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有一塊無字碑。
權貴名士,很注重樹碑立傳。帝王尤其如此。陵前墓首,必有歌功頌德之銘文石碑顯赫屹立,以昭顯尊榮,流芳千古,彪炳后世。乾陵是一穴夫妻墓,又是同葬二位先后稱帝的君主陵。在歷代王陵中絕無僅有。男主唐高宗李治,女主其皇后武則天,又為周圣神皇帝。陵前左右各有一塊碑。西面是《述圣紀》碑,是武則天親自撰文為高宗所樹。東面是無字碑,相傳是武則天為自己所立。武則天之無字碑長時期以來給后人們留下了一個疑惑的話題。
乾陵,地處秦川梁山,以山為陵。乾在八卦中為首,又為天陵。此陵是武則天為厚葬唐高宗精心遴選之福地。梁山山脈似平躺在秦川平原的睡美人。三峰鼎立,主峰象披著秀發(fā)的頭顱,兩巒如園挺的雙乳。乾陵司馬道由南向北,在兩巒之間順著山脊直抵主峰。墓穴開鑿在半山腰,居高臨下。陵園南北中軸長4.9公里,周長40公里,面積2.4平方公里,工程歷經二朝,長達28年之久。陵園造勢雄偉,匠心獨具,氣勢非凡。7.53米高的無字碑更為這座舉世無雙的陵園增添了神圣與懸念。
武則天,自幼聰穎巧慧,才貌雙全。十四歲時被唐太宗召入宮,封為四品才人。太宗患病,其與太子李治同侍,彼此生情至深。李治登基后,因后妃爭斗,其得以離感業(yè)寺二次進宮侍主。其與高宗情深意篤,又工于心計,被專寵一身至廢皇后而取代之。立為皇后后,參與朝政,與高宗并稱“二圣”。高宗駕崩,其又廢中宗、幽閉睿宗,臨朝親政。后更唐易周,以圣神皇帝登基執(zhí)政二十一載。其一生自十四歲進宮至八十二歲歿于上陽宮,命運坎迭傳奇,功過昭世,譽毀參半。
立無字碑,是武則天的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褒貶譽詈,讓后人去評說;與先君相佐,也就彰顯了另類有別,讓后人去惦記。時代產出了一個尤物,機遇造就了一位奇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集天下所有褒揚之辭贊頌其豐功偉績難以盡表;聚世間一切貶抑之句抵毀其暴虐淫蕩并不為過。褒貶若何,或留芳千古,或遺臭萬年,并不重要。她仍是一位天才。
立無字碑,也是武則天的無奈之舉。其出生在新貴顯宦之家,又乃庶族門弟,出身低微。既享用權勢奢豪的生活,又飽受士族流俗輕視之苦。雙重的環(huán)境使她成就了熱愛生活、追逐權力、出人頭地的人格傾向。她是達到了目的,卻遇到了其無法逾越的男權世界的圍剿和傳統觀念的束縛。她一生在抗爭,在力圖改變女性的地位,但最終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始終回歸到“作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廟享子孫祭祀”的男權封建社會的傳統鐵律之中。無以言表。
走近無字碑,仿佛見到這位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臨朝親政的剛烈與威嚴。其開科舉、用庶才的用人之道;容納諫、破陳規(guī)的革新之律;勸農桑、薄賦斂的發(fā)展之舉;息干弋、重經濟的富國之策,使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內,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有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之歷史豐功。其爭女權、作亞獻,開婦輩封禪之首; 牝雞司晨,亂綱反常,創(chuàng)女子九五之尊。有巾幗不讓須眉的政治家之博大氣概。
走近無字碑,似乎感到這位男權社會另類統治者的才氣和柔情。她十三、四歲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一生重視述著,宣綱常、重史鑒、昭風范。召學士先后撰成《少陽政范》、《古今內范》、《維城典訓》、《紫相要錄》、《內范要略》、《鳳樓新誡》、《百家新誡》、《兆人本業(yè)》、《孝子傳》、《烈女傳》、《玄覽》、《臣執(zhí)》等書。其雄才大略,才華橫溢,文筆生輝。據《新唐書、藝文集》,她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輪集》六卷。今《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篇。在感業(yè)寺思念李治作《如意娘》詩云:“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情意纏綿,柔情似水,令人肝腸寸斷。李白把她列為唐“七圣”之一。
光陰荏苒。千多年來的雨刷風蝕,無字碑頂纏繞著的八條螭龍浮雕已失去了梭角;宋金后某些附會風雅的文人騷客在碑石上的銘文題識也已模糊不清。梁山腳下的麥苗返青了,又一個初春來到。歷史在經歷著無數次的冬去春來的輪回,延續(xù)不斷的后人的評價卻無法為武氏蓋棺定論。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嬗變,百家爭鳴。但如果我們拼棄“男尊女卑”的狹隘觀念,以男女平等的眼光去對待;或者客觀的、時代的、積極的因素去理解;或者以發(fā)展的、辯證的、寬容的思維去評價,無字碑會被感覺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