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
又名忍冬、二色藤,
是忍冬科忍冬屬常綠或半常綠纏繞藤本植物,
原產(chǎn)中國、朝鮮、日本等地。
金銀花藤蔓纏繞,枝葉茂盛,春夏開花,香氣濃郁,是春夏季理想的室外盆栽花卉。
形態(tài)特征
金銀花是常綠纏繞藤本植物,莖皮條狀剝落、枝空;葉對生、卵形或近心形;花期長,有2~3個月時間。長江流域地區(qū)盆栽種植時,初花一般在4月中旬。常見品種有紅金銀花、白金銀花、四季金銀花。紅金銀花,花冠外面帶紅色;白金銀花,花開時白色,后變黃色;四季金銀花,春夏秋末陸續(xù)開花不斷。
生物習性
金銀花喜溫暖稍濕潤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雖也耐陰,但在隱蔽環(huán)境中易引起植株徒長、枝條瘦弱、葉片薄小,而且不易開花,影響株形美觀。生長適溫為12℃~26℃,若溫度過低易導致葉片表面發(fā)紅,生長緩慢。這是由于糖類代謝受阻,從而合成較多的花青素。金銀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堿性土均能適應,耐干旱和水濕,但盆內(nèi)不可積水。
大巖桐又名落雪泥,為苦苣苔科大巖桐屬植物。
【概況】大巖桐葉茂翠綠,花朵姹紫嫣紅,是著名的室內(nèi)盆栽花卉。每年春、秋兩季開花,那溫文爾雅、美麗柔軟的鐘狀花,為五一節(jié)和國慶佳節(jié)提供裝飾盆花。大巖桐1785年在南美巴西發(fā)現(xiàn),19世紀初引入歐洲。19世紀60年代通過雜交育種,已選育出有觀賞價值的品種。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育成花徑7~12厘米、深藍白邊的重瓣花和鮮紅白邊的重瓣花等4個栽培品種。90年代又培育出矮生和迷你型大巖桐,為大巖桐的盆栽觀賞開辟了新的途徑。
我國大巖桐的引種主要在20世紀30年代,由在南京的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和中山陵園紀念植物園從美國引進。新中國成立后,各地植物園才正式引種試種。直到90年代才有小批量生產(chǎn),至今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
【形態(tài)特征與品種】大巖桐為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葉對生,肥厚而大,密生茸毛?;ǘ溏姞睿守S富,大而美麗。大巖桐的栽培品種繁多,花色有藍、粉紅、白、紅、紫等,還有白邊藍花、白邊紅花雙色和重瓣花。
【生物學特性】大巖桐原產(chǎn)巴西。野生于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的熱帶高原地區(qū)。大巖桐生長期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huán)境。1~10月適宜溫度在18~23℃,10月至翌年1月為10~12℃。夏季高溫多濕,對植株生長不利,需適當遮蔭。生長期要求空氣濕度大,葉片生長繁茂蔥綠。冬季休眠期保持干燥,如濕度過大,溫度又低,塊莖易腐爛。冬季溫度不低于5℃。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富含腐殖質(zhì)土壤。
金盞菊又名長生菊、金盞花、長春菊、黃金盞等
為菊科金盞菊屬植物。
金盞菊植株矮生,花朵密集,花色鮮艷奪目,花期又長,是早春園林和城市中最常見的草本花卉。
金盞菊原產(chǎn)歐洲,在歐洲栽培歷史較長,廣泛用于家庭小花園和盆栽觀賞,在城市的街旁的栽植槽和零星墻角花壇中,金盞菊是早春主角之一。由于花卉新種類、新品種的不斷出現(xiàn),金盞菊的地位略有下降。不過金盞菊的新品種還是不少。至今,英國的湯普森·摩根公司和以色列的丹齊杰花卉公司在金盞菊的育種和生產(chǎn)方面聞名于歐洲,它們選育的新品種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
我國金盞菊的栽培,是18世紀后從國外傳入的,以后便出現(xiàn)盆栽金盞菊。清代乾隆年間,上海郊區(qū)已見批量金盞菊生產(chǎn)。新中國成立后,金盞菊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應用于盆栽觀賞和花壇布置。20世紀80年代后重瓣、大花和矮生金盞菊引入我國,金盞菊的面貌渙然一新,現(xiàn)已成為我國重要草本花卉之一。
形態(tài)特征與品種:金盞菊為二年生草本。全株被毛。葉互生,長圓形。頭狀花序單生,花徑5厘米左右,有黃、橙、橙紅、白等色,也有重瓣、卷瓣和綠心、深紫色花心等栽培品種。常見品種有邦·邦(BonBon),株高30厘米,花朵緊湊,花徑5~7厘米,花色有黃、杏黃、橙等。吉坦納節(jié)日(FiestaGitana),株高25~30厘米,早花種,花重瓣,花徑5厘米,花色有黃、橙和雙色等??ú紕诩{(Kablouna)系列,株高50厘米,大花種,花色有金黃、橙、檸檬黃、杏黃等,具有深色花心,其中1998年新品種米檸檬卡布勞納(KablounaLemonCream),米色舌狀花,花心檸檬黃色。紅頂(TouchofRed),株高40~45厘米,花重瓣,花徑6厘米,花色有紅、黃和紅/黃雙色,每朵舌狀花頂端呈紅色。寶石(Gem)系列,株高30厘米,花重瓣,花徑6~7厘米,花色有檸檬黃、金黃。其中矮寶石(DwarfGem)更為著名。另外,圣日吉它,極矮生種,花大,重瓣,花徑8~10厘米。祥瑞,極矮生種,分枝性強,花大,重瓣,花徑7~8厘米。還有檸檬皇后(LemonQueen)和橙王(OrangeKing)等。
生物學特性:金盞菊原產(chǎn)歐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耐寒,怕熱,喜陽光充足環(huán)境。
金盞菊的生長適溫為7~20℃,幼苗冬季能耐-9℃低溫,成年植株以0℃為宜。溫度過低需加薄膜保護,否則葉片易受凍害。冬季氣溫10℃以上,金盞菊發(fā)生徒長。夏季氣溫升高,莖葉生長旺盛,花朵變小,花瓣顯著減少。
幼苗的金盞菊以稍濕為好,有利于莖葉生長,冬季提高抗寒能力。成年植株以稍干為宜,可以控制莖葉生長,以免引起徒長。室內(nèi)或棚式栽培,空氣濕度不宜過高,否則容易遭受病害。應加強通風來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濕度。
金盞菊喜充足陽光,尤其冬季露地育苗或棚式栽培,均需充足日照,這樣對莖葉生長十分有利,幼苗生長矮壯、整齊。如過多雨雪天,光照不足,基部葉片容易發(fā)黃,甚至根部腐爛死亡。
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或培養(yǎng)土為宜。土壤pH以6~7最好。這樣植株分枝多,開花大而多。
杜鵑(又名映山紅、滿山紅、山躑躅、紅躑躅、山石榴等)
屬杜鵑花科,常綠或落葉灌木。植株低矮,形態(tài)自然。枝葉上常生腺鱗。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花單生或呈總狀花序,花冠鐘狀或闊漏斗狀,通常五裂,色彩因種類不同而有紅、黃、白、紫、粉紅等色,一般春鵑在四月開花,夏鵑在五、六月開花。蒴果,種子多數(shù)而細小。
杜鵑花原產(chǎn)我國,馬來半島及亞洲南部高山亦有分布。我國四川、云南、貴州山區(qū)常綠杜鵑種類極為豐富,落葉杜鵑從東北到華南都有分布。天然群落分布于高山,生長在陰坡上,屬半蔭性植物。喜生于氣候涼爽、空氣濕度大、酸性土壤,也耐瘠薄,但不耐積水。
杜鵑花分為常綠杜鵑與落葉杜鵑兩大類。依花期不同又分為春鵑和夏鵑。由于自然和人工雜交育種。栽培品種有八百余種,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我國的杜鵑花聞名于世界,與報春花、龍膽花共享“三大高山花卉”的盛譽。
八仙花學名: Lydlangea macrophylla
八仙花英名:Largeleaf Hydrangea
八仙花別名:繡球、陰繡球、繡球花、紫陽花、斗球、粉團花
八仙花科屬:虎耳草科、八仙花屬。落葉灌木
?。凵L習性]原產(chǎn)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南,適應性較強。喜蔭 蔽、濕潤、溫暖。在含腐殖質(zhì)多、排水良好的疏松酸性土壤中生長較好。不耐寒,在長江以北冬季宜于5”C以上室內(nèi)越冬。
大麗菊
英文名 ahlia pinnata
別名:大麗花、大理菊,
為菊科,大麗菊屬,多年生草本花卉。
大麗菊又名大理花,為菊科大麗菊屬植物。大麗菊品種繁多,花型多變,色彩豐富,花期頗長,是世界名花之一。
大麗菊自1519年由墨西哥人從野生變?yōu)榧以砸詠?,發(fā)展很快。19世紀初德國己培育出100多個單瓣大麗菊品種,緊接著在德國又選育出重瓣大麗菊品種。英國栽培大麗菊始于1789年,19世紀70年代以后,先后培育出仙人掌型、矮生型和牡丹型等重瓣品種,為盆栽大麗菊提供了條件。20世紀30年代以來,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在大麗菊的育種方面成績顯著。其中美國的泛美種子公司和英國的湯普森·摩根公司在大麗菊的育種和生產(chǎn)上尤為突出。近年來,荷蘭的菲德斯公司在盆栽大麗菊的育種和生產(chǎn)方面領(lǐng)先于世界。
我國栽培大麗菊始于19世紀末,先在上海栽培,以后在東北、華北等栽培較盛。至今,遼寧、吉林、河北、天津、北京、山東和甘肅等地栽培的獨本大麗菊,更顯華麗高貴,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色彩。同時,在大城市矮生盆栽大麗菊已步入規(guī)?;a(chǎn)。
【形態(tài)特征與品種】
大麗菊為多年生草本。地下具肉質(zhì)塊根,紡錘形,簇生。莖直立,光滑,具分枝,中空。葉對生,羽狀深裂,裂片卵形。頭狀花序頂生,舌狀花色彩多變而艷麗,管狀花常為黃色。
常見品種有單瓣類型的花花公子(Dandy),株高60厘米,花單瓣,花徑9厘米,以雙色種著名,其中舌狀花紫色,管狀花白色者更為美麗。丑角(Harlequin),株高31厘米,花單瓣,花徑6厘米,其中舌狀花深紅色、管狀花白色的和舌狀花黃色、管狀花白色的尤為名貴。銀八瓣(MignonSilver),株高30~35厘米,花單瓣,瓣寬、白色,舌狀花僅8枚。皮克科洛(Piccolor)系列,株高20~25厘米,花單瓣,花徑6~7厘米,花色有白、黃、深紅、粉、橙紅和雙色等。半重瓣和重瓣類型的嬰孩(Bambino),株高30~35厘米,花亞重瓣、小,屬迷你型。菲加羅(Figaro)系列,株高20厘米,花半重瓣、重瓣,花徑6~8厘米,花色有黃、橙、紅、橙紅、深紅、紫、白、粉等。里戈萊托(Rigoleto)系列,株高30厘米,花重瓣,花徑6~7厘米,花色有黃、紅、橙、粉、白等,屬早花種。黃太陽雜種(SunnyHybridYellow),株高30~35厘米,花半重瓣、重瓣,花徑6~7厘米,花黃色。葉古銅色類型有惡魔(Diablo)系列,株高35~40厘米,花重瓣,花徑8厘米,花色有深紅、橙、粉等,葉古銅色,屬早花種。紅皮(Redskin),株高45厘米,花重瓣、半重瓣,花徑7~8厘米,花多色,葉古銅色。
【生物學特性】
大麗菊原產(chǎn)墨西哥高原地帶。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
大麗菊的生長適溫為10~25℃,夏季以涼爽、晝夜溫差在10℃以上的地區(qū),生長開花更為理想。夏季溫度高于30℃,則生長不正常,開花少。冬季溫度低于0℃,易發(fā)生凍害。塊莖貯藏以3~5℃為宜。
大麗菊對水分比較敏感。不耐干旱又怕積水,適合于年降雨量在500~800毫米的地區(qū)栽培。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常因梅雨季降水量大,對室外盆栽大麗菊生長極為不利,往往受澇枯萎死亡。西北和華北地區(qū)只需水分充足,對盆栽大麗菊的生長發(fā)育極為有利。
盆栽大麗菊喜充足陽光。莖葉生長健壯,開花多而色彩鮮艷。但怕強光長時間直射,需適當遮蔭,可延長觀花期。
土壤以排水好和保水性能強的腐葉土或泥炭土和培養(yǎng)土的混合土壤為好。盆栽土壤不宜重復應用,否則塊根易退化和感染病蟲害。
美女櫻學名: Verbenahybnida
美女櫻別名: 美人櫻、草五色梅、鋪地錦、四季繡球、鋪地馬鞭草
美女櫻科屬: 馬鞭草科馬鞭草屬美女櫻類別: 多年生草本花卉
【形態(tài)特征與品種】株形寬散,叢生而覆蓋地面,株高40厘米至50厘米,全株具灰色柔毛。莖四棱,葉對生,具短柄,長圓或披針狀三角形,緣具缺刻狀鋸齒,或近基部稍分裂。穗狀花序頂生,但開花部分呈傘房狀,花小而密集,苞片近披針形,花萼細長筒形,花冠筒狀。先端5 裂,有白、粉、紅、紫、藍等不同花色,略具芳香。小堅果短棒狀?;ㄆ陂L,可從4月一直開到10月下旬。變種有白心種,花冠喉部白色,大而顯著;斑紋種,花冠邊緣具復色斑紋。常見栽培的同屬花卉有加拿大美女櫻、紅葉美女櫻、細葉美女櫻、馬鞭草等。
【生物學特性】美女櫻花團錦簇,色彩鮮艷,是夏秋季花壇的重要草花,也適合盆栽觀賞。原產(chǎn)巴西、秘魯、烏拉圭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陰,不耐寒,不耐干旱,以在疏松肥沃、較濕潤的中性土壤生長健壯,開花繁茂。為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年生栽培。喜陽光、較耐寒、耐蔭差、不耐旱,北方多作一年生草花栽培,在炎熱夏季能工常開花。在陽光充足、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花開繁茂。
美女櫻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比較敏感,怕干旱又忌積水。幼苗期盆土必須保持濕潤,有利于幼苗生長。成苗后耐旱性加強,如氣溫高,耗水量大,要注意保證充足水分。若陰雨天較多時,輕者枝蔓徒長細弱,開花減少,重者莖葉逐漸萎蔫,甚至死亡。
光照對美女櫻的生長發(fā)育十分重要。美女櫻從幼苗生長到開花均需充足陽光,莖葉生長健壯,花枝密集,開花不斷,花色鮮艷。若長期處于半陰狀態(tài)或光照不足,莖葉容易徒長,開花減少,花朵變小,花色不鮮艷。
土壤用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培養(yǎng)土、泥炭土和粗沙組成的混合基質(zhì),pH在6.0~6.5。
石榴學名:Punica granatum Linn.
石榴英名:Spine Wild Pomegranate
石榴別名:安石榴,珍珠石榴、海石榴、若榴、丹若、天漿
石榴科名:石榴科 Punicaceae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7米;小枝圓形,或略帶角狀,頂端刺狀,光滑無毛。葉對生或簇生,長倒卵形至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1—2厘米,頂端尖,表面有光澤,背面中脈凸起;有短葉柄。
花1至數(shù)朵,生于枝頂或腋生,有短柄;花萼鐘形,桔紅色,質(zhì)厚,長2—3厘米,頂端5—7裂,裂片外面有乳頭狀突起;花瓣與萼片同數(shù),互生,生于萼筒內(nèi),倒卵形,稍高出花萼裂片,通常紅色,也有白、黃或深紅色的,花瓣皺縮,因單瓣,重瓣的不同,而有幾個變種.花期6—7月,果期9—10月。
英文名:(Chaenomeles lagenaria)
又稱鐵腳海棠、鐵角海棠,
薔薇科,木瓜屬。
其花朵鮮潤豐腴、絢爛耀目,是庭園中主要春季花木之一,既可在園林中單株栽植布置花境,亦可成行栽植作花籬,又可作盆栽觀賞,也是理想的花果樹樁盆景材料。
(一)形態(tài)特征及品種
落葉灌木,株高1米~2米。枝直立而開展,有刺無毛,單葉互生,長卵形至橢圓形,葉緣有尖鋸齒,托葉很大,腎形或半圓形,無葉柄,似抱莖?;▎紊驍?shù)朵簇生于二年生枝條的內(nèi)部,花梗極短似無,貼枝而生,花猩紅、粉紅間乳白色,先于葉或與葉同時開放,萼片直立。果實球形或卵形,黃色或黃綠色,緊貼在枝條上生長而看不到果梗,有芳香?;ㄆ?~4月,10月份果實成熟,常見園藝變種有白花種(var.Nivalis)、玫瑰種(var·rosea)、朱紅種(var.Sanguinea)、矮生種(var pygmaea)等。
?。ǘ┥鷳B(tài)習性
原產(chǎn)我國華北南部、西北東部和華中地區(qū).現(xiàn)南北各地均有栽培。適應性較強,比較耐寒,華北地區(qū)都能露地過冬。對溫度反應很敏感,同一地方,栽在背風向陽的比背陰處要提前4~6天開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不耐水澇,忌濕耐旱。土壤水分過多,往往植株瘦弱,枝葉生長細薄,抗逆性明顯降低。土壤排水不良和積水,常引起爛根,嚴重時則窒息枯死。貼梗海棠為陽性樹種,要求光照充足,然而在稍有蔭蔽處仍能良好生長,正常開花。
含羞草英文名:Sensitiveplat Herb
含羞草學名:Mimosa pudica
含羞草別名:知羞草、怕羞草、性羞草、感應草
含羞草科屬:豆科、含羞草屬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作1-2年生植物栽培。高20-60厘米,莖自立有針刺及細毛,葉互生,2-3片羽狀復葉,著生于總?cè)~柄的先端。其頭狀花序2-3個腋生?;ǚ奂t色,外表似毛,花瓣4片,7-9月開花。小葉羽狀復葉密生, 片2-4片,掌狀排列,小葉14-18片。
含羞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其葉極為敏感,能作感振運動,用手輕輕碰一下,小葉立即左右合并;碰重一點,羽片連葉柄也都作60度下 。夜間同樣會作休眠下垂狀,遇驟冷或電流刺激,也有同樣反應,這種形態(tài)反應使人感到極為有趣,似乎是在害羞,故稱之為含羞草(這種反應在傍晚時表現(xiàn)極為敏感)。
據(jù)說這是由于含羞草原產(chǎn)南美洲沙漠地帶,常有大風、大雨,在暴風雨來臨時,葉片閉合、下垂,可以減輕折斷植株等危害,是植物為了生存,對惡劣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一種適應性生理反應。
含羞草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適生于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株體健壯,生長迅速,適應性較強。繁殖比較容易,一般皆用播種法。
播種常年皆可行,但以早春二月在室中盆播最好。含羞草種子成熟較晚,為了采收種子,必須早春提前播種,以便種子能在早霜來臨前成熟。為促使提早發(fā)芽,有宜用30度的溫水浸種一天后再播;播后將盆放置在15-20度的環(huán)境中,約10天左右即可出苗。小苗長至5-6厘米高時分栽(帶土球),長至10多厘米時再定植于較大些的盆中。
含羞草全株入藥,有安神鎮(zhèn)靜、止血收斂和散瘀止痛之功效
在植株生長期間,可結(jié)合澆水,每隔10天左右澆施腐熟稀薄液肥(3-4)次。作為盆栽觀賞花卉,易移入室內(nèi)向陽處,保持0-12度的室溫即可安全越冬。
水:喜濕潤,夏季生長期每天澆水1次。
肥:苗期每半月施追肥1次。如不想讓株形過大,則要減少施肥量。
土:要求土壤深厚、肥沃、濕潤。
溫:不耐寒,吉溫暖氣候,冬季植株自行枯死。
光:喜光線充足,略耐半陰。
繁殖:播種繁殖。3月下旬至4月初播種,幼苗期生長較緩慢,苗高7-8厘米時可定植。
含羞草為何不開花?
含羞草為何不開花含羞草不開花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適,植物開花所需的光周 期,與植物的原產(chǎn)地密切相關(guān)。含羞草起源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是短日照植 物。需要短日照的光照條件,才能使它開花。要想使含羞草當年引種當年開花一是在緯度比較相近的地區(qū)引種,二是緯度相差甚遠的地區(qū)必須人工進行8小 時短日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