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 虹
內容提要:宋代中國花鳥畫成熟并至極盛,應物象形、隨類敷彩臻于完美,而其中院體花鳥畫的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關注寫生、妙法自然,到大膽創(chuàng)新、強調詩情畫意;筆墨技巧由精工富麗、濃重典雅的風格轉向追求自然生動,工放結合的新風格。宋代院體花鳥畫作為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典范,對元明清乃至現(xiàn)代的花鳥畫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宋代;院體花鳥畫;代表性;風格演變;藝術特點
翻閱宋人畫冊,細讀其間精妙傳神的花鳥畫作品,常常會令人沉醉其間。無論是出自名家之手的《晚荷郭索圖》(黃居寀)《果熟來禽圖》(林椿)《梅石溪鳧圖》(馬遠),還是來自無名氏畫家的《白茶花圖》《草蟲圖》《白頭叢竹圖》,一幅幅佳作均展現(xiàn)出中國花鳥畫發(fā)展鼎盛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難怪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論古今優(yōu)劣》一節(jié)認為:“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闭潜姸嗟漠嫾?,繁榮的創(chuàng)作,使花鳥畫的發(fā)展在宋代進入了一個完全成熟的階段。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三百余年間,院體花鳥畫一直呈上升態(tài)勢,技巧愈加脫俗,品味愈加精純,創(chuàng)造了中國繪畫史上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
一、北宋初期:院體花鳥畫“黃家富貴”風格的形成與確立
回溯花鳥畫史,唐代花鳥畫盛行而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專門畫科,有以畫鶴著稱的薛稷和擅長孔雀、折枝花木的邊鸞,至晚唐花鳥畫名家滕昌祐、刁光胤等“避亂”入蜀,直接影響了五代蜀地的花鳥畫,至宋代初期,花鳥畫主要繼承了五代傳統(tǒng)。
黃筌(公元903年—公元968年),字要叔,成都人。他自幼喜愛繪畫,13歲師從刁光胤學畫花鳥竹石,同時善于博取眾長,自成一家,17歲入前蜀禁宮,任待詔職。黃筌作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宮廷畫家,歷仕前、后蜀和宋初,一直受到宮廷“厚”遇。
黃筌的畫取材廣泛而富麗工巧,他的花鳥畫多用淡墨細細勾勒,再以重彩層層渲染,敷色極為精妙。記載中黃筌的作品很多,僅《宣和畫譜》著錄的就有349件作品,可惜流傳至今的極少,目前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寫生珍禽圖》。雖是“付子居寶”的“粉本”畫稿,畫中精心描繪鹡鸰、麻雀、鳩、臘嘴、龜、蚱蜢、蟬、蜜蜂、牽牛等20余種飛禽昆蟲龜介動物,用筆極為工細,渲染以墨為主,略施淡彩,是典型雙勾填彩的工筆畫法。畫中所繪對象結構嚴謹,形態(tài)準確,從鳥雀的每根羽毛到龜身的紋理,以及昆蟲的須、爪、翼,都表現(xiàn)得一絲不茍,質感真實。畫中物象的精微、逼真,顯示出這位宮廷大畫家不凡的寫實能力和精湛的筆墨技巧。
黃筌一家擅畫,其“勾勒填彩、旨趣濃艷”的富貴風格,父子相傳?,F(xiàn)存黃居寀的《山鷓棘雀圖》,其描繪的是深秋時節(jié)的溪邊小景,幾只鳥雀在石岸邊的活動,它們或飛或止,動態(tài)自然,為晚秋蕭疏的畫面增添了不少生機和活躍的氣氛。畫面設色濃重艷麗,畫法工細,與其父的《寫生珍禽圖》同一風格?!缎彤嬜V》里記載:“筌以畫得名,居寀遂能世其家,作花竹翎毛,妙得天真,寫怪石山景,往往過其父遠甚?!秉S氏父子隨同蜀主入宋后得到宋太祖、宋太宗的特別優(yōu)待,不久黃筌逝世,黃居寀主持大局,成為宋初畫院的中心人物,黃氏畫風因此統(tǒng)治著畫壇近百年。“筌、居寀畫法,自祖宗以來,圖畫院為一時之標準,較藝者視黃氏體制為優(yōu)劣去取?!睆摹缎彤嬜V》的這段記載中不難想象黃氏畫風在主流畫壇的決定性地位。黃氏父子的花鳥畫其風格特點被喻為“黃家富貴”,筆者認為這種“富貴畫風”的由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作品的題材,黃氏父子長期生活在宮廷,耳目所習,所以多寫“珍禽瑞鳥,奇花怪石”,一方面畫家的志趣和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作品的題材,另一方面身為宮廷畫家多數(shù)作品又是“應詔制作”以滿足帝王貴族審美心理需求。第二是作品富麗工巧,黃筌以精工的畫法,改變唐人簡樸的畫風,作畫線條均細輕柔,意在造型的準確性,同時注重色彩的渲染,不僅描繪出形態(tài)的畢肖,而且力求刻畫出內在的生命力,所謂“翎毛骨氣尚豐滿”。正如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明確指出:“諸黃(黃氏父子)畫花妙在敷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
二、北宋中期:院體花鳥畫的變革
到了北宋中期,隨著崔白、趙昌、易元吉等在花鳥畫壇的嶄露頭角,逐漸打破了黃家富貴體系的壟斷,他們擴大了花鳥畫的表現(xiàn)范圍,寫生對象已經由宮苑里的奇珍異卉向外擴展,自然中的枯枝衰草、野兔野猿盡悉入畫,他們忠于寫生對象的天然生活,大膽創(chuàng)新,以清淡疏通、活潑自然的畫風,為宮廷花鳥畫注入了新的生機。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生卒年不詳,宋神宗熙寧、元豐(公元1068年—公元1085年)時期的畫院畫家。崔白擅畫道釋、人物、山林、飛走之類,最擅長花竹翎毛,尤以畫鵝、敗荷、鳧雁著稱。《宣和畫譜》稱其“尤長于寫生 ……所畫無不精絕,落筆運思即成,不假于繩尺,曲直方圓,皆中法度?!睖珗嬙凇豆沤癞嬭b》里記載他的花鳥大軸:“絹闊一丈許,長二丈許,中濃墨涂作八大雁,盡飛鳴宿食之態(tài)?!笨梢姶薨撞粌H有嫻熟的技法,更有用筆靈活縱放的畫風。他的花鳥畫在繼承徐、黃二體的基礎上,更傾向于徐熙“野逸”一路,加之他性情疏闊放縱,敢于大膽打破陳規(guī),在革新創(chuàng)作中形成清淡疏通、活潑自然的新畫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寒雀圖》,作品描繪隆冬的黃昏,一群麻雀飛鳴跳躍于古木枯枝之間,有的閉目,有的梳羽,有的欲飛欲落,有的倒掛枝頭,神態(tài)各異,生動活潑。作者在構圖上把雀群分為三部分:左側三雀,已經憩息安眠,處于靜態(tài);右側二雀,乍來遲到,處于動態(tài);而中間四雀,作為此圖的重心,呼應上下左右,串聯(lián)氣脈,由動至靜,渾然一體盡得自然之趣。此圖樹干造型純以墨法,彎曲轉折,筆勢堅厚,以干濕兼用的墨色皴擦暈染,無刻畫痕跡。又以松動靈活的筆法繪麻雀,工細靈動,設色清淡,明顯區(qū)別于“黃筌畫派”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技法。盡管此圖在形勢、風格上還較為工致優(yōu)雅,但與北宋院體花鳥畫占主導地位的安樂、平和、富麗的特色已然不同,反映了北宋宮廷花鳥畫在審美趣味上進入了新的階段。作為北宋中期宮廷畫家的代表,崔白在整個宋代院體花鳥畫發(fā)展史中可謂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他的出現(xiàn)打破了當時黃氏畫法占主流地位的局面,把院體花鳥畫推向了新的高度。崔白的“變法”,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水墨花鳥畫的發(fā)展,并使兩宋院體花鳥畫開始有了自己的時代特色和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