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有道德的人就好像水一樣,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有道德的人,為人謙下,心胸寬闊,始終保持虛靜沉默。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治理,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jī)。有道德的人所的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恨。
[心靈藥方]
老子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rèn)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大自然爭。
最完善的人格也應(yīng)該具有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眾人爭名奪利,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誠,決不虛偽,各守信用,任勞任怨,能各盡其能地去貢獻(xiàn)自己的力量。
有道德的人具有駱駝般的精神,可以忍辱負(fù)重,博施而不望回報。
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是值得我們終生去學(xué)習(xí)和行動的準(zhǔn)則。
[老子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解析]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用水性來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顯著的特性和作用是:
1、本性柔弱,順其自然而不爭;
2、蓄居流注于人所厭惡的卑下之處;
3、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大自然爭。
老子認(rèn)為,最完善的人格也應(yīng)該具有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別人不愿意做的是他去做。
有道德的人為人謙下,淵深精明,虛靜沉穩(wěn)。水施于萬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報;水昭萬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決不虛偽;水性柔弱,能方能園;人能效法水的不爭就能產(chǎn)生利萬物而謙下的效果,于是你就接近于“得道”了。
有道德的人具有駱駝般的精神,忍辱負(fù)重,謙卑守諸;他能盡其所能地貢獻(xiàn)自己的力量,以幫助別人,而絕對不和別人爭名奪利。
這就是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的較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