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鑒寶檔案網(wǎng)
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勢力開始向黃河流域擴張,先后攻滅了西遼、西夏、金等政權(quán)。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并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攻滅南宋,統(tǒng)一了全國。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量、普遍使用紙幣的朝代,在其初期甚至還曾禁止使用銅錢,以后雖然解除禁制,但元論鑄幣的種類和鑄量,都不及其他朝代。元代鑄幣的錢文,有漢文和八思巴文兩種。八思巴文是因其創(chuàng)造者系西藏喇嘛教首腦之一八思巴而得名,是由古藏文損益變形而來,共有41個字母,屬拼音文字。
由于歷史文獻中有關(guān)元代鑄幣的情況記載很少,加之地下出土物有限,有關(guān)元代鑄幣的詳細情況有許多還不清楚。根據(jù)有關(guān)專家研究,元朝鑄幣的主要情況大致如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1260-1294年)先后鑄有中統(tǒng)元寶和至元通寶年號錢;元成宗在位期間(1295一1307年)鑄有元貞通寶和大德通寶;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鑄行有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和至大元寶,其中大元通寶當小平錢10枚;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一1320年)鑄有延祐元寶;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鑄行至正通寶及至正之寶權(quán)鈔錢(一種與紙鈔等值而相輔使用的地方鑄幣)。
元朝末年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紅巾軍起義,各地起義軍在斗爭中陸續(xù)建立起自己的政權(quán),并鑄行自己的錢幣。這不僅在元代錢幣史上,就是在中國錢幣發(fā)展史上,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當時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所鑄行的錢幣主要有:占據(jù)高郵,國號大周的張士誠政權(quán),在1354年鑄行天祐通寶;1355年劉福通等擁立紅巾軍起義首領(lǐng)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定國號為宋,年號龍鳳,鑄行龍鳳通寶;徐壽輝等創(chuàng)立的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分別于1358、1359年鑄行天啟通寶、天定通寶,后陳友諒殺徐壽輝,于1360年改元大義,鑄行大義通寶。
在農(nóng)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元朝統(tǒng)治迅速崩潰。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都南京,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明王朝是我國歷史發(fā)展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在錢幣發(fā)展史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我國錢幣,在唐以前主要以重量為名,如半兩、五銖等錢,唐代開始以寶稱錢,如元寶、通寶等,前面則冠以年號、國號等,而明代錢幣既稱寶又紀重,且系統(tǒng)成套。
還在正式稱帝前,朱元璋就于1361年開鑄大中通寶,并規(guī)定以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1368年正式稱帝后,即于洪武元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規(guī)定洪武通主分五種: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正面錢文均為洪武通寶,背面各鑄一錢、二錢、三錢、五錢及一兩等字以紀重;規(guī)定以銅一斤(當時為十六兩)鑄小平錢160枚,折二錢80枚,折三錢54枚,折五錢32枚,當十錢16枚;由中央戶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統(tǒng)一鑄造,嚴禁私鑄。同時開鑄洪武通寶,通行全國。洪武通寶一錢直徑約2.3厘米,穿孔寬約0.4厘米;二錢直徑約3厘米,穿孔寬約0.7厘米;三錢直徑約3.2厘米,穿孔寬約0.7厘米;五錢直徑約4.2厘米,穿孔寬約0.9厘米;一兩直徑約4.6厘米,穿孔寬約1厘米。洪武通寶的開鑄與使用,統(tǒng)一了全國的貨幣,從而結(jié)束了元末以來錢幣流通的混亂狀態(tài),促進了明初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恢復與發(fā)展。同時它的開鑄與使用,也規(guī)范廣明朝中后期錢幣的形制,朱元璋之后明朝各任皇帝所鑄錢幣,基本與洪武通寶相似。
洪武末年,因銅的來源不足,加之私鑄現(xiàn)象嚴重,雖嚴加打擊,但難以根絕,便仿元代辦法,大力推行寶鈔制。然而銅錢的鑄造并未停止,以后各帝多有開鑄,尤其是自明世宗嘉靖年起,銅錢的鑄量迅速上升,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而寶鈔則停止使用。
洪武以后明代的鑄幣情況大致如下: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年)開鑄永樂通寶;明仁宗洪熙年間(1425年)鑄行洪熙通寶;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開鑄宣德通寶,該錢比較厚重,版別也比較簡單;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鑄行弘治通寶;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開鑄嘉靖通寶,采洪武五等錢制,大量鑄行;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鑄行隆慶通寶,據(jù)專家研究,該錢鑄量不大,但鑄造精致,錢文大方、端正;明神宗萬歷四年(1576年)鑄行萬歷通寶,因這一時期中央政府下放鑄錢權(quán)限,各地均可鑄造,故鑄錢量較大,但質(zhì)量難以保證,一年不如一年,同時,這時銅錢的面文開始由楷書向仿宋體發(fā)展;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一1627年)開鑄大啟通寶,這時期中央政府對鑄幣的管理進一步放松,據(jù)專家研究.當時全國共有鑄爐156座,因此,天啟通寶的版別很復雜,鑄量也非常大。另外,這時期還補鑄了明光宗泰昌通寶,因光宗皇帝在位僅一年,當時未鑄自己的年號錢;明毅宗崇禎元年(1628年)開鑄崇禎通寶。
1644年北京城被攻破,明王朝覆滅,其殘余勢力退往南方,先后建立若于個地方性政權(quán),史稱南明。南明各政權(quán)也先后鑄行各自的錢幣,主要的有:在浙江的明魯王鑄有大明通寶;在南京的明福王鑄有弘光通寶;明桂王在1647年改元永歷,開鑄永歷通寶;在福建的明唐王鑄有隆武通寶。另外在臺灣的鄭成功也鑄行永歷通寶。
明末,全國各地農(nóng)民起義不斷,給明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在共同的斗爭中,農(nóng)民起義軍不斷走向聯(lián)合,逐步形成幾股強大的力量,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quán)。這些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也先后開鑄自己的錢幣。由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鑄行的錢幣主要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改元永昌,鑄行永昌通寶。該錢共分小平、折五、折十三種,錢文為楷書,鑄工不甚精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王,改元大順,鑄行大順通寶,以后張獻忠的后人又鑄行有興朝通寶。此外,張獻忠為獎賞有功者,還曾鑄有“西王賞功”(因張獻忠自稱大西王,故名)金、銀、銅三種錢。
明代是我國歷史上繼元之后應用紙幣較多的又一個朝代。
有關(guān)明代紙幣的一些情況我們將在后面專門向讀者介紹,這里暫不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