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nóng)、醫(y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它生存發(fā)展的泥土和營養(yǎng)。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第一套《四庫全書》修成,全套三萬六千冊,被鄭重放入文淵閣。這一刻,無疑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乾隆在文淵閣設宴,犒賞參與《四庫全書》編纂的全體人員。時隔兩百多年,我們幾乎可以聽見他爽朗的笑聲。
乾隆皇帝對古代書籍被焚的先例心有余悸,於是又下令為《四庫全書》加抄了六個“備份”,心裏才算踏實。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年),前后七部《四庫全書》全部抄完,分別藏在七座藏書閣內,其中四座,分別在北京紫禁城內的文淵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圓明園內的文源閣、盛京(瀋陽)故宮的文溯閣,這“北四閣”,全部在皇家禁地,另有“南三閣”,分別是鎮(zhèn)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天寧寺的文匯閣、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文瀾閣,因為它們都在江蘇、浙江,因此也被稱為“江浙三閣”。
乾隆或許已經(jīng)意識到這種宮廷藏書的缺憾,就是它雖然保存了古籍,卻同時將知識固化,把它們像貨物一樣封存於倉庫裏,與整個社會相隔離。於是,乾隆將《古今圖書集成》作為最高獎賞贈給了寧波范氏天一閣等四家藏書樓,“南三閣”也基本對民間士人開放,允許當?shù)厥孔印熬徒^摩謄錄”,成為公益性圖書館。於是有無數(shù)士子,如朝拜一般走進“南三閣”,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捻動書葉。這些文人士子中,就有金世宗第二十四代后裔完顏麟慶。嘉慶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年),他造訪文匯閣的時候,滿眼的“名花嘉樹,掩映修廊”,讓他有了一種夢幻般的恍惚感。很多年后,當他在《鴻雪因緣圖記》裏“回憶當年充檢閱時”,仍“不勝今昔之感?!?/p>
由於《四庫全書》規(guī)模過於宏大,翻檢不便,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又命令挑選《四庫全書》的精華,編定《四庫全書薈要》,收書四百六十三種,共二萬零八百二十八卷,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八冊,一共抄寫兩部,一部貯藏在御花園的攡藻堂,另一部貯存在圓明園東墻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
當然,如同《永樂大典》一樣,《四庫全書》的未來旅程同樣不會一帆風順。尤其乾隆皇帝去世以后,雖有嘉慶皇帝苦心維持,但道光、咸豐以后,帝國的氣運急轉直下,日漸衰微,有太多的災厄,等待著《四庫全書》。
咸豐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早春二月,鎮(zhèn)江城破,太平軍蜂擁而入,一把火把金山燒了。雕樑畫棟的鎮(zhèn)江、堆金砌玉的鎮(zhèn)江,立刻就成了一片起伏的火海。文宗閣裏那些美輪美奐的藏書和書盒,也被裹挾在火中,化作一縷縷的青煙。之后太平軍揮師北向,劍指揚州,文匯閣在炮火與廝殺中化為烏有。咸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李秀成攻入杭州、破江南大營時,文瀾閣還安然無恙。第二年,李秀成再破杭州,這一次,文瀾閣劫數(shù)難逃?!稉P州畫舫錄》裏記載的藏書“千箱萬帙”的江浙三閣,至此“全軍覆沒”。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