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是典型的食、藥兩用蛇類。它不僅肉質鮮美,好于其他眾多的無毒蛇,而且還具備許多毒蛇所沒有的藥用價值。傳統(tǒng)中藥中的烏蛇便是本種處理后的干品,這是其他無毒蛇所無法比擬的。除此之外,烏梢蛇皮還是制作樂器、皮革制品的上好原料。食、藥兼?zhèn)涞臑跎疑咴絹碓绞艿饺藗兊闹匾暫蜌g迎。現市面上熱銷的純蛇粉,大都以烏梢蛇為主要入選原材料。
⒈ 烏梢蛇有哪些地方性的別名?主要分布在哪里?
烏梢蛇別名烏蛇、青蛇、一溜黑、黑花蛇、烏風蛇、烏風梢、烏風鞭、風梢等,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無毒蛇。
烏梢蛇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陜西、甘肅、四川、貴州、江蘇、湖北、湖南、海南、廣東、廣西、臺灣等?。▍^(qū))。
⒉ 烏梢蛇有何特征和習性?
烏梢蛇的主要特征是身體背面呈棕褐色、黑褐色或綠褐色,背脊上有兩條黑色縱線貫穿全身,黑線之間有明顯的淺黃褐色縱紋,成年個體的黑色縱線在體后部變得逐漸不明顯。此蛇頭較長,呈扁圓形,與頸有明顯區(qū)分;眼較大,瞳孔圓形;鼻孔大,呈橢圓形,位于兩鼻鱗間,有一較小的眼前下鱗。此蛇軀體較長,背鱗平滑,中央2~4行起棱。腹鱗呈圓形,腹面呈灰白色。尾較細長,故有“烏梢鞭”之稱。成蛇體長一般在
烏梢蛇多棲息在平原、低山區(qū)或丘陵,于田野、農舍中也能經常見到,春末至初秋季節(jié)常常出現在農田和農舍附近。此蛇活動敏捷,與有異常動靜,不管是敵是友,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綽號“一溜黑”由此得名。幼蛇背面呈深綠色,有4條縱紋貫穿于全身,與成蛇明顯不同。烏梢蛇屬狹食性蛇類,主要以食蛙類為主,其次是泥鰍和黃鱔;幼蛇食蚯蚓、小雜魚。筆者曾發(fā)現該幼蛇吞食過赤鏈蛇的幼蛇。該蛇卵生,每產6~16枚不等,最早產卵者見于每年的6月中下旬,孵化期38~45天。
⒊ 烏梢蛇有哪幾個種類?具體分布在哪個地方?
烏梢蛇在我國已知有三種,分別是烏梢蛇、黑網烏梢蛇、黑線烏梢蛇。在民間的俗名一次為黃烏梢、青烏梢、黑烏梢。這三種烏梢蛇若以入藥黨首選黑線烏梢蛇,此蛇是傳統(tǒng)中藥烏蛇干的原種蛇類;若以食用為主,烏梢蛇在市場上賣價最高,行內稱之為“黃金條”;其次是黑網烏梢蛇;黑線烏梢蛇排在最后,因其骨質較僵硬,不便裝袋運輸,遠途裝運活蛇至目的地的死亡率較高;再者此蛇既不耐寒也不抗熱,是蛇類中的“嬌嬌蛇”,異地引種時要格外注意。
烏梢蛇的種群量,分布的?。▍^(qū))也較多,在上面介紹的省(區(qū))均有分布;黑網烏梢蛇僅在云南省有分布;黑線烏梢蛇則分布于我國的西南部,如貴州、云南等省的貯量最多。同一產地的烏梢蛇,有時體色差異也較大,這主要與棲息環(huán)境有關。
⒋ 烏梢蛇有何藥用價值?
烏梢蛇干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是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頑固性疾病的首選天然藥材;烏梢蛇肉治病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主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風騷濕疹、疥癬熱毒、須眉脫落”等癥。烏梢蛇膽有祛風、清熱、化痰、明目等功效,可治大風疬疾、木舌脹塞等,我蛇園曾用干膽治好樹例慢性胃炎患者。用烏梢蛇泡制的烏蛇酒、烏蛇膽酒,以其柔和的保健、藥用雙重功效,日漸受到現代人的青睞。用蛇膽配著“蛇膽川貝液”服用,對重復性感冒和小兒久咳不止有奇特藥效,隆冬季節(jié)服用蛇膽還可預防感冒和滋陰祛火呢。總之,烏梢蛇全身是寶。
⒌ 烏梢蛇有何食性?
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烏梢蛇主要以蛙類為主,小雜魚、泥鰍、黃鱔為輔。因黃鱔的市價有時稍高,規(guī)模養(yǎng)殖時則很少投喂。烏梢蛇生性膽小,行動極為敏捷,善攀爬,愛活動,但少具纏繞能力,大多白天活動。久不投食后會發(fā)現烏梢蛇有追逐捕食的習性,主要以捕食活食為主,對死的動物通常不太感興趣。但在食物缺乏時,也食部分死食,必須是剛剛死亡的。烏梢蛇對腐敗變質之物根本不感興趣。它能吞食大于頭部數倍的小動物,如大蟾蜍等,只是吞食速度明顯減慢,有時長達15~25分鐘。烏梢蛇的食量不是很大,一次連吞幾只蛙類的情況很少見。它的消化能力很強,需4~6天投飼一次。
⒍ 烏梢蛇有何活動規(guī)律?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烏梢蛇出蟄活動后,不是急于攝食,而是繼續(xù)消耗體內尚存的脂肪和營養(yǎng),忙于尋偶交配時烏梢蛇次季的首要任務。烏梢蛇對場地濕度及其環(huán)境的變化比其他蛇類更敏感,表現出強烈的喜暖厭寒、喜靜厭亂等特點,養(yǎng)殖時應最大限度的予以滿足。每年出蟄后,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其活動逐日活躍,當平均氣溫在25~
⒎ 烏梢蛇越冬時體重有何變化?
烏梢蛇同其他蛇類一樣,亦有冬眠習性。每年的秋末冬初,當外界氣溫降至
⒏活動期投飼應如何掌握?
在該蛇的活動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養(yǎng)蛇場(戶)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和不同季節(jié)飼料來源的實際情況,即本著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以最大的可能滿足其營養(yǎng)所需;又要考慮到降低飼料成本的原則,盡量結合該蛇的食欲狀況,合理選擇,搭配飼料。每次的投喂量應依據該蛇的年齡﹑性別﹑個體體制狀況﹑氣候條件及兩次投喂的間隔時間長短來靈活掌握,以稍有剩余為度。如成蛇在產卵前的10~15天或產卵后食欲均比較旺盛,應適當增加投喂次數和投喂量;在臨近冬眠或出蟄后的10~15天內,該蛇基本上進食欲望,可減少投喂次數和投喂量。投喂地點應固定。最佳的投喂時間宜選在上午8:00~10:00,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季節(jié)和投喂當天的氣候適時調整??傊?,群蛇出動時要及時投喂,只有在確保該蛇吃飽﹑吃好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滿意的飼養(yǎng)效果。
⒐ 烏梢蛇有飲水習性嗎?
水是萬物生長之源。烏梢蛇離不開水,有明顯的飲水習性,并且亦有進食后喜歡飲水的習性。因此,蛇場內必須配備貯水池或貯水溝,以方便該蛇隨時飲水。烏梢蛇同大多數蛇類一樣,在僅有飲水而沒有事食物的條件下,耐饑時間較長;而在既缺食物又缺飲水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里(屬惡劣環(huán)境),其耐饑時間會大大縮短。倘若長時間地缺乏飲水,會導致身體虛弱﹑蛻皮不暢﹑極易患病,甚至死亡。因此,蛇場中的水池(溝)必須經常注入新鮮的飲用水,確保其日常所需。
⒑ 活動期的烏梢蛇該怎樣管理?
烏梢蛇有攀爬上樹的特點,如蛇場內栽有較大樹木,應定期修剪樹杈,慎防樹枝伸到圍墻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飼養(yǎng)人員養(yǎng)成隨時查看圍墻﹑出水口等出有無破損或縫隙的習慣。因該蛇頭頸細長,凡頭頸能夠鉆出的地方,身體經不斷扭曲﹑收縮后也會隨之逃走,所以一經發(fā)現后,要立即修整或處理,避免再次發(fā)生逃蛇事件。此外,還要加強安全措施檢查,注意防止天敵入場食蛇。該蛇的天敵有黃鼠狼﹑刺猬﹑大型老鼠和貓頭鷹等。蛇場內不可盲目設置電子捕鼠器(電貓),慎防在滅及天敵的情況下傷害到場內的蛇。飼養(yǎng)人員最好養(yǎng)成每天觀察并記錄該蛇出窩活動的數量﹑時間﹑采食﹑飲水和蛻皮的良好習慣,一旦發(fā)現病害要及時予以處理。必要時,應單獨拿出做隔離治療,嚴防病菌擴散危害健康的蛇群。
⒒ 烏梢蛇增重跟溫度有關系嗎?年增重約多少?
烏梢蛇的生長速度快慢與飼養(yǎng)環(huán)境的溫度密切相關。經觀察,場內溫度低于
在同等的溫度范圍內,在飼料供給﹑飼料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基本一致的條件下,不同年齡的烏梢蛇,其增重速度亦有一定差異,并且表現得十分明顯。在該蛇的整個活動期內(5~10月),成蛇體重平均增重150~
⒓ 如何讓烏梢蛇安全越冬?
烏梢蛇是否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是決定其能否安全越冬的物質前提。在越冬前的1~2個月內(9~10月)應給充足﹑多樣的飼料,以增加蛇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和脂肪的肥厚度,提高抗寒﹑抗病的綜合能力??蓪⒋笮∠啾M的數條烏梢蛇放在一起冬眠,群集冬眠可提高蛇體周圍溫度約1~
初養(yǎng)者如果想得到詳細的烏梢蛇冬眠數據,可自己選定幾條蛇在冬眠前期﹑中期﹑后期稱重,若發(fā)現重量減少得不是太多,說明越冬場所的管理效果良好;反之,則說明越冬效果不佳,應盡快改進,免得出現死蛇現象。
⒔ 冬眠環(huán)境不理想時,能否影響來年的繁殖?
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如果烏梢蛇在亂石堆積成的洞穴內或木箱內冬眠,蛇體內的能量消耗較大,切能量的損耗隨冬眠后期氣溫的不斷上升而增加,尤其是在出蟄前的一個月,即4月份。外界氣溫雖然明顯回升,但根本達不到該蛇的出蟄所需時,故蛇體的損耗最大。實踐證明:只有在合適的場所越冬的烏梢蛇,其交配﹑產卵才會按部就班,但在不合適的環(huán)境下冬眠的蛇,其交配和產卵期均拖延較多,甚至沒有繁殖行為,這是由于環(huán)境不適造成的。從表面上看該蛇雖已入眠,但其入眠不深沉,常有活動傾向,致使體內能量消耗增加;出蟄后必須要用較長時間來補充營養(yǎng)﹑恢復體質,待身體復元后方有繁殖能力。因此,其交配和產卵期推遲﹑產卵量下降也是必然的。所以,人工養(yǎng)殖該蛇,務必滿足其冬眠所需才能減少由此而造成的蛇體消耗,乃至死亡現象,收到較為理想的繁殖效果。
⒕ 幼蛇是否強壯與成蛇有關系嗎?
先有強壯的母體,才會有理想的幼蛇。只有加強冬眠后成蛇的營養(yǎng)和管理,才能收集到優(yōu)質的入孵蛇卵;再加上相應的孵化技術,才能促使仔蛇早日孵出﹑早日進食。通過對比觀察發(fā)現,8月初出殼的仔蛇要比8月底出殼的成活率高,此比例在冬季尤為明顯,存活率達80%以上,這可能與仔蛇進食早﹑進食多有直接關系。9月中﹑下旬出殼的仔蛇就沒這種優(yōu)越性了。因這個時期的氣溫已逐漸下降,嚴重影響幼蛇的進食和活動。有的幼蛇甚至還來不及進食裹腹就被迫進入冬眠,單靠自身所貯的營養(yǎng)遠不能維持冬眠所損,故冬眠的死亡率非常高,高達60%左右。因此,若想得到理想的幼蛇,必須從養(yǎng)好成蛇做起,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⒖ 怎樣人工填喂幼蛇?
幼蛇出殼后,主要以吸收卵黃為營養(yǎng)而暫不進食,故不需投喂任何食物,只需灌喂豐富的人工流質飼料作為營養(yǎng)液,如生雞蛋﹑牛奶或葡萄糖溶液等。每隔1周灌喂1次即可。幾周后,可對幼蛇填喂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以雞蛋和面粉(魚粉)為主,在適量添加土霉素﹑維生素及魚肝油或鈣片等藥物。填喂時,最好兩個人合作進行。其中一人手提蛇頭,使蛇體自然垂立;另一人用一根冰糕棒或薄竹片撬開蛇口將食物灌進去,最后用大拇指輕捋蛇腹,促進食物滑入胃內。在人工填喂幼幼蛇的同時,要加強幼蛇的捕食馴化。蛐蛐﹑螞蚱﹑和蚯蚓是幼蛇喜歡吃的食物,有條件者可投喂幼蛙﹑小魚﹑乳鼠和小飼料蛇等動物性活體飼料。發(fā)現幼蛇主動捕食后,應立即停止人工填喂,免得養(yǎng)成幼蛇依賴填喂的不良嗜好。
⒗ 幼蛇怎樣蛻皮?
幼蛇出殼后7~10天即蛻第一次皮,一個月后蛻第二層皮,體長明顯增加。烏梢蛇幼蛇蛻皮時,先將頭部在粗糙的樹木枝杈上來回磨蹭,數個動作后便見頭部皮膚自吻尖處張開,然后利用樹杈夾住張開的皮,身體呈慢慢往前爬行狀,待幾分鐘或數十分鐘后,一張十分完整的蛇蛻就掛在樹枝上了;也有將皮蛻在草叢中或磚縫中的,但所占比例不大。
⒘ 幼蛇有何攝食習性?
剛出殼的幼蛇便四處爬動,遇見投喂的小動物即有攻擊行為,但蛻皮前未見捕食。據觀察,幼蛇在第一次蛻皮后才開始獵取食物,主動捕食投喂物。捕食動作同成蛇基本一樣,只是不太準確。但幼蛇總是窮追不舍,直到捕獲為止。一旦咬住后便不在松口,直接吞入腹中。與成蛇明顯不同的是,烏梢蛇幼蛇白天﹑晚上均有捕食行為。進食后,大部分幼蛇進入蛇窩盤蜷休息,也有一部分爬上灌木休息。
有人曾做過試驗,自蛇池內取出10條幼蛇,置室內飼養(yǎng)柜中,停食7天但供給飲水。第七天凌晨1時,在不開燈的情況下投幼蛙20只,5分鐘后可聽見幼蛙被咬的慘叫聲。烏梢蛇幼蛇能在黑暗中捕食幼蛙,可見其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
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仍常見兩蛇爭食同一食物的現象。一條幼蛇咬住幼蛙的頭部正在吞食,另一條幼蛇則咬住幼蛙的腿部極力往后拖,爭食結果 往往是強者勝﹑弱者敗。幼蛇這種不由自主的爭食現象,有利于增強幼蛇體質,提高捕食能力,但同類之間少見殘食現象。
⒙ 怎樣滿足幼蛇的越冬條件?
烏梢蛇幼蛇11月下旬隨著外界氣溫的逐漸下降,進食頻率明顯變小;12月上旬便停止進食,進入蛇窩開始第一次冬眠,直至翌年3~4月出蟄,在黑龍江省則在4月中下旬出蟄。
烏梢蛇幼蛇越冬的溫﹑濕度同成蛇相似,蛇窩溫度需保持在6~
即使有再好的冬眠條件,幼蛇也同成蛇一樣,亦有冬眠失重現象,這是目前尚未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