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翰卿醫(yī)學全集 - 傷寒醫(yī)理 2

 

神經(jīng)衰弱
神經(jīng)衰弱證 辨治從心腎
神經(jīng)衰弱是西醫(yī)之病名,屬于神經(jīng)官能癥的一種,在中醫(yī)屬于內(nèi)傷雜證范疇,常見于失眠等證,在臟腑經(jīng)絡(luò)方面,多力心、肝、腎、脾、胃的病變。一度時期,神經(jīng)衰弱從肝論治的觀點十分盛行。秦氏從本病各種癥狀的主次和多少以及臟腑之相互關(guān)系進行分析,認為本病中,肝的病變占居重要位置。因肝同心、腎、脾、胃有著生克關(guān)系,肝有病變往往會影響到各臟腑,而各臟腑有了病變也會影響到肝。但李老認為此說當屬牽強。他認為,內(nèi)傷臟腑類疾病的五行傳變,生克乘侮,具有廣泛的理論指導意義,所有的內(nèi)傷雜證均可按五行傳變模式傳變轉(zhuǎn)化,不獨神經(jīng)衰弱一病為然。古人云:“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也就是說,人體任何一部分都是互有關(guān)聯(lián)的,而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本病肝臟的癥狀較多見。所以秦氏認為神經(jīng)衰弱的機制首當責之于肝。而李老則根據(jù)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認為,神經(jīng)衰弱屬于心腎方面病變的癥狀較多。因為患本病之人,不是由于勞心過度,便是由于房室過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郁怒傷肝之人也必然兼有以上兩種原因方能形成本病。當然,肝傷日久,亦會發(fā)展成為神經(jīng)衰弱,但畢竟是少數(shù)的。
 
附案:
患者張某,男,21歲。門診號:73100。
1964年3月10日初診: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合并肺部感染,住院1年多無明顯效果。特別是最近1個多月以來,肺部感染雖然基本控制,但右髖部又發(fā)生一個大的膿腫,高燒39*(2持續(xù)不退,時時鼻衄,神志時清時昧,甚或譫語呢喃,血色素4.8克/分升。察其面色皓白,自汗盜汗,舌質(zhì)嫩紅,脈滑數(shù)有力。診為營血熱熾復夾熱毒證。治宜清營涼血,佐以清熱解毒消癰。處方:
犀角9克生地15克 白芍10克丹皮9克茅根30克小薊炭10克銀花9克連翹9克
服藥4劑后,發(fā)熱稍減,繼服26劑,膿腫好轉(zhuǎn),膿汁明顯減少,體溫降至37.5℃。繼服1個月后,膿腫痊愈,血色素上升至7克/分升,精神明顯改善。繼治2個月,愈。
按:此例患者屬再障合并感染,感染發(fā)高燒及出血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辨證屬于營血熱熾復夾熱毒之證,系由營分邪熱不解,深入血分,即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出“耗血動血”之證。故宜“急則治其標”,采用清法、止血法為主。方用犀角地黃湯加味。犀角地黃湯重點在于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其中犀角咸寒,清熱涼血,內(nèi)平火熱,用治熱入營血之耗血動血,能使火平熱降,毒解血寧;生地甘寒,一以佐犀角清熱涼血,一以養(yǎng)陰生津,補陰液耗傷;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加用茅根、小薊炭重在涼血止血;銀花、連翹以助犀角清熱解毒。全方力專清解熱毒,涼血止血,此為一則再障貧血合并感染,體現(xiàn)“急則治其標”的典型案例。
心悸怔忡
心悸證治
中醫(yī)學對本病早有論述,如《紅爐點雪》中說:“悸者,心卒動而不安也。驚者,心跳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也。”驚悸與怔忡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分,其發(fā)病原因也有差別。因外因所引起,如突然受刺激,受到驚嚇而發(fā),心悸時作時止,謂之“驚悸”,病情輕;不因驚恐而發(fā),心中動搖不寧,無休止時者,謂之“怔忡”,病情較重。怔忡多由內(nèi)因而造成,外無引起心悸產(chǎn)生的任何因素,病人自覺心中惕惕,稍勞即發(fā),全身情況較差,其發(fā)病也緩,其病情較重。
心悸怔忡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與精神因素有關(guān)。心動不安可由心血不足、心陽衰竭、水飲內(nèi)停、瘀血阻絡(luò)、痰火互結(jié)等所致,但其臨床表現(xiàn)皆以心中動悸不安為主,中醫(yī)學統(tǒng)稱為“心悸”,可見驚悸、怔忡雖以虛者為多,但亦有實證,因而在臨床時應切實掌握辨證論治,方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絕不可拘泥于一般的治療方法。
附案:
案一 陳某,男,34歲。門診號:33452。
1960年8月9日初診:心悸失眠,疲乏無力,面色無華,前幾天咳嗽、咯血,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細無力。西醫(yī)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與閉鎖不全。處方:
炙甘草9克黨參7.5克桂枝7.5克熟地9克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阿膠4.5克(烊化) 生龍牡各9克茯神7.5克
2劑,水煎服。
按:本案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與閉鎖不全,屬中醫(yī)心悸怔忡,辨證為氣陰兩虛證。因氣陰、氣血虧虛,使心失所養(yǎng),而致神不守舍,心悸;疲乏無力,苔薄白,脈細無力,是氣血雙虧;舌質(zhì)暗,是血行不暢。故用炙甘草湯加減,辛潤通陽,氣血并補,通利血脈,鎮(zhèn)驚安神。方中黨參、炙甘草補中益氣;白芍酸斂和營,養(yǎng)血柔筋;桂枝通陽和營,活血通絡(luò);黑芝麻、熟地、阿膠益氣補血;生龍牡、茯神鎮(zhèn)驚安神。
案二 李某,男,40歲。門診號:12429。
1959年1月7日初診:心悸氣短,下肢及顏面浮腫,面色萎黃,大便稀,小便黃,苔薄白,脈滑。處方:
陳皮7.5克茯苓皮6克生姜皮6克桑皮7.5克大腹皮7.5克車前子6克(另包) 懷牛膝15克 生白芍9克。
2劑.水煎服。
按:脾虛運化功能失調(diào),不能蒸化水液,濕邪浸漬肌膚,停聚成飲,故見肢體浮腫,濕困中焦,停聚成飲,寒飲迫上,水氣凌心,心陽阻遏,則見心悸氣短。水濕內(nèi)聚,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則出現(xiàn)小便不利,水走大腸而大便稀。綜上所述,一切癥狀都是水濕內(nèi)停陽氣不運之故。本案病機在于脾虛,以致寒濕浸漬。,治法當理氣健脾,通陽利水,故以五皮飲加減治之,寒濕盡除,心悸自止。
案三李某,女,28歲。門診號:57207。
1963年6月10日初診:因分娩時出血過多,面色蒼黃,心悸失眠,氣短乏力,苔薄白,脈虛無力。此證屬心血不足,胸陽不振。治宜益氣養(yǎng)血,安神止驚。處方:
黨參7.5克麥冬6克五味子6克炒棗仁9克 當歸4.5克 菖蒲4.5克茯神7.5克甘草6克
2劑,水煎服。
按:本案病機在于氣血不足,因而益氣養(yǎng)血為其正治,故氣生而心悸除。方以黨參、甘草、麥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陰;棗仁、當歸和血斂津;茯神、菖蒲通竅安神。
案四 馮某,男,45歲。門診號:73800。
1964年2月7日初診:心悸失眠,健忘,自汗,氣短,不思飲食,苔薄白,脈細弱。此證乃思慮過度,勞傷心神。治宜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歸脾湯加減:
黨參4.5克 白術(shù)6克黃芪4.5克 當歸4.5克茯神6克遠志4.5克木香6克元肉4.5克五味子3克
2劑,水煎服。
按:本案病機在于心血虧虛,故以歸脾湯治之,使氣旺血生,則心悸自愈。
胸痛
胸痛總關(guān)氣血瘀滯 治則不離活血利氣
胸痛是以胸膺滿悶不舒、疼痛時作為主癥的疾病,甚則左胸疼痛如絞,徹背引臂。胸痛是病人的一種自覺癥狀,多發(fā)于中年人或老年人。歷代醫(yī)家對本病多有論述,有“胸陽不足”、“痰熱壅肺”、“瘀血痹阻”等各家學說,眾說各有建樹,豐富了中醫(yī)對胸痛的理論認識和治療經(jīng)驗,但亦存在各執(zhí)偏極之嫌。李老認為,心、肺兩臟居于上焦胸中,心主血。肺主氣,前者為血液運行之主導,后者為一身氣化之總司.血賴氣推方能運行,氣賴血載方能布達,氣血以流通為順。“通則不痛,不通則痛”,不論任何原因引起的胸痛,其表現(xiàn)總歸不出氣血瘀滯不通。治療大法不外活血利氣(行氣)。因此,李老自擬活血利氣湯,臨證時在此基礎(chǔ)方之上,根據(jù)不同病情適當加味,治療各種胸痛病人而每獲良效。
活血利氣湯組成: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瓜蔞9克五靈脂6克 生蒲黃6克
處方大意:方中五靈脂、生蒲黃合用為《局方》“失笑散”。功擅活血祛瘀,散結(jié)止痛,用于各種瘀血停滯,胸腹頭身疼痛等癥。茜草活血祛瘀,以助上二藥加強行瘀之力。瓜蔞利氣寬胸,并能清肺化痰,旋覆花降氣止嘔,消痰利水。后二味重在宣降肺氣,寬胸利氣。諸藥配伍活血利氣,行瘀散滯,為治療氣血瘀滯之胸痛的一個理想基礎(chǔ)方。
加減運用原則:瘀血較甚者。加歸尾、桃仁或丹參、赤芍;氣滯較甚者,加郁金、香附、枳殼;痰濕較甚,食欲不振者,加陳皮、半夏、雞內(nèi)金;胸陽不振者,加薤白、益智仁;氣虛者,加生黃芪。
附案:
案一 王某,男,54歲。門診號:32478。
1960年3月8日初診:胸痛胸憋3個月,性格急躁易怒,不欲飲食,舌苔薄白,脈弦。氣性喜散,蘊結(jié)而不散,則為氣郁,氣為血帥,故氣滯血必瘀。治宜理氣降氣,活血化瘀。方用活血利氣湯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瓜蔞9克 桃仁6克 郁金3克 當歸尾7。5克 五靈脂6克 生蒲黃6克 薤白9克
2劑,水煎服。
服藥后胸痛消失,胸憋減輕。于上方中加枳殼3克,桔梗4.5克,五靈脂、蒲黃各減3克。服藥2劑而愈。
按:本例患者,屬胸痛而血瘀氣滯較重,同時兼有胸陽不振,故用活血利氣湯加桃仁、歸尾、郁金、枳殼、桔梗以加強活血行氣之力,加薤白以振奮心陽。
案二 趙某,男,39歲。門診號:70218。
1963年7月28日初診:胸痛、胸憋2年,每逢情緒激動而加重,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脈弦。肝氣失于條達,氣滯血瘀故胸痛,肝氣郁結(jié),輒易乘脾,故見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用活血利氣湯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4.5克 瓜蔞9克 陳皮6克 雞內(nèi)金6克 半夏7.5克 五靈脂4.5克 生蒲黃4。5克專病論治
2劑,水煎服。
服藥后,胸痛、胸憋減輕,但食欲不振,咯白色泡沫樣痰,故用陳皮、雞內(nèi)金、半夏理氣健脾,燥濕祛痰,痊愈。
案三 常某,男,37歲。門診號:79656。
1964年4月26日初診:胸痛、胸憋已3—4個月,食欲不振,厭油食,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脈弦。方用活血利氣湯加味:
全瓜蔞15克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五靈脂6克生蒲黃6克 郁金4.5克 當歸尾7.5克 枳殼4.5克
2劑,水煎服。
服藥后,癥狀明顯減輕。方中枳殼、郁金、歸尾有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囑咐患者勿再生氣。
案四 趙某,女,26歲。門診號:45532。
1961年5月20日初診:胸部憋悶,月經(jīng)期下腹部脹痛,月經(jīng)最少,舌苔薄白,脈緊。方用活血利氣湯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丹參15克 全瓜蔞9克 香附4.5克 當歸尾7.5克 赤芍7.5克 五靈脂4.5克生蒲黃4.5克
2劑,水煎服。
按:本例患者除胸憋之外,兼有痛經(jīng),故加香附以理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血行,氣滯血瘀。故用理氣活血化瘀之品以理氣活血,通則不痛。
案五 陳某,女,45歲。門診號:92907。
1965年10月27日初診:胸痛已3年余,伴氣短乏力,太息為快,小便不禁,舌苔薄白,脈沉細。方用活血利氣湯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4.5克 全瓜蔞9克 五靈脂4.5克100生蒲黃4.5克 生黃芪7.5克 益智仁6克
水煎服,服藥2劑后好轉(zhuǎn)。
按:患者除有胸痛之外,兼有氣短、乏力、小便不禁之氣虛癥狀,故加黃芪補氣升陽,益智仁溫中助陽固澀。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本虛標實寒熱相間 病位心肺治從心腎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多發(fā)于地處寒冷的東北、華北、西北等北方地區(qū)。是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其他肺胸疾病引起的心臟病。多因喘咳等肺系疾病遷延不愈,漸至肺、心、脾、腎等臟器功能失調(diào),出現(xiàn)氣喘、心悸、水腫、腹脹、唇青舌紫等表現(xiàn)。李老認為,肺心病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危重證候,中醫(yī)學雖無“肺原性心臟病”這一名稱,但歷代文獻對本病之診治記載頗詳,大致屬于咳喘、心悸、痰飲、水腫等范疇。
由于本病發(fā)病緩慢,病程較長,多表現(xiàn)為慢支——肺氣腫一一肺心病不可逆轉(zhuǎn)的發(fā)展過程,且多為年老、久病、體衰患者,故臨床表現(xiàn)以本虛為主,急性發(fā)作期以虛中夾實、痰熱壅肺為特點,而血瘀見癥,不論急性期、慢性期均普遍存在。本病遷延日久不愈,多傷及脾腎之陽,易造成下焦脾腎虛寒與上焦心肺郁熱相間出現(xiàn)的虛實寒熱錯綜復雜的危重證候。
從病的先后和傳變來看,本病由肺而起,逐漸波及心,長期反復發(fā)作,進一步影響到脾、腎,后期則以心腎功能衰退為主要表現(xiàn)。具體來講,肺主氣,司呼吸,上通氣道、咽喉,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肺為五臟之華蓋,又屬嬌臟,不耐寒熱,因此,外邪侵襲人體,首先犯肺,導致肺失宣降,肺氣逆亂,發(fā)為咳喘??却染茫禑醿?nèi)蘊,漸至肺氣虛而短氣、喘促,肺傷日久,必及于心。心與肺同居上焦,肺主氣,朝百脈,輔心而行血脈。肺氣虛、氣滯,不能治理調(diào)節(jié)心血的運行,則心氣虛衰,無力推動血脈,血流不暢,而致血瘀,出現(xiàn)心悸、唇甲紫紺、脅下痞塊等血瘀之候。心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則更加重瘀滯及水腫。腎主水而肺為水之上源,《景岳全書》載: “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制而妄行。”水液代謝失調(diào),溢于肌膚,則為水腫;水液停積,則為痰飲;水邪泛濫,則面浮肢腫;水飲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又肺失肅降,也可導致腎陽不升,腎不納氣,則氣喘更為加劇。因此,本病雖曰肺心,實則以心血瘀阻、腎不主水、陽虛水泛為病機之根本,故應著重從腎心論治。
發(fā)病臟腑雖然以心腎為主,但肺、肝、脾等臟往往多被涉及,痰飲、瘀血、氣滯、氣虛、陰虛、陽虛、寒象、熱象常相夾在一起,只不過隨著病情的變化,出現(xiàn)孰者為主,孰者為輔,孰多孰少而已。故在治療用藥上,也應隨著證候的變化,在抓住主要原因進行治療的同時,不忘輔以第二位、第三位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標本兼顧、綜合治理、提高療效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路,結(jié)合多年的治療肺心病之經(jīng)驗。李老常將肺心病分為五種證型,詳見下述: 一、心腎陽虛,痰飲阻滯型 [證候表現(xiàn)]氣短咳喘不能平臥,吐泡沫痰,輕度浮腫,四肢厥冷,怯寒,舌苔白,脈沉細弱或沉細微而數(shù)。
[治則]宣陽化飲。
[方藥]真武湯加減:
附子3~6克 茯苓5克 白術(shù)6克 白芍6克 生姜3片 杏仁3克 人參3克
[加減]瘀血阻滯,輕度紫紺者,加丹參6克。
[案例]
劉某,男,55歲。門診號:86274。
1964年1月21日初診:咳嗽30多年,咳喘氣短,上坡或用力、負重時加重20余年。近1年來日漸嚴重,尤其最近入冬以來,咳喘氣短,不能平臥,心悸浮腫。經(jīng)用氨茶堿、抗生素類藥物無效,后改予中藥止咳定喘治療2個月亦無效?,F(xiàn)癥怯寒,四肢厥冷,脈沉微。治宜溫腎化飲。方用真武湯加減:
附子5克 黨參3克 杏仁3克 陳皮6克 茯苓5克白術(shù)6克 白芍6克 生姜3片
服藥2劑后氣短稍見好轉(zhuǎn),以后根據(jù)腹脹時加厚樸3克,咳嗽嚴重時加紫菀6克的加減法,治療1個月,浮腫、氣短、咳喘諸癥大多消失。
按:本案證屬心腎陽虛,痰飲上沖,故在溫陽利水濕之真武湯基礎(chǔ)上加杏仁、陳皮以溫化寒痰,黨參益氣健脾,合苓、術(shù)以治生痰之源。 二、上實下虛,痰濁中阻型 [證候表現(xiàn)]咳喘而不能平臥, 胃脘痞滿,口苦口千,顏面或眼瞼浮腫較重,頭部時時汗出,足冷,或手足厥冷,舌苔黃厚,或黃膩,脈弦滑。
[治則]化痰降逆溫腎。
[方藥]蘇子降氣湯加減:
蘇子9克 橘紅6克 半夏6克 當歸6克 前胡6克厚樸6克 肉桂5~6克 黑錫丹3克 人參3克
[案例]
安某,女,46歲。門診號:56972。
1962年11月22日初診:咳嗽30余年,喘20多年,近三四年來加重,尤其今年入冬以來,病情更重,喘咳吐痰,不能乎臥,顏面、四肢、腹部均浮腫,尤以食后咳喘更重,頭汗出,足冷如冰,舌苔黃厚而膩,口唇、舌、面頰、手指均青紫,脈弦滑。證屬上實下虛、痰飲不化之重癥。治宜化痰降逆溫腎。方用蘇子降氣湯加減:
蘇子9克 橘紅6克 半夏9克 當歸9克 前胡9克厚樸9克 肉桂9克 黑錫丹3克 黨參6克 補骨脂9克
服藥2劑后咳喘好轉(zhuǎn),又繼服4劑后,根據(jù)情況改予金匱腎氣丸合黃芪鱉甲散加減治之,2月而安。
按:本例患者為上實下虛、痰飲不化之重癥,故用蘇子降氣湯加重肉桂用量,另加補腎助陽之補骨脂,意在加強溫腎助陽,益火之源,以救下虛。 三、腎陽不足.寒水上沖型 [證候表現(xiàn)]咳喘不能平臥,頭汗如珠,腰腿疼痛,足冷如冰,下肢浮腫,舌苔白,脈弦緊,尺大或兩尺均微。
[治則]溫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生地9克 山藥9克 山萸肉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5~9克 車前子9克 懷牛膝9克
若無山萸肉,可改用補骨脂9克。
[案例]
張某,女,40歲。門診號:27898。
1960年3月18日初診:咳喘數(shù)十年,近1月來連續(xù)喘嗽不止,不能平臥,心悸,腰酸背困,足冷如冰,7~8天來下肢出現(xiàn)浮腫,咳喘更加嚴重,頭汗時出,但足趾更冷,經(jīng)西藥抗生素、氨茶堿,中藥小青龍湯、蘇子降氣湯、射干麻黃湯、定喘湯等治療半月余無效??诖缴噘|(zhì)微青紫,舌苔白,脈沉細,尺大而弦。治宜溫腎納氣。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生地12克 山藥9克 山萸9克 茯苓9克 五味子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車前子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懷牛膝9克
服藥2劑,咳喘明顯改善,浮腫亦大部分消失.繼續(xù)原方治療半月,癥狀大部分消失。
按:本例咳喘患者屬腎陽虛,腎不納氣型,故用濟生腎氣丸溫陽補腎而利水。方中五味子與六味地黃湯合用名都氣丸,主治腎陰虛而氣喘呃逆者,五味子功擅納氣平喘,故本方能在溫補腎陽之基礎(chǔ)上增加利水消腫、納氣平喘之功效。 四、痰飲不化.氣陰兩虛.氣滯血瘀型 [證候表現(xiàn)]咳嗽氣短,不得平臥,全身浮腫,口苦口千,頭暈頭痛,心煩心悸,時而胸脅竄痛,煩躁易怒,舌苔白,質(zhì)暗,口唇紫暗,脈弦滑。
[治則]治宜補氣養(yǎng)陰以培本,理氣化痰祛瘀治其標。
[方藥]咳嗽遺尿方加減:
柴胡6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黨參9克麥冬9克 五味子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黃芩9克
[加減]咳嗽嚴重者,加紫菀9克。若無柴胡,可改用川芎9克。
[案例]
柳某,女,54歲。門診號:49051。
1961年11月20日初診:咳嗽30余年,氣短10余年。最近入冬以來咳嗽氣短嚴重,不能乎臥,不能走路,心煩心悸,胸脅時而竄痛,頭暈頭痛,食欲很差,手足心熱,口干苦,下肢高度浮腫,舌苔白,口唇舌質(zhì)均紫暗,脈弦滑。治宜益氣養(yǎng)陰以培本,理氣化痰祛瘀治其標。方用咳嗽遺尿方加減:
柴胡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黨參9克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黃芩9克 紫菀9克茯苓9克
服藥2劑后.咳喘氣短、浮腫均明顯改善,繼服40劑而癥狀基本消失。 五、氣陰兩虛,痰濁中阻.上熱下寒型 [證候表現(xiàn)]喘咳氣短不能平臥,或因精神極度疲憊而不能坐起,或不能翻身,全身浮腫,或下肢浮腫,全身極度消瘦,口苦干,夜間尤甚,腹脹而怕冷,煩躁易怒,心悸心煩,脈弦滑而大或虛大,舌苔薄白或光剝?nèi)珑R,舌質(zhì)紫暗。
[治則]益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清熱溫腎。
[方藥]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5克 人參6克 地骨皮9克 紫菀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麥冬9克 肉桂9克 陳皮9克 甘草6克
[加減]心悸較重者,加五味子9克。
[案例]
郭某,女,73歲。門診號:68243。
1963年1]月24日初診:3年前曾因氣胸而手術(shù)治療,術(shù)后經(jīng)常氣短,疲乏無力。近7—8天來發(fā)現(xiàn)咳喘、浮腫、紫紺,西醫(yī)診斷為肺心病。給予地高辛、氨茶堿及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而病情不見好轉(zhuǎn),并出現(xiàn)嘔吐、神志朦朧、時而譫語等現(xiàn)象。患者家屬要求中藥配合治療。查其舌質(zhì)如豬腰子之狀,喉中痰聲轆轆,神志朦朧,時而譫語,輕度浮腫,脈弦滑大。證屬氣陰欲脫、痰濁中阻、上熱下寒之重癥。治宜益氣滋陰溫腎以固其脫,輔以理氣化痰清熱平喘以治其標。方用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15克 人參6克 五味子9克 紫菀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麥冬9克 肉桂9克 陳皮9克 甘草6克
2天1夜,連服3劑后,第2天夜晚神志完全清楚,精神好轉(zhuǎn),咳喘、氣短、浮腫亦減輕。繼服3劑后,咳喘氣短大部分消失,浮腫亦減六七成。囑其停用西藥,單獨服用中藥36劑而基本痊愈。
按:本案屬氣陰兩虛、痰濁壅盛、寒熱錯雜之危急重癥,故重用黃芪合用人參益氣固脫,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合生地、白芍重劑滋陰生津,上述兩組藥益氣滋陰以治其本。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可祛壅阻中焦之痰濁;紫菀辛苦溫,化痰止咳平喘;柴胡、知母清熱;肉桂辛甘大熱,溫補脾腎之陽而散寒。諸藥配伍,標本兼顧,寒熱并用,故能使氣陰復而正氣得固,痰濁除而咳喘自止。
心力衰竭
心衰多陽虛 補陽宜小劑
少火能生氣 壯火則食氣
心力衰竭,從總的方面看是一個心腎陽虛證,所以常用真武湯加人參、杏仁取效。又因本證是一個正虛邪實證。補陽則陰不支,補陰則陽易敗,所以用藥稍有不慎即會使病情加重。例如:患者和某,女,35歲,風濕性心臟病,二尖辦狹窄,反復咳血20年。2年前在某院手術(shù)后出現(xiàn)全心衰竭,至今不但不見改善,反日漸嚴重。全身浮腫,尿少,呼吸困難,心悸心煩,不得平臥。改請某醫(yī)以中藥治療。醫(yī)查其癥見口渴身熱,心悸心煩,氣短而喘,不得平臥,脈數(shù)而結(jié)代(注:應稱促代脈),診為心陰虧損。處方:人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花粉15克,黃連10克,五味子10克,石斛1O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并繼續(xù)配合服用地高辛等西藥。服藥后,是夜諸癥更加嚴重,呼吸困難,神色慌張,有欲死之狀。邀李老診視,李老云:患者高度水腫,心悸氣短,乃心腎陽虛、水氣上逆凌犯心肺之象,危證也,急宜真武湯加減治之。處方:附子l克,白芍1.5克,白術(shù)1.5克,人參1克,茯苓1.5克,杏仁1克。次日之晨,診其浮腫減輕,尿量增多,呼吸困難明顯改善。此時因李老公務(wù)繁忙,由筆者代其診治,患者家屬云: “此方量小力微,病情深重,可否改加分量?”前醫(yī)亦適在其側(cè),云:“兵微將寡豈能制大敵,不可也。”余聽后亦感頗有道理,乃在原方上加1O倍量予之。次日,家屬來邀云:“諸癥加劇,請速前往診治。”李老詢諸癥之后,云:“此患陰陽大衰,又兼水腫實邪,正虛而邪實,補其陽則陰大傷,而煩躁倍加,補其陰則陽氣難支,浮腫短氣更甚。其脈一息七至,且有間歇,乃陰不戀陽,陽氣欲敗,非熱盛之實證,亦非陰虛有熱之虛證,故治之宜小劑耳。君不知《內(nèi)經(jīng)》有‘少火生氣,壯火食氣’乎!此病用藥之量稍有不慎,則命在頃刻矣。”余遵其意,再以原方原量子之。1月之后,患者呼吸困難大見改善,浮腫消失,并能到戶外活動。
眩暈
眩暈四證 風火痰虛
風為病源 治從肝脾
眩是眼黑,暈是頭旋,眩暈即古人所說的頭旋眼黑,俗語所謂發(fā)“黑眼風”是也。此證輕者閉目定神則止,重者如坐車船,甚者不敢開目,自覺天旋地轉(zhuǎn),不能站立。對于該病的病因病機,歷代醫(yī)家雖眾說紛紜,但明清以來,臨床醫(yī)家多宗漢代張仲景及金元四大家中劉河間、朱丹溪的“無痰不作眩”理論,主張?zhí)禐椴≡?,從痰論治。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說: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后世劉河間、朱丹溪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無痰不作眩”、“因痰致眩”的學說。如《丹溪心法•頭?!吩唬?#8220;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李老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眩暈總分四類證候,即風、火、痰、虛,其中風為病源,即痰、火皆因風起,在臟腑病機上,與肝、脾、.腎最為相關(guān),且實證多起于肝,虛證多源于脾腎。
一、風火痰郁,起于肝風
眩暈本是風的癥狀,但這里的風,多屬內(nèi)風,正如《醫(yī)學從眾錄》言:“以為風者,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于是風升火動,風生必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內(nèi)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肝開竅于目”。肝上連目系而應于風,肝氣易郁,肝陽易亢,肝陰易虛,這些均易引致肝風內(nèi)動,風動則火隨風升,火升則痰因火動,風夾痰、火上沖于頭目,則發(fā)為眩暈之癥。因此,李老認為眩暈的主要原因就是肝風內(nèi)動,故治眩之中,應時時不忘肝風,可隨證加入天麻、鉤藤、菊花、石決明等平肝熄風之品。
附案:
案一 侯某,女,69歲。門診號:51458。
]962年2月23日初診:主訴:頭暈目眩,心悸,頭目脹痛。面潮紅。素有高血壓病病史,舌苔薄白,脈弦。證屬肝腎虧虛,肝陽上亢型。治宜補肝腎,潛肝陽,熄肝風。處方:
生石決明9克 杭菊花9克 天麻6克 橘紅6克 生龍牡各9克 茯神4.5克 半夏4.5克 薄荷3克 生杜仲9克 牛膝9克
服上方3劑,頭暈目眩明顯減輕,但仍有頭脹頭痛感。原方加鉤藤9克,繼服1劑,諸癥大都消失。
按:此患者年逾古稀,肝腎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發(fā)為眩暈。故治宜補肝腎,潛肝陽,熄肝風。方中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益腰膝;天麻、鉤藤、石決明、生龍牡等潛肝陽,熄肝風;橘紅、半夏健脾化痰,和中降逆止嘔;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薄荷散風熱而清利頭目;茯神安神定悸,以增強平肝潛陽之功。諸藥配伍可補肝腎而潛肝陽,化痰濁而散風熱,達到熄肝風而止眩暈的目的。
案二 王某,男,26歲。門診號:79257。
1963年6月14日初診:頭暈,頭痛,視物不清,直視,眼球不活動已半月余,經(jīng)省城某醫(yī)院眼科診斷為“內(nèi)直肌麻痹”。舌苔薄白,脈滑。證屬肝旺脾虛,風痰上擾型。治宜平肝熄風,燥濕化痰。方用二陳湯加味:
橘紅7。5克 半夏6克 南星4.5克 茯苓6克 杭菊花6克 枳殼4。5克 僵蠶6克 全蝎3克 甘草3克
服上方2劑后,頭暈、頭痛消失。上方去菊花繼服2劑后,眼球稍能活動,囑其守方繼服10劑后眼球活動復常,視物漸清。
按:此案系肝旺脾虛,風痰上擾,蒙蔽清竅所致,故以二陳湯加平肝熄風之品治之。方中二陳湯健脾理氣,燥濕化痰。南星助半夏以化痰,并善除經(jīng)絡(luò)中之風痰,主要用于由風痰上擾所致的頭目眩暈。全蝎辛而善走,為熄風、祛風之要藥,專能熄風解痙,祛風止痛,并能引諸熄風之藥直達病所,以增強諸藥熄風止痙定搐之作用。僵蠶善于疏散肝經(jīng)風熱,菊花則平肝明目而止眩。諸藥配伍,健脾燥濕化痰,平肝熄風而解痙,達到風痰除而眩暈停、眼轉(zhuǎn)動而視物清的效果。
二、痰濁致眩.脾虛濕盛
脾主運化升清,但在病理情況下又是“生痰之源”。脾之功能正常,則水谷得以運化,其中之精微物質(zhì)賴脾氣之升清上輸于肺而營運全身,濁陰下降,使糟粕得以排泄。若嗜酒肥甘,饑飽無常,或思慮勞倦,傷及于脾,則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聚濕而生痰,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蒙蔽清竅,發(fā)為眩暈。若痰濁郁久,極易化火,痰火上犯清竅,亦可致眩暈加重。如《醫(yī)燈續(xù)焰》說:“胸中痰濁,隨氣上升,頭目高而空明,清陽所注,淆濁之氣擾亂其間,欲其不暈不眩,不再得矣?;蚣嬉娡绿祰I飲、胸痞腸鳴等癥,脈左滑。”《丹溪心法.頭眩)也說:“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同時,脾之運化升清有賴于肝氣疏泄調(diào)暢氣機,若肝木橫肆,乘及脾土,則可致使脾虛,從而形成肝氣犯脾、痰濁中阻的眩暈,甚至形成虛中夾實、寒熱錯雜的證候。因此,在治療上,應以健脾燥濕化痰為主,方用六君、二陳之類,根據(jù)具體證候不同,或加理氣、平肝、祛風、熄風之品等。
附案:
案一 李某,女,47歲。門診號:20244。
1959年10月7日初診:頭暈近2周,近日漸加重,伴有惡心、汗出、納呆、乏力,舌苔白膩,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胃虛弱,痰濁中阻。治宜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為主,兼以鎮(zhèn)肝熄風,收斂止汗。方用六君子湯加味:
黨參9克 生白術(shù)9克 茯苓7.5克 半夏6克 陳皮4.5克 雞內(nèi)金4.5克 生龍骨9克 生牡蠣9克 遠志4.5克 炙甘草3克
二診:服上方2劑后,頭暈惡心、納呆、汗出、乏力均減輕,惟大便時有下墜感,同時白帶較多。此中氣虛也。上方加生黃芪15克,以補氣升陽,治氣虛下陷,大便下墜感。另加生山藥9克,以健脾燥濕止帶。2劑,水煎服。
三診:服藥后諸癥均進一步減輕,但脅痛明顯,系肝氣橫逆所致。二診方加炒白芍9克,以養(yǎng)血斂陰,平肝止痛。2劑,水煎服。
四診:服藥后,諸癥基本消失,但月經(jīng)來潮時,又有反復,感到頭暈,背冷,汗出多。此仍素體脾虛,陽氣不達,衛(wèi)氣不固所致。繼服上方2劑,以益氣斂汗。并囑其每遇月經(jīng)來潮即服此藥2劑。追訪照此用藥2月,以后停用,經(jīng)期亦未再犯。
按:本案系脾虛濕盛,痰濁中阻,蒙蔽清竅而致眩暈,故以六君子湯健脾益氣,祛除痰濕,加雞內(nèi)金以助消化,加生龍牡、遠志以鎮(zhèn)肝熄風。收斂止汗。二診因脾虛濕盛,中氣下陷而小腹下墜,白帶增多,故加山藥以健脾燥濕,加黃芪以補中益氣,升陽固脫。三診加炒白芍意在養(yǎng)血斂陰,柔肝而緩急止脅痛。
案二 王某,女,52歲。門診號:83020。
1964年12月16日初診:近1個月來自覺頭暈目眩,身倦無力,胃脘痞滿,口苦,惡心,不欲冷飲,大便溏瀉,每日2~3次,尿黃,時有足腫,午后加重,苔薄白,脈虛而細。此乃脾陽不振,痰濕中阻,兼肝陽上亢之證。治宜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平肝熄風。方用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6克 生白術(shù)9克 茯苓6克 陳皮7.5克 半夏7。5克 澤瀉6克 蒼術(shù)6克 杭菊花9克 天麻6克 白蔻仁3克
二診:服上方2劑后,頭暈消失,仍有身倦,腹部有跳動感,口苦有所加重。因頭暈、惡心等主癥消失,故上方去天麻、半夏??诳嗉又貫楦谓?jīng)有熱之象,故宜去辛燥之半夏,而加入酸微寒之生白芍,以養(yǎng)血斂陰而平肝,抑木扶土而止痛。服藥2劑后,口苦頓失。
按:此例眩暈系由脾虛痰濕中阻,兼肝陽上亢所致,故用六君子湯加蒼術(shù)以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天麻、菊花平肝潛陽,澤瀉利水,利小便而實大便,白蔻仁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共使痰濕除而嘔惡止,肝陽平而眩暈停。二診去辛燥之半夏及天麻,加白芍之酸寒養(yǎng)血柔肝,抑木扶土,以善其后。
案三 李某,女,36歲。門診號:46905。
1961年9月18日初診:近1周來頭暈而脹,項強,關(guān)節(jié)疼痛,兩足沉重,納呆,惡心,喜熱飲食,大便溏薄,小便黃,苔白膩,脈滑。此屬風濕痹阻清竅之證。治宜健脾化痰,祛風勝濕。方用二陳湯加味:
陳皮7.5克 半夏9克 茯苓7.5克 羌活4。5克 獨活4.5克 蒼術(shù)6克 白術(shù)6克 生姜3片
服藥2劑后,主癥明顯改善,再服2劑。頭暈止而諸癥除。
按:此案屬脾虛痰濕中阻,兼外感風濕之眩暈。方中以二陳湯加蒼術(shù)、白術(shù)燥濕健脾以化痰濕,羌活、獨活祛周身上下之風濕而活絡(luò)通竅,佐以生姜暖腸胃而助脾運以化痰濕。 治外感風熱眩暈 用解表必兼活血 將活血化瘀療法及活血化瘀藥物廣泛地運用于臨床各科內(nèi)傷雜證的治療,是李老學術(shù)經(jīng)驗和用藥方法的一大特色,并取得過重大成果,如活血化瘀非手術(shù)療法治療宮外孕,其中宮外孕工號方、宮外孕Ⅱ號方早已載入醫(yī)學辭典和教科書中,為醫(yī)學界所皆知。但將活血化瘀法用于外感病,特別是風熱外感,如外感頭痛、眩暈等,且一樣取得神奇療效的經(jīng)驗,則鮮為人知。在瘀血證方面,李老多主張“百病皆瘀”說,在瘀血成因上認為不但寒邪可以致瘀,熱邪也同樣可以致瘀。他說:《內(nèi)經(jīng)》多注重寒凝血瘀,而《傷寒論》則多注重熱邪郁滯而致瘀,如“陽明證,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也”,“發(fā)熱七八日……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等。這里所說的蓄血證、瘀熱在里證、熱人血室證等,皆屬于因熱致瘀血。葉天士說: “夏日熱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證,譫語昏狂……”王清任《醫(yī)林改錯》更明確指出寒熱均可致瘀,說: “血受寒則凝結(jié)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李老在挖掘繼承前賢經(jīng)驗之基礎(chǔ)上,將活血之法用于外感風熱證上,每能獲得奇效,可謂匠心獨用。
附案:
案一 段某,女,45歲。門診號:90727。
1965年5月31日初診:頭暈、頭痛2日,頸部疼痛,轉(zhuǎn)側(cè)則更甚,自感發(fā)熱惡寒,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此系風熱表證。治宜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兼以活血。處方:
杭菊花9克 連翹9克 薄荷4.5克 柴胡4.5克當歸尾6克 赤芍6克 銀花9克 蔓荊子6克 甘草3克
服上方1劑,主癥明顯減輕,2劑而愈。
按:本方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為主。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表,疏散溫邪,薄荷、菊花疏風清熱,清肝明目而治頭痛頭暈。柴胡透表解熱,透達少陽之邪外出。在柴胡的用量上,李老頗多計較,發(fā)熱重惡寒輕者用量輕,多為4.5克,惡寒重發(fā)熱輕者用量重,多用9克。蔓荊子辛苦微寒,善治外感風熱頭痛,其辛能散風,苦微寒能清熱,其藥輕浮而易上行,可散頭面之風邪。歸尾、赤芍二味活血化瘀,針對風熱致瘀而設(shè),能使氣血通而瘀滯除,頭目清而眩暈止,妙用二味活血,可使療效明顯提高,療程明顯縮短,是為用藥獨特之處。
案二 屈某,女,30歲。門診號:56999。
]962年11月26日初診:頭暈頭痛2日,癥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干,惡心,腹痛,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弦。此為少陽證。治宜和解少陽,疏風清熱,兼以活血化瘀。方用小柴胡湯加減:
當歸9克 生白芍9克 柴胡3克 茯苓3克 黃芩3克 杭菊花9克 半夏6克 五靈脂4.5克 生蒲黃4.5克
服藥1劑而主癥轉(zhuǎn)輕,2劑而痊愈。
按:此案用小柴胡湯,主藥柴胡、黃芩、半夏和解少陽,退熱降逆;當歸、白芍意在補血養(yǎng)陰以柔肝;五靈脂、生蒲黃為《局方》失笑散,功能活血化瘀,散結(jié)止痛。唐容川《血證論》言: “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氣也,水行則氣行,氣止則血止,故蒲黃能止刀傷之血。靈脂氣味溫以行血。二藥合用,大能行血也。”李老常用此二味于內(nèi)傷雜癥之中,用其活血化瘀,散結(jié)止痛,每獲良效,用于外感頭暈頭痛等證,同樣神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當代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集卷二(焦樹德)
方劑學筆記完美版
中藥藥對190種 - 中醫(yī)臨床專業(yè)討論 - 醫(yī)生圈論壇—醫(yī)學社區(qū) 醫(yī)學健康網(wǎng)站|尋醫(yī)問藥|...
快速記憶方劑學,非常實用!
草藥勝名醫(yī) 偏方治大病
中醫(yī)內(nèi)科學歌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