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金瓶梅》作者之謎
曠世奇書《金瓶梅》可謂鼎鼎大名,以西門慶、潘金蓮為代表的人物和故事被無數(shù)中國百姓津津樂道。然而,化名為“蘭陵笑笑生”的作者究竟是誰,卻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8月29日剛剛在山東諸城結(jié)束的《金瓶梅》學術(shù)研討會上,當?shù)貙W者張清吉提出《金瓶梅》作者當為明代諸城名士丁惟寧,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熱烈討論。丁惟寧究竟是誰?這個結(jié)論到底從何得出?
研討會上的“明星”張清吉,是諸城市檔案館的一名編研人員,1995年才從江蘇邳州舉家遷到諸城。10年前,他受到美國學者馬泰來“如果能在諸城找到邱氏宗譜,就能確認蘭陵笑笑生身份”觀點的啟發(fā),立志揭開這位曠世奇書作者的身世之謎。10年后,這位民間研究者讓專家們大吃一驚,而他的研究卻是從前人很少注意的抄本發(fā)源地開始的。
真正擁有《金瓶梅》初期抄本的只有4人
《金瓶梅》成書于明萬歷年間,最早是以抄本形式流傳,本是一個共識。張清吉卻敏銳地意識到,弄清楚抄本的發(fā)源地,對搞清作者身份意義非凡。
據(jù)史料記載,最初擁有《金瓶梅》抄本的人一共有12個人,他們是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謝肇、沈德符、徐階、劉承禧、文在茲、王宇泰、王稚登、王世貞和邱志充,其中好幾位都是明代著名的文人。
從當事人的書信和文集來看,袁氏兄弟、謝肇、沈德符4人的抄本都來自董其昌,而劉承禧的抄本來自徐階,徐和董同為松江華亭人,兩家又素有來往,可以想見劉、徐兩人手中的抄本也是來自董其昌。
王宇泰的抄本雖然自稱“以重金購(得)”,但張清吉推敲后發(fā)現(xiàn),這一抄本很有可能是王宇泰和董其昌同在翰林院供職期間抄來的,曾任職于翰林院的文在茲情況類似。由此看來,真正擁有《金瓶梅》初期抄本的,只有董其昌、王世貞、王稚登和邱志充。
《金瓶梅》初期抄本的發(fā)源地指向諸城
董其昌的抄本又從何而來呢?1997年,張清吉從一位海外友人寄來的明代隆慶時期的《九老全圖》中發(fā)現(xiàn)了蛛絲馬跡,畫上附有《東武西社八友歌》,這“八友”全是當時的士大夫,除董其昌是松江華亭人外,其余全是山東諸城人。
張清吉在《諸城縣志·金石考》中發(fā)現(xiàn),董其昌與諸城諸友多有信件往來,而“東武西社”正式成立是在萬歷23年。由此推測,東武西社成立時,董其昌到諸城與會,若《金瓶梅》出自諸城,他的抄本該得于此時。
丁惟寧化名“蘭陵笑笑生”與諸城山川地理相合
作者化名“蘭陵笑笑生”,有蘭陵之稱的有山東嶧縣和江蘇武進,諸城與“蘭陵”有什么瓜葛嗎?張清吉提出,陵有丘陵之意,蘭陵是指一座山,諸城縣九仙山就是蘭陵。
張清吉發(fā)現(xiàn),當年王羲之寫就《蘭亭序》的地方,在今浙江會稽山山陰的“蘭渚山”,蘭渚山被當?shù)厝顺蔀?#8220;蘭山”、“蘭陵”;與之相對,諸城也有會稽山,山陰之處就是“九仙山”,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游歷諸城時,就認為九仙山與蘭渚山情景酷似,所以難怪諸城人會認為,九仙山即是蘭陵了。他認為,這進一步證明了《金瓶梅》出自諸城丁惟寧之手。
專家點評
金學家、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瓶梅研究室主任王汝梅教授表示,張清吉在地方艱苦的研究條件下,淡泊名利潛心鉆研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殊為不易,其研究意義和價值不容低估。“他研究的最鮮明的特點是利用了族譜、方志及民間資料,在很多具體問題上對金瓶梅研究有補充和促進,其中比較重要的觀點是抄本與諸城有密切關(guān)系”。
據(jù)王汝梅教授介紹,與會專家期望張清吉完善自己研究,提出了中肯建議。首先是金瓶梅的語言帶有魯西南運河沿線的方言特色,而丁惟寧所在的諸城在魯東南,兩者的聯(lián)系應進一步論證。其次是《金瓶梅》的內(nèi)容和運河文化有密切關(guān)系,諸城不在運河邊上,這需要進一步解釋。最后,張清吉對《金瓶梅》作者問題的一些細節(jié)進行了論證,還需要綜合分析系統(tǒng)化。(董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