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人性的呼喚
經歷了或是在媒體目睹了這場在和平年代上海灘可稱得上是觸目驚心的校園《二。二四》事件,不少人,特別是在江寧人眼中,對“生命”這兩個字,不說是“刻骨銘心”,也至少是有“深入人心”的感受。吳校長在總結,表彰反思,特別是事件的后續(xù)思考中,提到了要加強生命教育,這是對事件本質的高度總結提升。同時,也是當今加強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兩個教育體系之一的內容,一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民族精神教育,一個是生命教育。較之“生命”的概念,多了“教育”兩個字,并且構成一種德育課程,確實就使人感到比較陌生了。在這里我無法給大家作生命教育的理論界定,只是因為工作需要,在假期里向專家討教,看了一些資料,特別是吳校長推薦的有關臺灣開展生命教育的資料,使我對學校實施生命教育有些思考。下面,我對這份“生命教育設想”作些說明,愿與大家分享,以供參考。
生命教育是大德育,目前還不設專門學科,按照二期課改精神,要創(chuàng)新德育,學校德育就必須整體實施,所以生命教育應該是全員參與,全面實施。生命教育涉及生理,心理,倫理等理論層面內涵,有待專家來解讀。按照臺灣學者的說法: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明確的內涵。生與死,人性的兩個極端,生命教育是人性的呼喚。我想,作為學校教育,還是應該從正面引導比較合適,作為課程教學,還是應該從“知,情,行”的內涵以及現狀去設定實施目標比較可行?!兑?#8220;實施目標”,此略》
關于目標一:學生對自然界的生命現象有求知欲,但對社會生活中的生命現象就模糊不清,甚至出現成長危機,校園暴力,輕生,吸毒,出走等。例:開學第一周,在我校四至七年級文明乘車承諾儀式上,一個調查顯示:學生對在車廂里發(fā)生的傷害事故,手伸出窗外,甚至扔東西,影響他人行車安全,可能殃及生命,表示不以為然,漠視生命與安全。
關于目標二:學校創(chuàng)設了很多很有亮點的教育活動,與啟星學校,福利院,孤兒院建立長期愛心捐助,海嘯,地震等捐款。要使學生自覺地投入生命的情感,態(tài)度,真情感動,形成自愿行動。學校德育室也正在策劃開展一個《感動你我,感動中國》的宣傳專欄,年度開展評選《感動江寧》系列教育。只有感悟生命與關懷,才會深切體會生命與價值。
關于目標三:珍愛生命,就要尊重生命,學會保護生命,要掌握技能。例:曾經提到的如何應對“惡少”的敲詐?應對陌生人的敲門?現在還要學會應對熟人的性騷擾,如何保護自己?近日,在車上聽到我校學生在議論:如果歹徒闖到我們教室,我會采取什么行動?有說集體與他硬打,有說與他智斗,還津津有味評價這次解救行動如何如何,真是一個渴望生命與成長的教育契機。
由此看來,生命教育整合各類有關生命教育的資源,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包括我們教師,也還在生命里程中成長,成熟,我們的學生正在經歷著由無知到稚嫩,長大的過程。為此,我們把行動目標分為三個階段,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的放矢進行有效引領。三個階段不可能在校園生活中完成,但是應該有個整體生命愿望。<見“行動目標”此略>
又要提及《二,二四》事件,當善意的“謊言”最終向我們學生開誠布公后,幾乎沒有學生責怪老師,反倒是家長們稱贊老師的師德,老師的機智,因為他們理
開展生命教育的策略原則有四點《見“策略原則”此略》
關健詞一:師生和諧互動。楊明輝,李劍平,陸瑋瑾等老師智勇雙全,舍身救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廣大教師有序的疏導學生,師生間融洽的情感互動,體現的是教師崇高的素養(yǎng),它同樣也需要融合在教學中。
關健詞二:學生真情體驗。無論是課內與課外,關健是學生的情感,情緒,感悟,直覺等豐富多彩的生命沖動,千萬不要被阻擋,要給于積極引導,否則我們的教育是無法真正進入他們的生命品格之中,更談不上塑造他們的行為了。
關健詞三:課程整合。生命教育內容廣泛,許多學科,特別文科類涉及的內容不少,例《生命科學》《新綜合科學》《歷史》《體育與健身》《思想品德》,相關學科《語文》《地理》《音樂》《美術》等,所以不提“滲透”,是因為學科教材本身就存在相關內容,關健是整合。
關健詞四:營造環(huán)境。作為德育課程,應該讓學生在社會生活文化,社會和諧發(fā)展中去習得和感悟生命的“真,善,美”。學校傳統的實踐基地可以成為教育平臺,這就是當今所倡導的:從生活中學德育,營造“生活德育”氛圍。
教育內容,分一至九年級提出了認知,情感,行為的要求。
教育途經,分兩個版塊:課程整合和課外活動<見“內容途經”此略>
說明一:這里只提及部分學科,教師可結合學科教材注入生命教育的內容進行自我開發(fā),課例設計并實施教學。據說,關于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的正本出臺后,正由市教研室配套出一本指導教學整合的綱要副本,我們可以與之同步進行探索,有過自身研修,接受新東西會更快,更有效。
說明二:根據校長室要求,提出兩條課程要求,<此略>就當作生命教育啟動后的任務驅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