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剃頭匠有四大技能:剃頭、梳辮、掏耳和捶背
清朝的剃頭匠,以剃頭擔子為營業(yè)設(shè)施。不過,他們不再走巷串街吆喝著做買賣了,而是集中在固定的地方營業(yè),很多人都有一兩手絕活。
端打推拿是清朝剃頭匠的絕活之一。不論你是因為睡覺落枕而頸痛,感冒頭痛或是因勞累而腰腿疼痛,經(jīng)剃頭匠的端拿之后,都會異常舒服甚至霍然而愈。
所以,清朝的剃頭匠被稱為不診脈、不開處方的醫(yī)生。他們只在穴位和疼痛處敲、拍、揉、搓、推、拿、端,就很有療效。
特別是端腰桿,讓顧客坐在凳子上,剃頭匠站在顧客身后,雙手挾著顧客的兩腋左右搖擺,然后,左膝頂著顧客的臀部,猛勁向上一提,同時大喝一聲“嗨!”顧客猛地一驚,腰部“嚓”的一聲,頓時周身出汗,四體舒服。
治頸項落枕時,他們讓顧客坐在凳子上,提肩、揉大椎穴、推松臂筋,然后,剃頭匠左手托著顧客的下巴,右手托著顧客的后腦,將顧客的頭左右輕搖幾下,猛然用勁把頭往上一提,“嚓”的一聲響后,顧客就頓感腦袋轉(zhuǎn)動自如了。
他們挖耳的絕活,更是玄妙。他們在一個竹筒里裝著各式竹挖耳、大小鵝絨毛掃、銅絲彈條、絞耳毛小刀、小銅起子、夾子等。
挖耳的時候,先用絞耳毛小刀絞去顧客的汗毛,然后用挖耳細挖,再用小夾子夾出,用起子起松薄皮夾出,用銅絲彈條在耳里一彈,彈得耳里“嗡嗡”作響,最后,用絨掃掃凈,顧客頓感全身舒服。有的顧客竟在挖耳中進入睡眠狀態(tài),真是安逸。
打辮子時,顧客若是嫌頭發(fā)多、辮子粗不好看,剃頭匠就給顧客的辮子打得小巧玲瓏,顧客若是嫌頭發(fā)少、辮子難看,剃頭匠能給顧客添上頭發(fā)或用黑色絲線裹起來,辮子打得不大不小,油光水滑,恰到好處。打辮子一般需要十二個銅板,也有花一吊錢的。
給新生小兒剃胎發(fā),給死人剃頭,也是剃頭匠的絕活。
請?zhí)觐^匠剃胎發(fā),一般人家至少也要給半塊大洋,因為孩子太小,剃頭匠要一邊剃一邊哄著孩子不要亂動,很費勁。
剃完了胎發(fā),剃頭匠還要恭維顧客幾句吉利話:“剃去胎發(fā),越剃越發(fā),人財兩旺,金玉滿堂?!币驗檫@是給孩子第一次剃發(fā),有洗禮的意思,富貴人家給個三五塊大洋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