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才子司馬相如何以會高調(diào)追求一個寡婦?這個寡婦又有怎樣的魅力?
故事得從一首詩說起。
《鳳求凰》是西漢大才子司馬相如填寫的歌詞,旨在表達自己對卓文君的無限傾慕和熱烈渴求之情。詩中相如自比為鳳,喻文君為皇(凰),希望文君能允諾婚事,與自己鳳凰于飛,鴛鴦雙棲,舉案齊眉。可惜“佳人兮,不在東墻”,所以他“將琴代語,聊寫衷腸?!?/p>
讓我們的思緒穿越到漢代,去盤點一下,彼時二人的現(xiàn)狀。
從家世看,卓文君是臨邛巨富卓王孫之女,卓王孫是冶鐵世家,以冶鐵致富,家里華堂綺院,良田千頃,珍寶無數(shù),僅家僮就有千百名。司馬相如家在蜀地,父母雙亡,一貧如洗,與卓文君的家世相比,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從才情看,卓文君身為卓家千金,自幼便習書畫,精詩文,通音律,最擅撫琴,年少之時,人們稱贊的是她非凡的才華。長大后人們便不能不把目光便轉(zhuǎn)到她傾城的絕世容顏上,只見她“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面若桃花,明眸皓齒而且多才多藝的她,自然是才子們傾慕的對象,于是乎上門提親的人絡(luò)繹不絕,卓家二老千挑萬選,最終將碧玉年華的千金卓文君許配給一個身世顯赫的皇孫。
可惜二人成親不久,皇孫英年早逝,文君含淚回家,成為方圓十里最年輕貌美,才情橫溢的寡婦。
司馬相如當然也屬于青年才俊,他相貌堂堂,善做賦撫琴,可惜他身無長物,一文不名,他此時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當時,因景帝不好辭賦,相如志不獲展,因借病辭官客游天梁。
他的辭賦卻深得梁王賞識,因得常伴梁王左右。梁王欣賞他的才華,將刻有“桐梓合精”的天下四大名琴之一的綠綺贈送給他。司馬相如在梁地作賦彈琴,生活倒也自在逍遙??上Ш镁安婚L,梁王病逝。馬相如只得落魄返鄉(xiāng),另謀出路。
總之,初見之時,他和她才貌相當,卻隔著那遙不可及的身世。
有緣人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也能相見。用“一見傾心”“一見鐘情”“一見定終身”來形容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初遇一點兒也不為過。
他借琴音傳情達意,撩人心弦。琴歌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愿望,而且也象征著自己和心上人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
他的良苦用心她能感受,他熱烈奔放的感情 ,她愿意呼應(yīng),他深摯纏綿的情愫,她深深懂得。我想,這就是愛情最初的模樣。愛情沖破了世俗的枷鎖,贏得了勝利,雖然有夜奔的驚險,有當壚賣酒的窘迫,但最終以卓王孫分百名僮仆,百萬錢給私奔的女兒為結(jié)局而成就了一段史上佳話。
有句歌詞唱得好:相愛容易相處難。
成書于十七世紀的明朝作家陳繼儒的作品《小窗幽記》里有一句眼下特別流行的話:乍見之歡,不若久處無厭。
意思是令對方對自己產(chǎn)生初見的歡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會令對方產(chǎn)生厭惡。換句話說:一見鐘情比不上長久相處還能相互喜歡、溫暖對待。一見鐘情不長久,長久相處易平淡,而長久相處還能像剛剛相見一樣愛意難耐,才是最美滿的愛情。
難怪童話的結(jié)局都是如此: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因為他們是否久處不厭,要經(jīng)歷漫長年月的等待,柴米油鹽的磨礪,生老病死的考驗,觀眾們是等不起的。
好在時光如白駒過隙,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這一對才子佳人很快就度過了乍見之歡,進入平淡的庸常生活。
從《白頭吟》中的詩句“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來看,司馬相如此時已“有兩意”。
司馬相如在漢武帝劉徹即位后聲名鵲起,因劉徹喜歡他的《子虛賦》,他便寫了內(nèi)容上與《子虛賦》相接而更有文采的《上林賦》,此賦一出,司馬相如被劉徹封為郎。
事業(yè)上嶄露鋒芒的司馬相如,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chǎn)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曾經(jīng)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妻子此刻早已被他拋之腦后。
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為此,卓文君便寫了這首著名的《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在她心里,愛情應(yīng)該像山上的雪一般純潔,像云間月亮一樣皎潔。
既然“一心人”如此難得,何必委曲求全?沒有瘋狂的詛咒和軟弱的悲哀,她把痛苦埋在心底,冷靜而溫和。與負心丈夫置酒告別,氣度閑靜,胸襟開闊!雖然對舊情有留戀和幻想,但更多的卻是深沉的人生反思。
有句話雖然戲謔又無比虐心,卻足夠真實:男人很專一,他們永遠喜歡年輕貌美的女子。
在兩性關(guān)系中,女性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向往集中體現(xiàn)在“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這個美好的愿望中,但是,這個愿望在冰冷的現(xiàn)實中往往會落空,作為女性,如何葆有愛情,維護自尊,需要耐心和智慧。
美麗聰慧的卓文君是如何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