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很多人回老家,和老友相聚。 我的一個好友在國外,打了兩次電話,都說忙,匆匆掛了。
另一個呢,好不容易約出來,剛聊了不到10分鐘,就趕回公司了。
現(xiàn)實是,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似乎工作比其他事?lián)碛懈叩膬?yōu)先級。
連個人情緒,也是先放一邊,處理完工作再說。
之前,馬東有這么一段采訪視頻說:
“我很看重的一點,叫事在人先?!?/p>
他解釋說:不要把生活里面過多的情緒,帶到工作上面來。
工作的事情在個人情緒前面,這就是事在人先。 很多網(wǎng)友看到這個視頻,說馬東當老板,過于苛刻。
但是我看到的真相是:
幾乎所有成年人,都心照不宣地秉承著事在人先的原則。
有委屈可以回家哭,面對工作永遠是笑臉。
受了客戶再多的刁難,嘴上也說著“好的”。
那些事在人先的成年人,不是沒有情緒;
只是都學會了不被情緒左右,成為了懂事的大人。
岳云鵬在德國演出時,突然接到父親突然病逝的消息。
他沒辦法中止自己的演出,只能在后臺對著自己父親的照片,磕頭求原諒。
一個傳統(tǒng)相聲演員,行業(yè)行規(guī)教導他“戲比天大”。 就像他師父郭德綱每次都說,觀眾就是衣食父母。 “演員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上了臺就要將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觀眾?!?nbsp;他只能壓住悲傷,繼續(xù)后面的每一場喜劇表演。 堅持上臺,是擔起演員對觀眾的責任;
回家處理后事,是為人子的責任。 有遺憾嗎?有,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兩全。
每個人都有意識的,用自己穩(wěn)定的狀態(tài)去工作。 所以我們才能看見,下班以后那些失了體面的成年人。 陪領導喝太多的酒,爛醉如泥也舍不得打車,在地鐵站大哭;第7次方案被客戶斃掉,發(fā)一條抱怨的朋友圈,秒刪;被組長責罵,在公司洗手間默默掉眼淚后,繼續(xù)工作。下班以后才敢情緒失控的成年人,都經(jīng)歷了多少難過。 懂事,成熟,控制情緒,是成長的關鍵卻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枷鎖。
看過這一個視頻,一個18歲的收銀員,在超市崩潰大哭。
因為條碼掃不出來,拖慢了結賬的節(jié)奏。
后面不知情的顧客,便急的破口大罵。
男孩只能不停地道歉,不停地做深呼吸,依然重復著掃碼的動作。
有位女士看不過去了,過去幫他解圍,卻沒想到卻惹哭了男孩。
他說:“我媽媽今天早上過世了,但我還是要工作。
因為我還要交房租,還有很多的賬單沒還,但是我連媽媽都沒有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為了生活,隱藏情緒努力工作。
事在人先更像是成熟、懂事以后不得不做的事情。
在工作期間,保證不哭,不發(fā)脾氣,是大多數(shù)成年人最后的體面。 在公司穩(wěn)住情緒,做好責任內(nèi)的每一件事,下班以后,才敢崩潰的成年人,讓人心疼。
即使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有太多的不得已。
我公司骨干員工,雷厲風行,做事效率很高。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剛進公司的時候,因為工作問題,被負責人說哭過好多次。
好幾次在走廊里碰到哭紅了眼的她,我都覺得她可能會打退堂鼓了。
但令我意外的是,哭歸哭,每一次她都會咬著牙把工作做到合格為止。
這個小姑娘讓我刮目相看,因為誰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但是她既沒有撂挑子,給別人造成麻煩。
她對自己是有要求的,這樣的人會在工作中走的越來越長遠。 忙著生活,忙著體面,所以要暫時拋開情緒成為一個只能工作的機器人。 在職場上無情緒,因為別人沒有義務為你的情緒買單。 也有太多的經(jīng)歷告訴你,生氣和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與其被憤怒和郁悶左右,不如想想怎么用來提升工作能力。
有本事的人,會讓情緒化作前進的動力。
去年,我發(fā)小的生意有些艱難,人變得寡言起來。
大家絞盡腦汁地安慰、幫忙都沒用,他始終是沒精打采的。
我一句話沒說,拉著他去看了一場超級催淚的電影。
他跟著電影又哭又笑,我知道他終于給情緒找到了一個出口。
大家都是成年人,早就習慣了獨自強大,自己扛事。
但我很喜歡《銀魂》中的一句臺詞是:
“眼淚這東西,是流出來就能把辛酸和悲傷都沖走的好東西。”
開心、難過、痛苦、孤獨……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而那些體面的成年人,或許欠自己一次崩潰。
文末點個“在看”,提醒你愛的人,辛苦的時候就別撐著了。
這個世界比你想象中溫柔,而你并非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