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西游記》的真諦
作者:一天  轉(zhuǎn)自國學網(wǎng)
    中國古人在寫小說和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時候,到底是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好玩”、“滑稽” 呢?還是要“文以載道”?因為古人的文學傳統(tǒng)就是“文以載道”、“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所以一定有其“志”和“道”。
  通過我們的研究,元明清小說,尤其是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有自己所承載的“道”,而這個“道”往往是我們現(xiàn)在的文學批評家們很少涉及的。如果我們能夠換一個角度,甚至化身為作者,然后才能弄懂作者到底懂什么,想表達什么,有什么閱歷,對于文化知道多少,體驗多深,境界多高,
  明白了這一點,當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一定會跟作者有親近的感覺,受益也自多多。幾十年來,從小學到大學,到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的導師們,包括高健、羅元貞、靳極蒼、姚奠中、程千帆、卞孝萱、霍松林、李德順等先生,都一再強調(diào)我們要讀好一部書。
  這部書應(yīng)該怎么讀呢?先不要挑人的糟粕,不要戴著眼鏡去看書。因為現(xiàn)在人讀書,包括專家讀書,都有一個特點或者毛病,就是先挑人的毛病,叫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老抱著一副不合作的態(tài)度、居高臨下的氣勢,怎么可能進入作者給我們塑造出來的美妙境界,與之發(fā)生共鳴和震撼呢?這本身就與作品造成了隔膜,使我們的學者與傳統(tǒng)割裂。
  那么,《西游記》這部名著應(yīng)該如何去讀呢?美猴王的傳說,流傳在古今中外;《西游記》的故事,感染著男女老少。正因為其中的美妙無窮,所以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數(shù)以千萬計的男女老少。正是人們的喜歡,使得眾多的學者參與其情節(jié)與形象的加工與創(chuàng)造,后出轉(zhuǎn)精,日臻完善。
  “詩無達詁”,“形象大于思維”。有一萬個讀者,就會有一萬個孫悟空。不同的讀者,心中的《西游記》自然也各不相同。這就是《西游記》的魅力,也是美猴王形象的審美意義所在。究其根源,是作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廣闊的可以自由填補的想象空間,也是小說的成功之處。
  盡管讀者或者文學批評家們可以演繹出千萬個版本的《西游記》、億萬個模式的孫悟空,但無論如何,在最后寫定者的眼里,只有一個孫悟空,只有一個《西游記》。
  可贊嘆的,是《西游記》近乎完美的宇宙、人生、生命的運行模式;可遺憾的,是讀者的心中的形象遠遠小于了作者的思維。作為文學批評家,我們有責任去發(fā)掘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從而提高讀者的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感受程度,真正領(lǐng)悟《西游記》這部千古名著所帶給我們的審美妙樂。
  奇怪的是,在上個世紀初,就有那么一批人,自己得益于傳統(tǒng)文化,得益于漢字、漢語、漢文化,成了名、立了業(yè),卻就是要讓別人毀漢字、漢語、漢文化。這就使人想起過去的帝王,自己靠著讖緯之術(shù)得了天下,卻害怕別人也用讖緯之術(shù)得天下,所以上臺之后一定先要消滅術(shù)士。無獨有偶,這些后人嘴里嚷著革命、筆下拆毀長城,卻不是讓天下人成為精神貴族和具有高尚覺悟的人,而是要人成為沒有文化、不識漢字、不懂漢語、成不了名、立不了業(yè)的痞子和流氓。如此一來,他們作為文化貴族和文學大師的地位便穩(wěn)如泰山,而廣大的讀者只能對他們頂禮膜拜、百般供養(yǎng)。
  風氣之下,除了四大發(fā)明之外,其余都被焚之一炬。實在被抹不掉的,便加以改頭換面,肆意扭曲,《西游記》便在此列。它的一切美妙,都被淡化和丑化;所有與儒、道、佛、易、醫(yī)、金丹大道、生命學問有關(guān)的人生智慧,都被閹割殆盡,只剩下了一個“滑稽”、“幽默”、 “好玩”而已。他們不允許中國有一部曠世絕倫的文化載體,因為只有外國洋人那里才有輝煌的文明。中國人的眼中已經(jīng)沒有“圣人”和《圣經(jīng)》了,提到“圣人”便不再是孔子,而成了西方的耶穌;提到圣經(jīng)則不再是《論語》,而成了基督教的“Bible”。西方八國聯(lián)軍沒能摧毀中華民族的文明,但卻幾乎毀在了那些自稱是大師且數(shù)典欺祖、忘祖的人的手里!
  時至廿一世紀,文化正待復興。四大名著之中,《西游記》被歪曲得最利害,說明它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為完整,所以最需要整理、挖掘、研究,從而使廣大讀者真正感受到小說所給我們帶來的,遠過于所謂的“滑稽”、“好玩”的審美體驗。
  首先,我們不同意通常的說法,認為“傳統(tǒng)”就是過去,一提起“傳統(tǒng)文化”,人們總是將其與落后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根據(jù)造詞法,“傳統(tǒng)”應(yīng)該是動賓結(jié)構(gòu)的名詞,“傳”是動詞, “統(tǒng)”則是名詞。一個獨立的事物是不能夠稱為“統(tǒng)”的,從空間上說,不同的部分如東西南北中被總合在一起,就是“統(tǒng)”;從時間上說,不同的階段如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被整合在一起,就是“統(tǒng)”。也就是說,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通過“傳”的過程而形成了一個“統(tǒng)”,“統(tǒng)” 是割不斷的。一個宗族或者國家的傳統(tǒng),一定是包含著她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當一個“統(tǒng)” 被終結(jié)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宗族或者國家滅亡的日子。誰把“傳統(tǒng)”只定義為過去,其實就是想消滅這個民族或者國家的現(xiàn)在和未來。
  《西游記》這部文學作品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自然屬于中華民族,也包括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作者總結(jié)、抽象了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文化傳統(tǒng),將其演繹開拓,為華夏民族后代的生存和壯大指明了一條大道。

  吳承恩絕對不是《西游記》作者

  在學術(shù)上沒有是與不是,沒有準不準。只準你說是,不準我說不是,這是不可能的。學說與學科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各種學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前提下,才會造就學科的繁榮昌盛。
  吳承恩絕對不是《西游記》作者的理由有五個方面,同時要說他是作者也必須先解決這五個問題。
  第一點,從《西游記》誕生,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作者的署名一直是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丘處機。截至目前,道門之中仍然奉丘真人為作者,絕不承認吳承恩。只是到了魯迅、胡適的手上,才將吳承恩的名字標了上去。而把吳承恩拉上去惟一的一條所謂證據(jù),就是《淮安府志·淮賢文目》的一條記載:
  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囗卷、《春秋列傳序》、《西游記》
  這里明明講的是“淮賢文目”,即淮安賢人文章的目錄?!渡潢柤肥莻€詩、文集子,自可列入“文目”之下;《春秋列傳序》是一篇幾百字的序言,而且收在《射陽集》第二卷第一篇;那么緊列其后的《西游記》會是什么性質(zhì)的呢?三歲小孩也應(yīng)該知道那是一篇文章??!怎么能夠看成是一部洋洋八十萬言的百回本小說呢?
  什么時候你能把《淮安府志》的這條記載由《淮賢文目》下挪到同書的《淮人書目》下,那就可以算做是鐵證了。因此,作為一個大學者和一言九鼎的文化大師,魯、胡二氏這樣做,對吳承恩的故鄉(xiāng)或者“花果山”確實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對于歷史文化,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來說,卻是失之草率,甚且“別有用心”!
  二十年來,我一直不明白魯迅、胡適為什么執(zhí)著地要讓吳承恩做《西游記》小說的作者,近兩年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時代的潮流就是消滅傳統(tǒng)文化!錢玄同1918年4月在給陳獨秀的信《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發(fā)表為《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中說:
  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qū)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于二十世紀之新時代。……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陳獨秀在《答書》中說道:
  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胡適在《跋語》中說道:
  獨秀先生主張“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的辦法,我極贊成。
  魯迅先生則在《關(guān)于新文字的答問》一文中提出: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jié)核,病菌都潛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jié)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則提出“漢字落后論”,痛罵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毛坑”?!饿那锇孜募范冢叮梗绊?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前,《西游記》一直是證道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載體,卻被魯迅、胡適等人給它徹底打翻,說它只是幽默、滑稽、好玩而已。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非要拿出一個不懂道教、佛學,只會幽默、滑稽、開玩笑的吳承恩來做作者呢?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把中國的所有傳統(tǒng)文化全部打倒,硬把中國人的心靈史、文化史、思想史貶得狗屁不如,毫無價值,成為只有兒童能夠讀的童話、神話、兒童讀物。其根本的意義就在于廢孔學、滅道教并且消滅漢字。
  這第一個問題就是說,你要把吳承恩定做《西游記》的作者,必須解決“文目”與“書目”的問題,否則必須把吳承恩從《西游記》的作者地位拉下來。
  第二個問題,讓吳承恩做《西游記》小說的作者,合不合他自己的意愿。他寫過一篇《禹鼎志序》,說自己:
  余幼年即好奇聞。……迨于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嘗愛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摹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懶未暇也。轉(zhuǎn)懶轉(zhuǎn)忘,胸中之貯者消盡。獨此十數(shù)事,磊塊尚存;日與懶戰(zhàn),幸而勝焉。于是,吾書始成。因竊自笑,斯蓋怪求余,非余求怪也。
  他所搜集的“奇聞”,是與牛僧孺的《玄怪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相類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且想寫這么一部書,即《禹鼎志》,而不是如百回本《西游記》一樣的白話小說。即使如此,十幾則故事也不過萬把字,卻讓他絞盡腦汁,“日與懶戰(zhàn)”,說是“怪求余”,而不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足以說明他自己都沒有說寫過《西游記》小說,而我們卻非要逼著他說: “你就是寫過《西游記》,誰說你沒有寫過《西游記》呢?”我們?nèi)绻鹬貐浅卸飨壬囊庠福@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第三個問題,是“雜記”。魯迅、胡適之所以認定吳承恩是《西游記》作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淮安府志·近代文苑》上說:
  吳承恩,……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
  淮安當?shù)厝藚怯駬|、阮葵生以及魯迅、胡適等,都認為《西游記》即“雜記”之一。《西游記》洋洋八十萬言,卻成了“雜記”之一,那么“雜記”之二、之三、之四又是什么呢?《東游記》、《南游記》、《北游記》嗎?所謂“雜記”,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記載了三五百字的鬼怪故事《禹鼎志》,一個就是一種。
  “雜記”到底是什么?劉知幾的《史通·雜述》早有定義:
  史氏流別,其流十焉。……八曰雜記,祖臺之《志怪》、干寶《搜神記》、劉義慶《幽明錄》、劉敬叔《異苑》,此之謂雜記者也。
  這才是“雜記”。魯迅先生這么大的學者,連“雜記”的定義都搞不懂,是不可思議的,除非他別有用心。
  第四個問題,就是有人一再強調(diào)吳承恩是“八公之徒”。明代最早關(guān)于《西游記》作者的記載,是陳元之的《西游記序》:
  若必以莊雅之言求之,則幾乎遺《西游》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蛟怀鼋裉熹旰魏钔踔畤蛟怀霭斯?,或曰出王自制。
  這里提出三個推測,其實是一個出處。“天潢”即“天皇”,“何侯王”即某位侯王,“國” 即領(lǐng)地;“八公之徒”,即如淮南王劉安的八位神仙老師;“出王自制”,即這位王爺自己所創(chuàng)作。吳承恩與“王爺”是無分了,但是不是“八公之徒”呢?
  淮南王劉安善養(yǎng)士,好儒學方術(shù)。據(jù)葛洪《神仙傳》載:有八公詣門,皆須眉皓齒,門吏白王,八公皆變?yōu)橥?。王迎,燒百和香,八童子復為老人,授王丹?jīng)。藥成,雷被、伍被共誣安謀反。八公謂安曰:“可以去矣。”安登山,白日升天。人傳,去時余藥器,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云中也。尤其是這“八公”的本領(lǐng),《太平廣記》卷八《劉安》條引《神仙傳》有詳細記載:
  吾一人能坐致風雨,立起云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招致蛟龍,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為暝;一人能乘云步虛,越海凌波,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變?nèi)f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萬物立成,移山駐流,行宮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云駕龍,浮于太清之上。
  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就有“八公搗煉,淮南調(diào)和”的說法,王充的《論衡·道虛篇》就講過《八公之傳》的書。請問與這“八公”的神通相比,吳承恩能夠配上哪一條呢?要想讓吳承恩合乎這“八公之徒”的名稱,除非把他說成神仙??沙终撜邊s都要首先否定作者的神仙、道士身分,即使如他們說的吳承恩曾經(jīng)做過“荊府紀善”的官職,那也只是王子的一個儒學老師,怎么能夠配上王師、神仙身分的“八公”稱號呢?
  以上四個問題解決不了,吳承恩作《西游記》就不成立。當然,我也希望吳承恩是作者,希望肯定派們能夠找出證據(jù)來說服我,說服我們大家,說服吳承恩自己。

  “美猴王”的出處在《易經(jīng)·坤文言》

  “美猴王”的出身,不是胡適主張的印度哈努曼,不是魯迅主張的中國巫枝祁,也是哈努曼,也是巫枝祁,更在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jīng)·坤文言》中的六句話: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
  尤其是“美在其中”四字。這位石猴進入水簾洞中,遂把“石”字兒隱去了,稱做“美猴王”。“水簾洞”為心洞,為心為中;石猴為陽為“一”,因為“大圣”就是“一”,可他沒有弟弟。楊二郎被稱作“二”,但卻沒有哥哥。楊二郎的部下是“梅山六弟”、“一千二百草頭神”,這“楊”、“梅”、“草頭”全是生火放炮之物,意在完成丹道修煉中的“火逼金行”、“金丹入頂”,所以才叫做“二郎顯圣真君”,“顯”的是孫悟空這個“大圣”。大圣是一~為陽,二郎是二為陰,這《易經(jīng)·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果然孫悟空與楊二郎打仗的時候,道祖太上老君就出現(xiàn)了,代表道的“太極圈”就會滴溜溜打中孫悟空的天靈蓋,正是惟寬禪師說的:
  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可見,《西游記》中的任何一個情節(jié)都有來歷和出處。
  當“一”進入“中”字,就成了“申”,在十二生肖中配猴。于是,“美在其中”便成了 “美猴”。至于“王”字,則出自《禮記·禮運篇》的“王中心無為也”。當大眾都在搶奪石碗、石桌、石凳的時候,他卻“端坐”無為,正是《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說的:
  夫曰“王中心”者,蓋以一點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謂“天君” 者是也。
  拙文《美猴王探源》已經(jīng)揭示了這一點,轉(zhuǎn)載在《新華文摘》1993年第3期上,《西游記奧義書·美猴王的家世》也講清楚了。

  孫悟空是人類心靈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記》寫“心猿牢拴”、“意馬收韁”、“金蟬脫殼”三句話,孫悟空是“心猿”,二字在小說中出現(xiàn)過33次。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詩贊美“美猴王”:
  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豈知音。
  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
  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
  說得很清楚了,孫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眾生的心。
  既然是心,自然會有心理活動,那就是七十二般變化。七十二般變化是人類的心理活動,《楞嚴經(jīng)》謂人的“心相”有六十種,最后一種是“猿猴心”;道教經(jīng)典《云笈七簽·混元皇帝圣紀》云:
  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說明法身也是七十二相,七十二種心理特點。
  心理活動就會形成念頭,筋斗云就是念頭云。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而東土西天也是十萬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孫悟空卻是一個念頭即到??梢?,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惡就墮地獄;一念迷即在東土,一念覺即登極樂。六祖慧能《法寶壇經(jīng)·決疑品》:
  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十直,到如彈指,便親彌陀。
  可見,十萬八千乃是你我心中的十惡八邪,所以孫悟空一路消滅之妖魔鬼怪都是我們心中的私心雜念。佛魔之間,也是一念,所以在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服熊羆怪》中:
  爾時菩薩乃以廣大慈悲,無邊法力,億萬化身,以心會意,以意會身,恍惚之間,變作凌虛仙子。……行者看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
  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行者心下頓悟,轉(zhuǎn)身卻就變做一粒仙丹。
  可見,佛魔僅僅是一念之間。這么簡單。這是他的第二大本領(lǐng)。
  還有第三大法寶,就是他的那根“一萬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什么是“如意”呢?什么東西能夠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小之則如繡花之針,藏納于耳,大小隨心,變化如意呢?那是“元氣”,所以《孟子·公孫丑上》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彌綸于宇宙之內(nèi)。之所以要“一萬三千五百斤”,是因為《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上說“人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諸真圣胎神用訣·海蟾真人胎息訣》云:“凡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常??诒侵行沽苏鏆狻?#8221;為了不讓真氣泄露,兩頭才用金箍將其箍起。這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元氣的流布。
  由此可見,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是心理活動,十萬八千里筋斗云是意念跳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靈主張,又是元氣流布。這心、意、氣三者完美的結(jié)合,便是人類心靈最完美的象征,是《西游記》作者對人類心靈學史、文化學史、人類學史、意識學史、思想史的最大貢獻。截至目前,世界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還沒有一個人、一個學派能夠把人類的心靈意識提高到心、意、氣三者圓融的高度來認識。很有可能,這將是人類認識自身、自心的一大突破。其意義的確無法估量!
  《西游記》文化原型是《性命雙修萬神圭旨》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是道教全真道的經(jīng)典,相傳出自全真掌教尹志平弟子之手。我的《西游記奧義書》第五卷《李世民的解脫》揭示了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
  眾所周知,真正關(guān)注和研究生命學問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的密宗。尤其是道教,數(shù)千年來,從外丹到內(nèi)丹,從以鉛汞為金丹,到以心性為金丹,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和對人類生命關(guān)懷的巨大貢獻?!缎悦p修萬神圭旨》便是一個集中的體現(xiàn),主要研究人類心靈、生命的完善原理、途徑與境界。文字優(yōu)美,意境高雅,形象生動,為進一步的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提供了原型與結(jié)構(gòu)、線索與素材。
  《西游記》以儒家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借助道家取法自然的長生智慧,達到佛家四大皆空的無為境界,演繹了《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的生命真諦,表現(xiàn)的是人體生命藝術(shù)與內(nèi)在精神世界、生理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現(xiàn)實。所有想從現(xiàn)實中找到《西游記》的人物、主題、結(jié)構(gòu)、事件、寶貝的原型,并且對號入座,都將是徒勞。“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哪里呢?“隱霧山折岳連環(huán)洞”又在哪里呢?“福陵山云棧洞”又在哪里呢?“馬流”、“刁鉆”、 “艾葉花皮豹子精”、“白骨夫人”是誰呢?張紫陽是宋代人,卻跑到了唐代;文殊菩薩的獅子同時能夠出現(xiàn)在不同的時空;印度人也姓中華的姓;佛子須菩提卻披上了道袍,金頂大仙跑到佛祖的靈山腳下,這能到現(xiàn)實中找得到嗎?
  其實,我們只要按照作者給我們指示的門徑,自然可以領(lǐng)略到《西游記》的妙處:“靈臺方寸”是心山,“斜月三星”是心洞,“須菩提”便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孫悟空不遠千里十數(shù)年奔波,從心山心洞中拜見了菩提祖師。一念覺悟,就是菩提,所以王重陽有兩句詩曰: 莫問龍兒與虎兒,心頭一點是明師。
  原來他的老師就在此心,莫向外求。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的關(guān)鍵在于兩個字“性命”,《西游記》的主題詞也是“性命”。須菩提祖師在傳授的秘訣中說過: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強調(diào)的就是“性命”二字。性是心性,命是身命,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性是孫悟空,命是豬八戒,所以《西游記》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就是孫悟空和豬八戒,也即是猴和豬、性和命、金和木、水與火、心與腎等之間的矛盾與調(diào)和。
  還有一幅《反照圖》,天堂就在人的頭部,地獄就在人的屁股,這是規(guī)定好的?!段饔斡洝分嘘P(guān)于天堂、地獄的名詞術(shù)語都在這里;前邊一幅《普照圖》,其中四句話:
  三藏之竅,竅中有妙。妙竅齊觀,是為普照。
  這“三藏”就是那個“唐三藏”,藏的是哪三藏呢?也就是《西游記》中三個主人翁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所代表的心、腎、脾。孫悟空就是心臟,所以“心猿”二字在《西游記》中出現(xiàn)過33次。
  觀音菩薩在哪里呢?觀音菩薩其實是你我心中的“妙觀察智慧”,絕不是說孫悟空打不過敵人了,便到外邊去請人,所以被魯迅等人判斷成是三流小說。當我們面臨危險的時候,請閉上眼睛。這孫悟空收視返聽,閉目內(nèi)觀,便有妙觀察智慧油然而生,邪魔外道倏然而退。觀音與菩提祖師也是一樣,住在心林心洞。“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潮音洞”,“普陀落迦”諧音“普脫羅枷”,讓一切眾生都得解脫,所以才能慈航普度;紫色象征心臟之色,竹子中空如心臟;潮音乃是心臟跳動之聲,如海潮之宏大??梢娺@位觀音菩薩除了妙觀察智慧的角色外,還承擔著慈悲心的象征。
  當然,也有觀音菩薩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得靠“靈山大雷音寺”的如來。“靈山”是心,《西游記》第八十五回孫悟空引用了《性命圭旨·涵養(yǎng)本原救護命寶》中的一首詩曰: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大雷音”也是心跳的聲音,因為“大音希聲”,所以人們聽不到。
  這一切都在人體之中。天堂在人的頭部,“千里眼”是眼睛,“順風耳”是耳朵;“九霄雷府”是鼻子,三十六員雷將就住在這里,守護著通明殿;“瑤池”就是嘴巴,舌頭兩旁有兩個穴位“金津”、“玉液”,所以瑤池中有的是“玉液瓊漿,千醪佳釀”。正是《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中說的:“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泉災(zāi)不干。”為了保證全身生理、心理因素的調(diào)和,王母娘娘才會每年召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神仙來赴蟠桃會,就是要安心定志,祛除災(zāi)殃。“玉帝” 的“靈霄寶殿”是“紫巍巍、明晃晃、圓丟丟、亮灼灼大金葫蘆頂”,這在醫(yī)學叫做“丘腦”,像個土丘,道家叫做“泥丸”。
  至于“地獄”,自然在于屁股。尾巴骨又稱琵琶骨,上有九眼,丹道學稱做“九靈鐵鼓”、 “九重地獄”、“九幽”;“奈河惡水”是男性生殖道,“血盆苦界”是女性生殖道;“枉死城” 便是肛門,丹道學將肛門稱做“魄門”,乃是七魄出入之地。“魄”字從“白”從“鬼”,白白地做了鬼,豈不是“枉死”!唐太宗還陽,必須要相良夫婦所存的十三庫金銀,結(jié)果只用了他的一庫便過了橋還陽。這“十三”即是十二地支的下一輪開始,為“子”,子時一陽生,就憑這陽氣所搭起的“下鵲橋”,才進入周天輪回而還陽世。
  孫悟空既然是我們的心臟,叫做“心猿”,為火;那么唐僧則是你我的腎臟,叫做“玄奘” 玄奘,“江流兒”水,腎則主水;豬八戒是你我的肝臟,故稱“木龍”、“仁龍”、“木”;沙和尚是我你的脾臟,脾為土,所以稱做“黃婆”、“刀圭”、“土母”;白龍馬是肺,肺色白,主呼吸,為金。這一行五眾,心、性、情、意、神五性,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腎五臟,是誰的呢?都是李世民的。這“李世民”即是“南贍部洲”木之子=火=南方“東土大唐”木=東方的世俗人民,也即凡夫俗子,是你我大家。
  可見,這李世民才是《西游記》的真正主人翁,但絕不是現(xiàn)實中的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而是所有閱讀《西游記》小說的人,是你、我所有的讀者。這才是《西游記》的妙處,將所有的讀者都當做主人公,讓小說中的人物在我們的心靈中和身體內(nèi)修煉翻騰,調(diào)整覺悟。這是《西游記》作者的匠心獨運,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這一切,都是對于《性命雙修萬神圭旨》能動、藝術(shù)的演繹和敷寫。

  唐僧81難文化原型是宋代石杏林《還源篇》81章

  這一段大家可以參看我的《西游記奧義書》的第二卷《唐三藏的磨難》、《觀世音的圓照》以及拙文《〈還源篇〉81章是唐僧81難的文化原型》等。
  《還源篇》有81章,《西游記》有81難,從數(shù)字上就可能得出其中淵源雷同。道教、儒教乃中國本土的宗教,都重視《易經(jīng)》?!兑捉?jīng)》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由爻組成:爻有陰、陽兩種,陽數(shù)九而陰數(shù)六,故有陽九陰六之說?!肚窞槿栘?,故稱純陽;兩個《乾》疊在一起還是《乾》,稱做“重陽”。九月九日就是重九或重陽,是一個好日子,所以道教修煉全講九九;而根本原因是因為《老子》有八十一章,為九乘九所得。
  《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五行章》云:“五行相推返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jié)。”梁丘子注云:“三五者,天地之樞帶,六合之要會,九宮之氣節(jié),九九八十一為一章耳。”從此后,丹道學歌訣多有用八十一數(shù)的。除了石泰的《還源篇》,還有元代蕭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其中收錄了七言絕句八十一章?!段饔斡洝返诰攀呕?#8220;九九數(shù)完魔戔刂盡”中說,觀音菩薩從頭至尾把唐僧災(zāi)難簿子看了一遍,只有八十難,便急傳聲說:“佛門中九九歸真,圣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shù)。”這里的佛門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門,九九歸真要成仙證真,講的是火候,差一節(jié)都不行,所以有詩曰:九九歸真道行難,堅持篤志立玄關(guān)。……古來妙合參同契,毫發(fā)差殊不結(jié)丹。
  《西游記》自誕生一來,讀者千千萬,卻很少有人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就連那些修道煉丹的,也知道《還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記》八十一難,可就是沒有找到二者的源淵關(guān)系。原因在于二者之間并不是純粹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是一個是八十一,一個是八十二。后者的第一難演繹的是前者的第二章,所以才要再生一難以滿足八十一之數(shù)。小說能動地演繹和發(fā)展了《還源篇》,所以給人們造成了錯覺,以致沒敢去判定二者的關(guān)系。
  第一章云:
  鉛汞成真體,陰陽結(jié)太元。但知行二八,便可煉金丹。
  說的是太宗朝陳光蕊考中狀元,與殷溫嬌結(jié)成夫婦,往江州上任,買金色鯉魚放生,后被劉洪所殺,殷夫人含辱從劉,生下江流兒,應(yīng)了“金蟬遭貶”、“出胎幾殺”第一、二難。從此以后,就開始了每一章與每一難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直到第八十一章云:
  采藥并交結(jié),進火與沐浴。及至脫胎時,九九陽數(shù)足。
  謂修丹的過程中,首先要采藥,即采取真陽氣,然后加以交合凝聚,使神氣相抱。而且還要進火燒煉,使其更加堅固純粹;沐浴是洗澡,或稱淬火,即金丹煉成后便放入水中一激,去掉雜質(zhì),標明成就。金丹一成,即可棄殼而脫胎。
  當然,這必須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節(jié),使成重陽之體才行。這對應(yīng)的是第八十難“凌云渡脫胎”一節(jié)。唐僧一行來到靈山,卻見一個“道童”立在山門前叫:“那來的莫非東土取經(jīng)人么?” “取經(jīng)”就是“采藥”,“采”即“取”,“藥”即“經(jīng)”?!段饔斡洝氛J為經(jīng)是精,“金經(jīng)”即“金精”,便是大藥。悟空認得他是:“靈山腳下玉真觀金頂大仙,他來接我們哩。”即是“交結(jié)”,以“腳接”二字來諧音。正是為了照應(yīng)這首詩,小說才特意塑造了這么一個“道童”“大仙” 來。按理來說,佛教的國度里是不可能有道士的。
  大仙接他們牽馬進觀,讓小童兒燒香湯,“與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還有一首詩說:
  功滿行完宜沐浴,煉馴本性合天真。……洗滌塵垢全無染,反本還原不壞身。
  這里說的就是“進火與沐浴”。馬為午,屬火,牽進觀是進火,然后才能燒香湯沐浴。在凌云渡口,唐僧坐著一只無底船,“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尸”,大家說那是唐僧,正是所謂的脫胎登彼岸,肉身死而元神活。而“還原”二字,正照應(yīng)了書前的“會元”和《還源篇》的“還源”。一旦還源歸正,便會得到正果。其實,取經(jīng)并不是他們的目的。通過取經(jīng)來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下面有一首詩曰:
  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
  今朝行滿方成佛,洗凈當年六六塵。
  這是說的“及至脫胎時”。后來取了經(jīng),觀音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難,必須完成九九之數(shù),補夠一難,即是所謂的“九九陽數(shù)足”。
  為了達到九九八十一難,所以再生一難,以照應(yīng)“九九陽數(shù)足”,那就是“通天河遇黿”?!哆€源篇》認為脫胎之后就是進入虛空而還源,《西游記》畢竟是小說,總要給人指出還源的形象和境界來,于是便安排在通天河上遇到老黿。元、源、原與黿音同,所以這個大白黿正可以用來作象征,會元、還源、歸元就是要見到它。老黿馱著他們向東岸奔去,有詩曰:
  不二門中法奧玄,諸魔戰(zhàn)退識人天。
  本來面目今方見,一體原因始得全。
  秉證三乘隨出入,丹成九轉(zhuǎn)任周旋。
  挑包飛杖通休講,幸喜還元遇老黿。
  這里果然用了“還元”二字,這老黿就是“本來面目”。它住在“水黿之第”,“水黿”即 “水源”。水由金生,水黿即象征金丹,古人認為金色白,所以它是大白黿。金雖生水,但卻隱在水中,即《周易參同契》所講的:
  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無。仿佛大淵,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其隅。
  “大淵”即“老黿”,金在水中沉浮,隨順自然,若有若無,在萬物生生化化的過程中“乍沉乍浮”,不執(zhí)不泥,便是本來面目。還源要成仙佛,仙佛何在?就在這三界萬物之中,不生不滅,無所在而無所不在。這是一種斷滅了對待概念的境界!

  《西游記》的主題是表現(xiàn)道教全真道的教義

  因為錢玄同、瞿秋白、魯迅、胡適等人的破壞以及上個世紀教育的模式,我們根本就接觸不到本土的道教文化,更不知道全真道的妙處。只是我家離供奉全真道祖師爺呂洞賓的永樂宮不遠,小時候常去那里玩耍,稍稍有些了解。后來,讀《道藏》的時候,竟然發(fā)現(xiàn)《西游記》中的三十多首詩詞韻文都出自這里,出自全真道大師之手,才使我有了道教主題說的觀點。其中有位宋代的紫陽真人張伯端,被小說引用過六首詩,而且被搬到了唐代,還讓孫悟空把他的詩從口中念出。
  再說《多心經(jīng)》的問題,魯迅等人都說作者不懂佛學,把《心經(jīng)》說成了《多心經(jīng)》。然而,作者明明在第十九回的回目當中說“云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jīng)”,作者并非不懂啊。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讓烏巢禪師說“我有《多心經(jīng)》一卷,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呢?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魯迅等人不愿意挖掘并去弄懂罷了。
  其實,《心經(jīng)》在《西游記》中共出現(xiàn)過15次,有五種稱呼:《心經(jīng)》、《多心經(jīng)》、《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密多心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直到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里孫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的《心經(jīng)》。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經(jīng)》的時候,一定會出現(xiàn)魔難,就是因為他“多心”了。而作為“心路歷程”的《西游記》,自然寫的是修心的路,那就是將“多心”修成“二心”,將“二心”修成“一心”,將“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后達到無心而成佛。
  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便有七十二條命,也即是七十二條心。這就是“多心”,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當朝正主救嬰兒》中,代表多心的妖鹿心頭鹿撞要吃唐僧的黑心,孫悟空便變做唐僧:
  假僧孫悟空接刀在手,解開衣服,忝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里頭就咕嘟嘟的滾出一堆心來?;5梦墓偈?,武將身麻。國丈在殿上見了道:“這是一個多心的和尚!”假僧將那些心,血淋淋的,一個個檢開與眾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侮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  不管有沒有黑心,這么多的心如何能夠修行,所以才要讓壽星的鹿下凡來搗亂,就是要孫悟空消滅這些鹿撞的心。真是虧他作者能夠想得出來!
  可見,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原型和出處,我在書中都已經(jīng)揭示出來了。這就是李安綱這些年來所做的貢獻,證明了《西游記》真如杜甫的詩一樣,“無一字無來歷”。
  有人說,西天路上,孫悟空殺的幾乎全真道的道士,這是在諷刺道教。其實,《西游記》中的好道士多得很,太上老君、鎮(zhèn)元大仙、黎山老母、南極仙翁、赤腳大仙、金頂大仙、太乙救苦天尊,就連孫悟空的老師也是一位神仙道士?。∷虻娜嫒羌偃?,只有假的打了,真的才會出現(xiàn)。這就叫做“打假”,是在“整風”,真的全真必須是儒、釋、道三教合一,要有儒教入世度人的精神、道教修心煉性的方法、佛教色空不二的境界。我們現(xiàn)在的整風,缺的就是孫悟空的這雙火眼金睛、這根金箍棒,來識破妖魔、掃除邪道。也只有《西游記》的作者才有如此的氣魄,不能憑我們自己的狹隘心理去猜度古人!
  再說,孫悟空消滅的道士,都是燒茅煉丹、有作有為的邪魔外道,比如虎力、鹿力、羊力、凌虛子等,而真正代表生命因素的黑熊精、文殊獅、普賢象、紅孩兒、青牛怪等是不能消滅的,必須轉(zhuǎn)識成智,讓其進步而超越,完善自身。紅孩兒是赤子之心,要做觀音菩薩一樣的大人,必須常葆其赤子之心。青牛怪是老子的坐騎,還有牛魔王、羅剎女等,要轉(zhuǎn)化收服,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人們往往會問,《西游記》到底是寫佛教,教還是道教?如果是道教,那么為什么要去西天取佛經(jīng)呢?《西游記》中惟一的一部佛經(jīng),便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被全文錄在第十九回《云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jīng)》中,本來是佛教大乘般若部的核心經(jīng)典,但《西游記》卻將其看做是人類修心的“心經(jīng)”、“心徑”。第三十一回《豬八戒義激猴王,孫行者智降妖怪》的一開篇,便有一首詞曰:
  義結(jié)孔懷,法歸本性。金順木馴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共登極樂世界,同來不二法門。經(jīng)乃修行之總徑,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會成三契,妖與魔色應(yīng)五行。剪除六趣,即赴大雷音。
  說得極為明白,也應(yīng)該是《西游記》的主題所在:取經(jīng)的“經(jīng)”,乃是行徑的“徑”,“心經(jīng)”即“心路”,那么“西游取經(jīng)”就是“心路歷程”,決不要到現(xiàn)實的世界當中去對號入座,找什么“玉華州”、“花果山”。當然,為了所謂的地方利益,那也不妨。成佛的“佛”也并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家的本性“元神”,這是道家的術(shù)語,與佛教無關(guān)。“三契”即“參同契”,為孫悟空、豬悟能、沙悟凈三個兄弟,合同相契,才能真正修行大道;所有妖魔鬼怪、一切物色都照應(yīng)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西游記》回目、詩詞中才會大量出現(xiàn)五行術(shù)語,決不如魯迅所說的“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克之常談”《中國小說史略·明之神魔小說》中
  即使是佛教里的佛菩薩,也已經(jīng)道教化了。比如孫悟空的老師須菩提便由佛教化成了道教,做了神仙;到西天取經(jīng)以及佛的丈六金身,就因為張伯端《悟真篇》絕句說道:
  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
  大者色相惟金實,余二非真謾度量。
  翁淵明注:
  極樂凈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此中惟產(chǎn)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釋氏餌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相身。蓋亦由金丹而產(chǎn)化也。丈六亦按二八之數(shù),西方即金也。……古仙明有歌曰:
  借問瞿曇是阿誰?住在西方極樂國。
  其中二八產(chǎn)金精,丈六金身從此得。
  若人空此幻化身,親授圣師真軌則。
  霎時咽罷一黍珠,立化金剛身頃刻。
  由此一來,佛教被道教化,化在了人的身體上、心靈中。馬湘《還丹口訣歌》云:
  玄微妙訣無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顧。
  內(nèi)有金丹十六兩,送在西南坤地上。
  誰知此物是還丹,只在泥丸宮里養(yǎng)!
  “丈六金身”即“金丹十六兩”,因為老秤一斤便是“十六兩”。

  《西游記》是東方文化的自覺載體

  《西游記》不是如魯迅、胡適等人所說的是什么神魔小說、童話小說、神話小說、諷刺小說、滑稽小說,而是世界文學史上惟一的一部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載體,是文化小說。雖然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文化的載體,但如果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人物、結(jié)構(gòu)、主題、事件、地名、文字都在有意地自覺地承載表現(xiàn)著文化的話,那就只能將其命名為“文化作品”了。
  《西游記奧義書》五本,是我的博士論文,囊括了這些年來我的所有研究成果,是我貢獻給文學批評界和廣大讀者的一份禮物。我這些年所做的,就是把每一回的回目、詩詞、韻文中的名詞術(shù)語等,都找到了它們的出處。
  《西游記》寫了三句話:“心猿牢拴”,“意馬收韁”,“金蟬脫殼”。“心猿牢拴”,孫悟空頭上戴著“緊箍”,“緊”即“牢”,“箍”即“拴”;“意馬收韁”,白龍馬一直騎在跨下,寸步不離;“金蟬脫殼”,唐僧叫做“金蟬子”是在百回本中,照應(yīng)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唐僧一路有心求佛,佛皆是魔;無心拜佛,魔皆是佛。只要跪下磕頭,上邊坐的佛一定是魔,即是“佛魔”;等到了西天,卻沒有佛想了:
  忽見一帶高樓,幾層杰閣。……三藏舉鞭遙指道:“悟空,好去處耶!”
  行者道:“師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處,倒強要下拜;今日到了這真境界、真佛像處,倒還不下馬,是怎的說?”
  三藏聞言,慌得翻身跳下來,已到了那樓閣門首。
  可見真佛不在求,放下心地,便至佛境。
  下面再說說“人事”的問題。有人說阿難、迦葉要人事,這是小說在諷刺佛教。我們只想到“人事”是錢,卻沒有想到“人事”便是人間的事務(wù)。只有把人的事務(wù)交出去了,佛的事務(wù)才能得到。其中有好多奧妙在里頭。當然,佛門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有善就有惡,有佛就有魔,總是相對待而成立。佛魔一念,善惡不二。東土西天,十萬八千里,也只是一念之間;走十四年,是因為有的是私心雜念;孫悟空一個筋斗即到,就是去掉了私心雜念。所謂 “人事”,就是人所從事的事情。他們并沒有要什么錢,而要的是“人事”,可見是要人事盡而佛事得。人事紛紜,如何能夠清凈自心,得到佛事呢?讓他們交出“人事”,是要去掉凡人的執(zhí)著,而進入佛菩薩的境界,心無其心得解脫。
  還有一個原型,那就是《西游記》演繹《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到了這個地方,正好是第七節(jié)《乾坤交媾去礦留金》,由東方到西方,就是“乾坤交媾”;取回有字經(jīng)卷,留下真金缽盂,就是“去礦留金”。本來白手取白經(jīng),是無言語文字的“無字真經(jīng)”,但東土人不識其妙,只好再取有字真經(jīng),這是“礦渣”。有人問佛經(jīng)如何,一位禪師答道是魔說的。那人萬分驚恐,佛經(jīng)怎么會是魔說的呢?他答道:“怎么不是魔說的呢?如果你執(zhí)著于其中的任何一種法門,都會墮入魔道。”因為佛不可有心求,道不會有為成。“無字真經(jīng)”才是好的,但我們拿自己的“人事”換回來的自然只能是“礦”而留下的卻是“金”。正是如此,才會有后來唐半偈領(lǐng)著孫履真、豬一戒、沙致彌和小龍馬另外一行五眾,再去西天求取真解。
  在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孫悟空殺了“六賊”。我小時候總想,孫悟空你本領(lǐng)再大,去殺妖魔得了,為什么要去殺人呢?及至學了佛法,原來這六個叫做:眼看喜、耳聽怒、舌嘗思、鼻嗅愛、身本憂、意見欲。他們代表的是佛家說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六塵,在修行者來說,是必須先除去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里,那個白骨精為什么要三打呢?是因為“尸魔”有三個,或者叫做“三蟲”、 “三彭”、“三姑”,其目的就在于“欲人速死”,所以必須三打:“進退天機明六甲,打殺三尸道可期。”因為殺的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和三個尸魔,所以唐僧不高興,才會把他趕走。
  既然有兩個心,真心和假心,便是真假美猴王。趕走了真心,假心自然而來,所以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真心打不過假心,假心打不過真心,叫做“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觀音菩薩分不清,是因為有心,還有慈悲心,自然會有與之相對待的心。當如來佛給四大菩薩、八大金剛及眾羅漢講法時說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如來能識得真假,是因為他無心無佛,無人無我,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還有首詩曰:
  人有二心生災(zāi)禍,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鑾一品臺。
  南征北討無休歇,東擋西除未定哉。
  禪門須學無心訣,靜養(yǎng)嬰兒結(jié)圣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評李安綱教授的《西游記》研究
李安綱《苦海與極樂--西游記奧義》
西游奇談之一:《西游記》的另類解讀
三觀悟空:造化全憑天地生養(yǎng),帶著八戒為您演煉金丹大道
《西游記》孫悟空“偷”之探究
《西游記》金丹大道點評16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