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帝王對自己的稱呼為朕。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帝王稱謂并不是皇帝,而是王。這個稱謂從夏朝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的王貴謙稱自己為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告誡自己要以德治國、以德配天。
到了秦朝時,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大秦帝國,開啟了封建社會的進程。秦王嬴政不滿足以王號自居,因此取三皇五帝之意,改稱皇帝,并因為自己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稱為始皇帝。自嬴政改稱皇帝后,對自己的稱謂也從“寡人”改稱為“朕”。秦始皇為何棄用“寡人”,改稱“朕”?學者:把字拆開來看看。
而“朕”這個字其實自古有之,這個字拆開的時候是月和關,沒有什么特殊含義,但是在秦朝的時候使用的還是象形文字,最開始的朕字,是繁體字,它的左邊是“舟”字,右邊是“灷”字。所以這兩個字代表的有不同的意義?!爸邸本褪谴坏囊馑迹盀馈钡囊馑际腔鸱N。
正是因為有了火種,我們人類才從原始社會的猿人類進化為高級物種,成為現(xiàn)在的人。在火出現(xiàn)之后,人類的飲食也發(fā)生改變。為了尋找更適合人類生活的居住環(huán)境,建舟渡海也是很平常的,在船上面留下火種,到了陌生的地方人類才能夠活下去,因此有船有火的人才有生存繁衍的條件和能力,所以火種對于原始社會的人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靠譜的歷史記載,“朕”被皇帝用來稱呼自己的時間,比較官方的說法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可是在之前,這個字眼并不局限于皇帝使用。在秦朝之前,“朕”是一個很普通很大眾的稱呼,每個人都可以自稱為“朕”。平時與鄰居聊天,都可以說“朕昨天干了什么,買了什么東西”。
在先秦時期,朕就相當于“我”,男性間用這個字來稱呼自己是再平常不過了。到了秦始皇的朝代,為了給自己找一個獨一無二又很有威嚴的稱呼,他與身邊的能臣討論了很久,最終在李斯的解說下,確定了用以前別人經常使用的“朕”字。
雖然“朕”這個字眼由來已久,并且在貴族、平民之間都有使用,但是這個字是最適合秦始皇的,原因有二。第一: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朕”與“政”發(fā)音很像。還沒有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秦始皇就常常用“政”來稱呼自己,登基之后,如果使用朕,對于秦始皇而言是再便利不過的。
第二:根據文獻依據來講,自古就有“天下皆朕、皇權獨尊”的說法,意思是能夠統(tǒng)一天下的人,一定是上天派來的能人才能統(tǒng)管全天下。這個人肯定是擁有高高在上的皇權,普通人自然是不能比擬的。
基于這兩個原因,李斯堅持秦始皇用“朕”來稱呼自己,并且要告知天下,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朕,其他人都不可自稱朕。所以之后秦始皇就一直用“朕”自稱,直到后來很多朝代的皇帝都使用這個稱謂。
其實最開始,帝王對自己的稱呼,都是帶著謙虛的稱謂,比如:寡人、孤、吾之類的。當然也有一人之下、曲高和寡孤獨的意思。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時代不一樣,對于稱謂的含義也不一樣。古時候能當皇帝的,都是九五之尊,是天之驕子,所以才會有“朕”這個稱謂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