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張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 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豐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 在武當修道也是武當派的祖師爺。據(jù)記載張三豐是南宋淳佑八年(公元1248年)四月初九子時生于遼東懿州,現(xiàn)在的遼寧阜新,也有的說是遼寧錦州的, 在民間傳說是陜西寶雞、福建邵武,版本很多,到底是哪的我想已無從考證了,其實張三豐是哪里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上的確由此人。
張三是元明時期非常有名的一個道士,生于何年何月沒有人知道,據(jù)道教人士界推算,他的活動時期大概是從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方伎》有書: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泵魇分杏涊d張三豐身高體壯,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可數(shù)日一食,也可數(shù)日不食。讀書過目不忘,遨游天下,行蹤莫測。曾游武當山,預言武當山異日必大興。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先不說這些皇帝是怎樣給張三豐封號的,且說如果沒有張三豐也就沒有這出神入化的太極武功了。
金臺觀修建于元朝末年,當時的規(guī)模和名氣都不很大。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張三豐來到這里,他的很多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流傳,故人稱張三瘋子、張遢邋。因為不論春夏秋冬,他總穿著一身千補百衲的道士服,外披一件蓑衣,不修邊幅。
民間傳說
據(jù)說張三瘋子不知道為什么給人家打短工鋤地,可是他和東家說了必須白天睡覺,晚上干活。東家有些好奇,就半夜起來到地里去看看張三豐有沒有干活,走到地頭就見張山豐躺在大樹下睡覺哪,在往地里一看,有一幫子小人在那鋤地哪,東家就想:這么多人我怎么付得起人家的工錢啊,于是氣氛的大聲喊道:”張三瘋子“。這一喊壞了,把那十幾個小人嚇到了,一起倒在地上不動了。張三豐爬起來笑道:”你誤了我的大事?!皷|家走到地里借著月光看了半天,發(fā)現(xiàn)了十多個紙剪的小人,手中都拿著一把紙剪的鋤頭。東家揀起紙人,跑過來問道: “鋤地的人是他們?”他答道; “你看除了它們,還有人沒有?”
金臺觀張三豐的窯洞里有一只瓦罐。一般的瓦罐耳朵都在外邊,可那只瓦罐耳朵卻在里邊。
原來他雖然修成了正果,可是塵緣未了,還需要演道度人,當然離不開凡間人的一日三餐,他平時打坐靜修,每頓飯就由觀里的小道士給他送到窯洞里吃。每次吃完飯,小道士取碗的時候,總是看見他吃過飯的碗千干凈凈,象洗過一樣。小道土很奇怪,可也不敢問。一次,小道士就立在窗外偷看。原來他吃完飯以后,又用舌頭把沾在碗里的飯渣仔細舐凈。
小道士以為他舐碗是飯可能不夠吃,于是給他送飯不用碗而用罐子,想著:你就想舐也舐不成了??墒?,等他吃過飯,把罐子取出來一看,又舐得干干凈凈,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是這樣。小道士更加奇怪,罐子比碗深,何以舐得?有一次,小道士給他送了飯,又到窗外偷看,只見他把飯吃完以后,兩手抓住瓦罐的口沿,捏呀捏呀,瓦罐像牛皮做的罐子一樣,慢慢就翻過來了,他翻一節(jié)就舐一節(jié)兒,全部翻完,全部舐完。小道土非常驚奇,就在他全部舐完的時候,連忙走進窯洞: “呀!師父,你把瓦罐翻過來啦!”張三豐抬頭看了一眼小道士,鼻子里嗯了一聲,雙手輕輕放下瓦罐沒有說話。從此,那個翻過來的瓦罐,再沒有復原。至今那個被翻過來的瓦罐子還保留在博物館得到人們的展覽于欣賞.
一天,張三豐忽然告訴他的弟子,說他要死了。而且自己還寫了一篇“墓志銘”,然后躺在床上就斷了氣。大家七手八腳為他剃頭換衣,裝殮入棺。不料,棺材抬到墳地,忽然棺材里發(fā)出呻吟聲,人們忙揭開棺蓋,張三瘋子一骨碌坐了起來,從此就離開寶雞云游四川去了。后來觀里的道士,就把那個耳子翻在里面的罐子作為珍寶一直保留下來。金臺觀也就從此就有了名氣。觀上香火鼎盛,道徒不斷增加,布施收入劇增,由一個原來普通小道觀,成了規(guī)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大觀,這里有呂祖、文昌、修真,朝陽,飛升之仙等洞室,有后稷、三官、三清、元帝諸殿,有太皇宮,鳴鳳樓等樓堂。登觀遠眺,秦嶺渭水,盡收眼底,是寶雞一大名勝古跡。
張三豐是道家內(nèi)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傳說清雍正初年間,有汪夢九先生曾遇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算來張三豐應有四百七十余歲。這一切都是傳說,年代越是久遠的事后人們越是把他當作神話來聽。真也好假也罷信則有不信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