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舌尖上的年味,藏著什么密碼
1

  ■沈嘉祿

  臨近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置辦起了年貨,南京路、淮海路上,老字號門前的隊伍越排越長。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中國人來說,與吃有關(guān)的事從來馬虎不得。尤其是在過年這段闔家團聚、辭舊迎新的喜慶節(jié)日期間,“吃什么,怎么吃”背后就更有門道了。
  在上海,舌尖上的年味兒大有可書,有著許多有趣而溫情的故事。

  那些年置辦年貨,
  既好玩又心酸

  1970年代的時候,我還是個毛頭小伙子,思想單純,感情簡單,一個勁地盼著過年。那時只想著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有煙花爆竹聽個響頭,還可與同學少年相約去南京路、外灘軋鬧猛,不大能體會年關(guān)將近時父母那種又喜又愁的心情。
  他們心情的起伏,與置辦年貨息息相關(guān)。
  那時候,很多家庭都會自己腌制一些雞鴨和豬肉。不過,這種操作得有一系列前提:首先得有錢,其次得有路——也就是能通過后門買得到這些緊俏商品。
  當時,一般家庭只能憑票在蕭條無比的菜場里買些冷凍的雞鴨魚肉,還得排隊!因此,誰家的廚房要是傳出雞叫聲,可真羨煞了眾芳鄰。
  記憶中,一直有一個關(guān)于醬油肉的故事。那時候,媽媽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在醬油里浸過一夜,掛在朝北的窗口,讓西北風颼颼地吹,一個星期后就變成誘人的暗紅色。醬油肉用大火蒸后切片,是待客的佳肴,如果是自己改善伙食,則割一小塊下來,切片,與青菜一起炒,也是很香的,彌覺珍貴。
  那時我們有個廣東籍鄰居,他們用醬油肉加香腸燒了臘味煲飯。當那股香味轟轟然地躥出來時,我真的是饞吐水流到腳板上。于是,我就跟媽媽婉轉(zhuǎn)表達了自己想吃一趟臘味煲飯的愿望,結(jié)果遭到她的堅決否決。原因是需要很多的臘肉,而且看上去太奢侈了,當時兩個哥哥還在新疆、黑龍江戰(zhàn)天斗地呢。
  后來——整整二十年后,有一次我路經(jīng)福州路,瞥見杏花樓在供應廣式臘味煲飯,就不假思索地沖進去要了一份。那一頓午飯,嘿嘿,吃得真香!
  在上海,春節(jié)是一定要吃年糕的。這是江南稻米文化因子的遺傳,跟處于小麥文化背景的北方人過年吃餃子是一個理。
  年糕由食品廠生產(chǎn),用當年的大米做。當時,每個上海人一個月的定糧中,只有八斤大米,剩下的定量只能吃秈米。光從這層意義上說,吃年糕就是一種口福了。
  更要緊的是,買年糕都要排隊,且有限量。人人憑著戶口簿,小戶多少,大戶多少,還煞有介事地蓋個章,防止貪圖小利的人多買。有些窮苦人家連年糕也買不起,戶口簿上的額度就讓給鄰居,鄰居燒了湯年糕,盛一碗相贈,也是感動人心的。
  什么時候買年糕,也能體現(xiàn)出上海人的“門檻精”。你會發(fā)現(xiàn),上海人一般不買剛出爐的年糕,因為此時的年糕含水量大,稱分量顯然吃虧。等到過了一夜,甚至年糕開裂后,分量就輕了。此時再花同樣的糧票鈔票,年糕就能多出一兩條來。

  餐桌上的菜肴味道好,
  還要討口彩

  語言直接映射了民俗心理??诓视质敲袼渍Z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過年,這是一年中的開端,口彩就顯得尤其重要和必要了。
  一般的上海人家,過年總少不了燒一大鍋霉干菜燒肉或者水筍燒肉。除了“大魚大肉”,往往還會囤點素的菜,比如油條子燒黃豆芽。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黃豆芽的頭子彎彎的垂下來,像一個如意,故而被稱作“如意菜”。
  此外,常見的討口彩的菜肴還不少:百葉包稱“如意卷”,肉燒蛋稱“元寶肉”,塌棵菜稱“塌塌長”,蛋餃稱“金元寶”,線粉稱“銀條”。
  過年時的餐桌上,上海人家還要有春卷應景,好吃之外也有討口彩的用意。春卷在那油鍋里炸成黃金色,看上去不就是一根“金條”嗎?有些人家在春卷里還包進粉條炒菜絲肉絲,金條里包銀線,那就更討口彩了。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攤春卷皮子是個手藝活,還有一定的觀賞性。過去,在賣春卷的小店窗前常常圍著看熱鬧的群眾。每當此時,師傅頗為得意,心情好的時候還能表演幾招。眼看著手里的面團快著地了,手腕一抖,像今天的蹦極那樣,又起來了,立馬贏得一陣喝彩。如果放在今天,做一次網(wǎng)絡直播,說不定粉絲立馬過萬。
  還有一道四喜烤麩,也是上海人家的年夜飯必備。
  烤麩歸類為豆制品,其實是用小麥做的,發(fā)酵后成形一大塊,買來后巧媳婦用手撕成一塊塊,如果用刀切就不地道了。入油鍋炸一下,逼去水分,加金針菜、香菇和木耳,再加點剝了紅皮的花生米,醬油與白糖要舍得放,煮透入味,澆上麻油,就是一款具有經(jīng)典意義的年菜。這道菜是比較考驗廚藝的,客人來了,舉箸一嘗,便知道當家主婦能不能干了。
  直到今天,這道菜也是檢驗主婦執(zhí)爨能力的重要標準。烤麩,諧音“靠夫”,女人有個好老公可以發(fā)個嗲,靠一靠,日子不就甜甜蜜蜜了嗎?
  當年夜飯進入尾聲的時候,還要再來一道甜甜蜜蜜的八寶飯。
  八寶原是佛教專用詞匯,指的是佛八寶,八吉祥。由八種識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顯現(xiàn)。在民間飲食方面,八寶一般表示食材的豐富龐雜,也有喜慶吉祥的寓意。除了八寶飯,還有八寶鴨,都是一樣的意思。
  這時,如果有剛剛出油鍋的黃芽菜肉絲春卷從廚房里端出來,那么又是一次“回龍小高潮”。待大家飽嗝連連,面紅耳赤,窗外漸次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爆竹聲,看看家里年紀最大的爺爺奶奶,他們一直眉開眼笑,又因為飲酒而臉色酡紅,正一個勁地從衣袋里掏出一疊壓歲紅包,那么說明這頓年夜飯就功德圓滿了。

  年菜告訴我們,
  自己來自何方

  說到飲食文化,就不得不提到背后的文化認同,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每到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些意大利裔、法國裔、愛爾蘭裔的移民都會制作自己的特色食物來表示慶祝。在海外的中國人也是這樣,改不掉的“中國舌頭”、“中國胃”都宣示著他們來自何方,從什么樣的文化中成長。
  我自己是紹興人,在上海生活了那么多年,到現(xiàn)在還是保持著家里的傳統(tǒng),每年春節(jié)做一道蝦油露浸雞。雖然妻子和孩子都對這道菜“不太感冒”,做起來也比較麻煩、耗時,但我還是堅持在做。因為這是一種血脈,是我的文化基因,值得傳承下去。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大家在這里生活,平日里可能很少有人通過吃來考慮自己從哪里來的問題。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才能認識到“我是誰”,最后才能明白要“到哪里去”。
  在上海,其實很多年菜都不是本幫菜,而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因為不同的群體來到上海都會帶來一些思維和習慣。
  比如說,過去很多寧波人、蘇州人、廣東人來到上海定居,就都產(chǎn)生了很多文化影響。一個生活在里弄里的小孩,看到寧波阿娘平時吃腐乳、醉蟹,比較節(jié)儉,可以從她這里學會過日子;看到蘇州好婆不吃蹄髈而吃排骨、不吃紅燒肉而吃肉絲,可以學到那種少而精致的生活品位;看到廣東阿婆日常開銷很大一塊都花在吃上,對飲食很重視,可以學到食療、食補的養(yǎng)生觀念。
  上海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海納百川,兼容并包。所以說,“吃什么”其實是一個文化密碼,告訴一代代人,自己來自何方,認同的文化是什么。同時,海派的美食文化也進一步體現(xiàn)了上海的開放和國際化,每個人的舌尖上承載著對故鄉(xiāng)與父母的情感,體味著上海的繁榮與發(fā)展!
  
      ◇對話◇
  春節(jié)聚餐,講“味”更講“和”

  解放周一:有人說,現(xiàn)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了,食品供應豐富了,很多家庭卻為了省時省力而到餐廳去吃年夜飯,使得年味兒卻越來越淡了。過去那種一家老小上陣購置年貨、動手準備飯菜的場景,才是過年應有的味道。對此,您怎么看?
  于海(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愛吃、會吃是世界聞名的,很大程度上,口福對很多國人來說是幸福生活之所賴。
  雖然說在餐廳吃專業(yè)廚師燒的菜或是購買成品,味道也許會更好。但是對于今天的都市人來說,平日里在外吃飯品嘗美食的機會其實已經(jīng)很多,各種半成品、外賣供應也很多,吃早已不是單純的功能性的活動了,光從味道考量是不夠的。
  我們要意識到,中國人對吃的重視,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是一種顯示家庭聯(lián)結(jié)的儀式,食物作為紐帶把平日里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重新聚到一起,為人情的交互和往來提供了一個最自然的場景。家庭餐桌上傳遞著關(guān)切和問候,讓家更具有家的味道,這在不承載任何家庭過往與記憶的飯店里是很難做到的。
  大家都知道,從購買原材料到烹制過程中的種種環(huán)節(jié),其實是很繁瑣的。但這繁瑣之中飽含著付出的心意,體現(xiàn)了對關(guān)系的重視,讓每一道菜都充滿人情的味道,儀式感也就在這煙火氣之中油然而生。
  所以說,在中國食文化中,不僅講究“味”,更講究“和”,也就是人際關(guān)系中的和睦與和諧。通過一定的儀式,形成這種“和”,過年的味兒也就濃了。
  解放周一:對年夜飯的重視,其實是對人情的珍視,背后更是蘊涵著人們對于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的情感。
  于海:是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把人的生活分為凡俗和神圣兩種。在西方,神圣的生活主要指的是洗禮、彌撒這樣的宗教生活,也就是那些不可能每天發(fā)生的生活。對我們來說,以春節(jié)為代表的民俗節(jié)日就是一種神圣的生活,它與日常生活的平凡、庸常形成了對比,包含著維系社會運轉(zhuǎn)的傳統(tǒng)價值和倫理道德。
  我想,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開始逐漸意識到,走得太快可能會把一些珍貴的東西給遺失掉。所以回過頭來重新品味一下就會明白,春節(jié)這段時間和日常生活是不同的,年夜飯并非一頓簡單的飯。這段時間就是應該拋開平日的節(jié)奏,放下包袱,充分表達自己情感,享受人倫親情,品味一些日常所忽略的東西。
  因此我認為,在節(jié)日里把儀式感做足了,讓凡俗和神圣的生活區(qū)分開來,我們才能更好地體味節(jié)日的價值所在,享受節(jié)日帶來的幸福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上海人過年一定要吃糖年糕?還不是因為窮!
上海名菜
上海人典型的年夜飯菜單,這25道菜你準備吃幾樣?
上海年夜飯必備十道菜 扣三絲寓意金銀堆如山
正宗上海人是這樣過年的!吃過這些才算圓滿!
上海人年夜飯必吃的30道菜,全都吃過的春節(jié)才算完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