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與空性 | |
| |
2007年12月26日 佛教在線 | |
佛教是覺悟的宗教,那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到底是悟到什么呢?吾人發(fā)現(xiàn)一些佛法較深入者,對“無我”與“空性”有些混淆,或許有人會問世尊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究竟是“無我法”還是“緣起法”呢?在觀念的差異,今將“無我”與“空性”略為說明,并提供少許淺見,與諸仁者參考。 “無我”是佛法的三法印之一,那就是所謂的“諸法無我”,而“無我”有兩種,那就是“人無我”與“法無我”。所謂“人無我”是指吾人之身心,知是四大五蘊(yùn)的假合,它沒有永恒不變的個(gè)體存在,也就是說倘若離開四大五蘊(yùn)就不能稱之為“人”。而“法無我”是指諸法皆由眾緣所生,同時(shí)也由因緣而滅,簡單的說:諸法皆是因緣而生滅的,在這緣起緣滅的諸法中,它沒有不變的體性,故稱為“法無我”。佛教中常言道:眾生皆有佛性。它指的是諸法的體性也是稱為“空性”??招员緛聿豢烧f、不可說!一說即墮入“有”的范疇,它須要實(shí)證方能了知,但它的特點(diǎn)在于藉不假修真,本自具足。若想要以“心”知即乖,更不能將“無心”會。妙就妙在此,然而體性本有空寂,體本不動(dòng),動(dòng)即是用,體知道在用,體就是主人,而用不知道用,體就變成客。然而體用原一如,能離一切的知見解會和心識的分別。如《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法本離一切的見聞?dòng)X知,執(zhí)著見聞?dòng)X知是無明本??梢?#8220;空性”并非由修而成,它本自具足。 以上是吾人以“無我”與“空性”淺略說明兩者的不同點(diǎn)而已。前者于理能解,后者于證方知。“空性”是站在絕對的體性上來發(fā)揮,而“無我”是站在相對上來論說的,所以“無我”與“空性”就有顯然的差異了。 而“緣起”與“空性”有它的關(guān)系存在,緣起是指諸法皆因眾緣假會。同時(shí)也由因緣而滅,在這點(diǎn)不難理解,而難理解是空性不變的體性,這點(diǎn)非實(shí)證不可。倘若用腦筋去揣測皆無法了知?;蛟S有人會應(yīng)用一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來說明緣起法的“空性”,而不同處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指緣起當(dāng)體是空。“緣起”是用,“空性”是體,兩者不同的是“緣起”是生滅法,“空性”是絕對的體性來立論,這就是兩者之差別處。所以世尊在菩提樹下,所悟道的不是空中閃過的星星,也不是“無我”,更不是“緣起法”;而真正悟到的是“空性法”。所以在《大般涅槃經(jīng)》云:佛性長恒無有變異,無明復(fù)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這里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性第一義是指“空性”,也就是所謂的“佛性”。“緣起”與“無我”并非究竟,勸諸位仁者,切莫只見“指”不見“月”。切記!切記!慎之!以上之淺略說明,愿與大家共勉之。(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