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之畔的一顆渤海明珠,這座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口,既帶有西方殖民時代的烙印、又飽含傳統(tǒng)的中華民俗。假期快要到了,何不現(xiàn)在先跟著小編一起把攻略做起來~讀讀這些津門老故事,看看天津都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值得一去!
濱江道商業(yè)街
濱江道商業(yè)街是天津市最繁華的商業(yè)街之一。它自海河邊的張自忠路起,向西南方向延伸到南京路上,全長2094米。分兩段建成,其中張自忠路至大沽路一段,建于1886年;大沽路至南 京路一段建于1900年。1946年將兩段合并,定名濱江道。
20年代末,隨著勸業(yè)場一帶商業(yè)的興起,中外商賈紛紛云集于這條街,許多服裝綢緞、金銀首飾、鐘表眼鏡、照相洗染以及旅館、飯店、影院、劇場、舞廳等商業(yè)、服務和娛樂店堂、場館相繼落成開業(yè),這條街逐漸呈現(xiàn)繁華景象。這條街不僅有勸業(yè)場、中原公司、稻香村食品店、亨得利鐘表店、光明影院、登瀛樓飯莊等老字號,還有新建的一些商場(濱江商廈、吉利大廈、米萊歐、國際商場等)和商店。
坐840路從濱江道坐到南市旅館街或者慎益大街,就可以到達南市食品街了,而坐到鼓樓東,自然就是鼓樓啦~~~從鼓樓是可以步行到達津門故里的,很近,不超過15分鐘的路程,而且中途會路過文廟。
天津'三宗寶'之一——鼓樓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緊鄰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已完成主體修復工程的鼓樓時常舉辦各種展覽,如本市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fā)展史展覽等。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天津市住宅的發(fā)展變遷史,除此還有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上鼓樓的話,可以在廣東會館前憑身份證領取紙質的參觀券免費上鼓樓,能很清楚的看到四周的風景。
鼓樓商業(yè)街
鼓樓商業(yè)街位于天津老城廂的中心,是一條以鼓樓為中心,集旅游、文化、購物、休閑于一體的大型商貿旅游步行街。如今的鼓樓商業(yè)街為T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
以天津傳統(tǒng)民俗文化、商業(yè)及餐飲為主的鼓樓商業(yè)街,其景觀風格為傳統(tǒng)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xiàn)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整條街的人文景觀表現(xiàn)在牌匾、楹聯(lián)、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xiàn)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lián)也多采用上述形式。字體有真、行、草、隸、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征四類。
鼓樓商業(yè)街其實不長,大約500米的樣子,沿著商業(yè)街一直走下去,就能到津門故里,也就是人們說的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 “津門故里”
津門十景之一,景名“故里尋蹤”。古文化街位于南開區(qū)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系商業(yè)步行街。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志著這一帶是800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金代在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區(qū)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中心區(qū)域而逐漸拓展的。當人漫步這條古老街道時,總要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肮世飳ほ櫋币幻纱硕鴣?。
楊柳青畫莊
楊柳青年畫是中國名氣很大的民間木牌年畫,始創(chuàng)于明代崇禎年間,清代雍正年間逐漸興盛。楊柳青年畫的產地,并不只是限于天津城西的楊柳青鎮(zhèn),當時附近方圓數(shù)十里的村子,幾乎“家家都會點染,戶戶全善丹青”。
楊柳青年畫是在宋元繪畫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并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其中,尤以反映各個時期現(xiàn)實生活、民俗風尚和歷史故事見長。解放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先后成立了楊柳青年畫合作社和楊柳青畫店。1960年,周恩來總理視察了楊柳青畫店,對于楊柳青年畫的創(chuàng)新精神,給予很大的鼓勵。如今,這株瑰麗的民間藝術之花,正在藝術園地里盛開。
文廟
天津文廟具有三大特色:廟學合一,府縣并列,牌樓薈萃。
天津文廟建于1436年,創(chuàng)立之始就與學宮(衛(wèi)學)合為一地。衛(wèi)學是儒學的一種,又稱文學,是津門首座官辦學校。明景泰、天順、弘治年先后修建欞星門、兩廡和專事教學的明倫堂。明萬歷四十年(1612)在天津衛(wèi)城西南角樓創(chuàng)辦“武學”,以學習弓箭、美術等武藝為主,武生如能做文章,經考試合格也可進“文學”。
清雍正三年改天津衛(wèi)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因此,衛(wèi)學改為州學,后又升為府學,文廟也隨之升為府廟。由于府、縣官員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在府廟西側另建縣廟,又在縣廟西修建縣學,形成天津文廟府縣并列的格局。
梅府家宴,天津
1929年至1930年,當時他們住在北京無量大胡同(后改為紅星胡同),在這一年間父親在家里款待了很多賓朋。就這樣,梅府私家菜的名氣越來越大,在當時來華的外國賓客中有著“游長城、聽梅戲、訪梅府”的說法。此外,當年梅蘭芳在演出結束后,都要在家里開三桌席面,一桌家人、一桌朋友、一桌樂師、徒弟。曾多次來津演出的梅蘭芳對天津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津期間就居住在利順德大飯店。
而在天津“梅府家宴”開張的日子,中國著名戲曲大師梅葆玖先生也到現(xiàn)場主持了開業(yè)儀式。
梅蘭芳生前的私家菜,主要以“養(yǎng)顏護嗓,清淡養(yǎng)生”為主,家中從來沒有辛辣刺激的食物。梅葆玖說:“父親這些飲食當中的養(yǎng)生學問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因此也都繼承了下來。
祖籍江蘇泰州的梅蘭芳吃飯有三個準則,一是所用食材不能導致身體發(fā)胖,二是吃的東西要對嗓子有好處,只能護嗓而不能毀嗓,三是還得養(yǎng)顏養(yǎng)生。所以他的私家菜結合了南派淮揚菜和北派譚家菜的主要手法,獨創(chuàng)了一些菜式,成就了特色鮮明的“梅家菜”。梅先生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嗓子和身段,所以飲食講究的是養(yǎng)顏、清音、康健、止胖。
泥人張美術館
“泥人張”彩塑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有一定的聲譽?!澳嗳藦垺?-張長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傳統(tǒng)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平,又飾以色彩、道具,形成獨特風格。其傷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優(yōu)美、神情生動,酷似真人,成為民間藝術奇葩。張明山把技藝傳給了兒子,兒子又傳給孫子、曾孫等,張氏祖孫幾代一直繼承著這門手藝。
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張”第4代張銘主持,培養(yǎng)了一批彩塑藝術人才,使這一藝術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郭沫若同志曾賦詩盛贊:“用泥造人始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