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
/
10月8日
早上9點54分
秋分來臨
晝和夜終于和解
各守一半
醉聽風雨、靜賞明月
把思念煮酒
▲“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span>
秋分時,斗指已。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陽黃經(jīng)為180°,秋色平分,碧空萬里。秋分這一天同春人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xù)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舊歷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guī)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秋分三侯』
雷聲始收、蟄蟲坯戶
______
▲
9.23-9.27 雷始收聲 秋分后雷聲不再
▲
9.28-10.2 蟄蟲坯戶 蟄蟲歸土準備過冬
▲
10.3-10.7 水始涸 空氣中水氣干燥
『傳統(tǒng)習俗』
祭月賞秋、歲月靜好
______
秋分是象征秋天到來的重要節(jié)氣,這時大部分地區(qū)正式入秋,涼風襲來,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
人們很重視這個收獲的時節(jié),于是民間形成各種秋分習俗。不管是掃墓祭祖,還是祭月節(jié)、豎蛋游戲和吃秋菜,都寄托了人們對于季節(jié)更迭、歲月靜好的美好情思。
· 祭月節(jié) ·
古語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以前,秋分節(jié)氣是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
其祭祀的場所叫做天壇,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處所。《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strong>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祭月節(jié)”就是如今的“中秋節(jié)”的前身。因為此節(jié)一定要有圓月,而中秋之時,正是滿月之朝,若遇上白天的晴朗天氣,夜晚就能看到一輪明月高掛。
所以,為了避免秋分這天沒有圓月出現(xiàn),人們便把“祭月節(jié)”由秋分這天改在了中秋。若有幸和親朋好友賞月,也是一件雅趣的事。(可惜如今的我們抬頭只能看見冰冷的高樓商廈,悲允?。?/span>
· 豎蛋 ·
▲“秋分到,蛋兒俏”
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豎蛋”的習(you)俗(xi)。首先要選擇一個身材勻稱的新鮮雞蛋,輕輕地豎放在桌上,讓它豎立起來。以此來慶祝秋天的到來。
立蛋與秋分并不相干,是要使蛋的重心必須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長的曲線位置。用科學的說法是,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很有利于豎蛋。
· 吃秋菜 ·
▲“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span>
秋分時節(jié),民間很多地方(嶺南最盛)要吃一種稱作“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稱之為“秋碧蒿”,這就是“吃秋菜”的習俗。
秋分一到,全家老小都挎著籃子里去田野里采摘秋菜。在田野里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的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與魚片“滾湯”食用,燉出來的湯叫做“秋湯”。人們爭先吃秋菜,目的是祈求家宅安寧、身體強壯有力。
*本站內(nèi)容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以超鏈接形式注明內(nèi)容來自本站,但拒絕有商業(yè)目的的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