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什么,你就是什么》這本書認為,要想獲得平靜、簡單的生活,不妨從選擇素食開始。
這是作家培蓮凈樂棄俗出家后的第一部著作,之前她著有多部婚姻家庭寫實小說。并不是信佛的信仰迫使她必須吃素,培蓮凈樂在出家之前就已吃素。凈樂說,信佛,會對生命起敬畏之心,因此戒殺吃素,但吃素并不都是因為信佛。動物保護主義者、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還有出于食品安全、為健康考慮的人士等也會選擇吃素。
她寫這本書,也并非是要規(guī)勸大家都信佛教,而是要告訴讀者:吃素可以改變?nèi)说男膽B(tài),可以讓生活過得更簡單,更美好,所以如果你希望過簡單、美好的生活,不妨嘗試素食。
31歲那年,37歲的丈夫死于一場突發(fā)性疾病。丈夫的離世讓凈樂深陷痛苦。她想改變,不想再過恍惚、錯亂、污濁不堪的生活。吃素幫她找到了改變?nèi)松耐黄瓶?。當她躁亂不安,無助悲哀,甚至想摧毀這個世界的時候,認識了一位素食朋友。在他的影響之下,作者找到了與自己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的突破口——從食物開始。她說:“吃素能夠避免負累,過一種能簡則簡的生活。”
有趣的發(fā)現(xiàn):三種人對應(yīng)三種食物
她說:“食物的性格融化在我們的性格里,食物培養(yǎng)了我們的性格,而性格又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在她的筆下,人和食物融為一體了。
本書說,人分三種性格:非暴力的悅性的人,暴力的惰性的人,既非非暴力也非暴力的中性的人。食物也一樣分三種性格,分別對應(yīng)這三種不同性格的人。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
作者將食物分為非暴力的悅性食物,包括谷類、豆類、果仁類、蔬菜類等;與之相反的,是暴力的惰性飲食,包括所有的肉類、蛋類,所有的腌制品,含有化學添加劑的碳酸飲料、酒精性飲料,所有的受過污染的加工過的食品等。除這兩種之外,還有一種非悅性非暴力處于中性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濃茶等,少量食用不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你是什么樣的人,從你吃的食物中就能判斷出來。果真如此嗎?且聽作者是怎么加以說明的----“羊、牛、大象這些食草動物的天性,通常是和平的,而狼、獅、虎、鷹這些肉食動物的天性,通常是好斗嗜殺的。長期食素的人,他的性情通常是比較溫和的,一般不會走極端?!?/font>
人既然被稱為高級動物,當然就逃不脫動物的范圍,你歸為上述動物中的哪一類,那就要看你吃什么了。
為什么素食可以讓人更加溫和?本書引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弗恩史東(John Fernstrom)與赫曼(Richard Hurthman)的實驗說,這是因為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血清素,它能降低人的攻擊性。
口感即欲望
吃火鍋,還是吃烤肉?吃面條,還是吃米飯?吃川菜,還是吃湘菜……當吃一頓飯可以有幾十種選擇時,我們發(fā)現(xiàn):吃飯已經(jīng)不再是為了填飽肚子、趕走饑餓,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口感,滿足一種欲望。在作者看來,口感即欲望,欲望是一個圈套,更是一個無底洞。
消費者是商業(yè)鏈上最重要的一環(huán),不停地滿足和創(chuàng)新我們的喜好讓商家樂此不疲。為了滿足購買者的欲望,商家絞盡腦汁、花樣百出地裝點食品,污染著食品,耗費著資源,也損害著我們的健康。
培蓮凈樂認為,食品生產(chǎn)商的種種惡劣行為,不僅僅是由他們的道德缺失所造成的,購物者的欲望及其對口感的追求,一直作為輔助條件而存在。
“為了追求口感,我們吃掉很多食物的同時,也吃掉了很多的垃圾,讓我們的身體變得不舒服,讓我們的靈魂不得安寧?!?/font>
“當我們不被口感所奴役,你就不會被蒙蔽,不會被欺騙,不會再想吃各式各樣的垃圾食品?!彼f,“真正的素食者, 不多不少,吃的正正好,世間的資源不是個人的,人們沒有權(quán)利去浪費?!?/font>
她還說,搶,是肉食者的行為,一個真正的素食者是不會和任何人搶任何東西的。放棄了肉食,人們就不再與任何生命為敵。食素還是食肉,絕不僅僅是個人的事。
她說,肉食很難創(chuàng)造一個純凈的身心,它不具備創(chuàng)造一個純凈身心的能量。但她又承認,很多友好、寬厚、善良的人并不食素,他們接受著道德的制約。如此看來,是食物塑造人,還是道德制約人,哪個作用更大?培蓮凈樂并沒有給出答案。
“奔跑在草原、游蕩在山中的野獸,飛翔在空中、棲息在密林中的飛禽,我們幾乎從來不認為它們是文明的。我們覺得它們獲取食物的方式是殘忍的、血腥的……”、“一位漂亮的女士,進餐時大快朵頤地吃肉,盡管她的吃相看上去還算‘優(yōu)雅’,但是,我們還會覺得她是美的嗎?”在作者的眼中,似乎只有食素的生命才算得上美,這種審美標準是不是有些片面?食物鏈是生態(tài)平衡和大自然運行的“鐵律”,難以想象,所有的動物一夜之間都“改邪歸正”,都以植物為食,那樣的世界會是怎樣?是否又要為爭奪一口肥美的水草而展開廝殺?
作者將食肉描繪成近乎恐怖的場景,鍋里煮的不再是美味,而是一具具尸體。盡管這些描述令人作嘔,有些觀點也顯偏激,但本書仍不失為一本獨具特色的、充滿智慧的人生哲理書。起碼,它能引發(fā)思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我一邊吃飯一邊讀著這本書,當我夾起一塊雞肉時,一個聲音向我飄過來:“你為什么要吃我?你的肚子就是一座墳場!”
我的天哪,我嚇得趕緊扔掉了那塊肉。我可不想被看成是一個充滿暴力的懶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