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一種與鏈球菌感染,或鏈球菌合并病毒感染有關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常發(fā)生于踝、膝、肩、腕、肘等大關節(jié)部位。出現(xiàn)多關節(jié)紅腫熱痛。
中醫(yī)艾灸的操作方法是采用分部、分經、局部近取與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取穴。
1、艾條回旋灸。點燃艾條,在穴位上往復回旋熏烤,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每穴可灸15-30分鐘,每次選擇4-5穴,每日或隔日一次。適用于風濕、麻痹、皮膚病。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選用標準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較快燃燒,當穴下產生強烈刺激感時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壯。適用于慢性頑固性病癥。
3、艾炷隔蒜灸。在穴上放3毫米厚的蒜片,中穿數(shù)孔,蒜片上放艾炷灸,每次每穴灸3-10壯,感到皮膚灼痛時即更換艾炷。
艾灸辨證論治
實施艾灸要根據不同部位,選用不同的基礎穴位。
踝關節(jié):解溪,丘墟,太溪,昆侖,陽交,交信。
膝關節(jié):內膝眼、外膝眼,梁丘,血海,鶴頂,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
腕關節(jié):陽溪,陽池,腕骨,大陵,足三里,外關。
肘關節(jié):曲池,天井,小海,足三里,合谷。
肩關節(jié):肩髎,肩髃,肩前,肩貞,中渚。
(1)風痹:關節(jié)串走性疼痛,怕風,發(fā)熱,苔薄白
施灸穴位:艾灸基本穴位加風門,風池。
(2)熱痹:關節(jié)紅腫熱痛,遇熱痛甚,得冷則舒,痛不可觸,或兼有身熱口渴,煩悶,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苔黃
施灸穴位:艾灸基本穴位加大椎,曲池,合谷。
(3)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劇烈,得熱痛減,遇寒痛甚,痛有定處,肌膚麻木,苔白膩
施灸穴位:艾灸基本穴位加脾俞,關元,足三里。
中醫(yī)艾灸的康復保健措施:
(1)盡量避免感受風寒,濕熱引發(fā)疾病
(2)積極治療,適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