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打仗,常常把重要的位置稱之為咽喉之地,而這樣的地方往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因?yàn)樗资仉y攻,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在地勢狹窄險峻的地方,一個人把守著,一萬個人也打不進(jìn)來。
我們?nèi)梭w的咽喉就是這樣一個要塞。外面的邪氣若要侵犯我們身體時第一個要突破的關(guān)口就是咽喉,所以說咽喉的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
經(jīng)常有朋友跟我說,喉嚨那里感覺老有東西堵著,有時候嚴(yán)重,有時候又好像沒有。咽也咽不下去,吐又吐不出來,不得不頻繁的吞咽。
針對這種情況,早在兩千多年前,醫(y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出了一個方子,叫半夏厚樸湯,是古代治療咽喉有異物感的專方,特效方。
張仲景是這樣說的: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為什么要特別強(qiáng)調(diào)婦人呢?因?yàn)橥ǔ碇v,女性容易得,那這個咽中如有炙臠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咽喉好像有塊紅燒肉,在那里堵著,使勁地吞,吞不下,拼命地咳,咳不出,中醫(yī)也叫梅核氣。
這病說來也奇怪,一來,你咽口水時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吃飯時卻不受影響,可見,這與真的有東西堵在那里還是不同的;二來,它非常容易受情緒影響,今天好一點(diǎn),明天差一點(diǎn),后天又好一點(diǎn),大后天又差一點(diǎn),反反復(fù)復(fù)。
首先是氣,為什么說這個方子女性用的多一些,因?yàn)榕詯凵?、生悶氣,?dāng)一個人老是生氣或者心情長期壓抑,這些不良情緒聚集在一起沒有辦法排解與消散,就要往上走,最后堵結(jié)在最狹窄的脖子那里。其次是痰。人體的津液應(yīng)該像清粥那樣,非常緩和,非常流暢,如果老是生氣著急上火,津液就會粘稠,好比灶上的一鍋清粥,你用猛火來煮,那清粥很快就被熬煮的黏黏稠稠,對應(yīng)人體的話就容易多痰。如果再不注意養(yǎng)生,吃肥甘厚膩,辛辣燒烤,等于是進(jìn)一步把火加大了。而痰又隨氣升降,氣火往上沖的同時把痰也帶了過去。這就是《病因賦》上講的,喉痹乃火動痰升。也就是說,它是既有氣,又有痰,若非氣滯,它不會堵在那里;若非痰凝,它不會有異物感,兩相一結(jié)合,就出問題了。
所以當(dāng)你覺得老有東西堵在咽喉處,舌苔又白白的,膩膩的,趕緊喝半夏厚樸湯。張仲景對這個方子非常自信,說是覆杯而愈,如有神助。半夏厚樸湯:半夏、茯苓各12g,厚樸9g,生姜15g,蘇葉6g。半夏,它是在夏天過一半的時候才采收的藥,所以叫半夏。半夏是化痰的,它有一股很強(qiáng)大的力量,能把凝聚在咽喉的痰濕給擰開,擰開以后就掉到胃里頭去了,再通過大腸以大便的形式排出去。蘇葉和厚樸是治氣的。蘇葉就是紫蘇的葉子,蘇葉下氣,還能消除脹滿,吃太多太雜以后,感到胸中脹脹的,像塞了個氣球一樣,用一點(diǎn)蘇葉泡茶喝,消化起來比較容易。厚樸降腹氣,腹氣一降,咽喉氣就降下來了。痰是在濕的基礎(chǔ)上慢慢形成的,也就是說先有濕再有痰,如果把濕氣去掉,痰自然就少了。茯苓祛濕,可以從上往下把人體多余的、不需要的、亂竄之水,通過下焦以二便的形式排出。
生姜通陽,讓體內(nèi)的陽氣升起來。你看太陽一出來,人就覺得溫暖,覺得有精神,覺得心情好,覺得有勁兒干活,覺得到處亮堂堂的,這就是中醫(yī)說的陽氣升起來了。陽氣通暢以后呢,所有的郁悶都會消解。五味藥一結(jié)合在一起,可以讓凝聚在咽喉處的痰啊、氣啊,通通化解掉,然后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路往下降,從咽喉降到胃,從胃降到小腸,從小腸降到大腸,最后排出體外。有朋友反饋說,喝了這個湯方后自我感覺不錯,可是只要一停藥,沒過多久就反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shí)還是情志的原因,情志不和諧,太容易波動,古人說,脾好醫(yī),氣好醫(yī),脾氣不好醫(yī)。情志一旦調(diào)暢了,身體自然風(fēng)調(diào)雨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