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都在門戶網站看新聞、用郵箱收收信、用QQ聊聊天……互聯網生活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開始變得僵化
□ 本報記者 熊川 特約作者 尚進
當你每天固定登錄三大門戶網站,看著千篇一律的新聞頁面和鏈接時,是否感到了窒息?當你用有限的生命面對無窮的網絡信息時,是否感到了強大的壓力?
有沒有一種新的形式讓我們活在一個高效、新鮮而有活力的網絡世界里?
Web2.0(第二代互聯網)——正在新崛起的互聯網勢力,它利用博客、內容聚合、社會性網絡等技術,形成了全球性的新一輪互聯網創(chuàng)新熱潮。
誰毀了網絡生活
“現在的互聯網死氣沉沉,所有2001年之后的幸存者都在睡大覺。中國的互聯網用戶被模式化了,新浪、搜狐等門戶的新聞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每天一億多網民都在過著近似的互聯網生活。”
這是一位第一批互聯網網民最真切的抱怨。
目前中國互聯網95%的應用和流量都來自于瀏覽器,在網頁泛濫的模式化互聯網外,QQ和MSN兩大即時聊天工具,電驢和BT兩大P2P下載工具,成了目前中國互聯網少有的日常佐菜。
實際上從商業(yè)態(tài)勢上,新浪所開創(chuàng)的門戶模式也在面臨增長乏力的困境——網絡廣告增長乏力,更多收入都依賴于短信增值等電信支援。
所有的門戶都意識到了自己的商業(yè)前途問題,但是龐大的公司架構,以及公開上市信息披露的需要,讓門戶大船并不容易掉頭。
Web2.0——近幾年新興的一波互聯網技術,以博客、內容聚合(RSS)、社會性網絡(SNS)為主要體現形式,相比目前我們已經習慣的網絡,它在真實性、個性化、交互性方面大大提升,聲勢浩大的Web2.0運動正在形成了全球性的新一輪互聯網熱潮。
這些Web2.0定義的典型技術,似乎成為了最近全球互聯網蠢蠢欲動的技術援軍。這些符合Web2.0的技術模式,都給傳統互聯網帶來致命的打擊。
技術創(chuàng)新再造網絡
2003年底,從全美排名第一的商學院凱洛格畢業(yè)后,劉勇直接回到了中國。
懷揣著美國DFJ投資集團的數百萬美元回到北京,劉勇迅速組建了一家名為億友的交友網站。
到2005年7月,億友網絡已經開始贏利,用戶數也達到上百萬人。
劉勇是幸運的,DFJ是Hotmail、SUN、Skype、百度最早的投資機構,DFJ看好新一輪的Web2.0技術,而劉勇的億友網站采用的社會性網絡技術正是典型的Web2.0技術。
劉勇只是一個例子。事實上,與億友公司幾乎同時進入中國社會性網絡市場大大小小企業(yè)多達數十家。
當定制閱讀新聞的RSS技術,被雅虎、CNN等媒體網站的推崇,被很多中國互聯網知識派當做技術法寶。但是這些Web2.0的技術模式卻都存在著一些本質的非商業(yè)特性。
麻省理工的《技術觀察》就曾經針對Web2.0的技術特性進行過分析,“博客、RSS、播客等符合Web2.0定義的技術,都在強調分眾傳播的對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這些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若干的博客匯集成新的信息輸出者,每個人在擠奶的時候還要喝奶,這其中自身的商業(yè)循環(huán),絕不可能以淺薄的收費服務或者廣告來衡量。”
“這是個技術驅動型的市場,創(chuàng)業(yè)公司有很多機會。”華登國際的計越告訴記者,在Web2.0的時代,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并不大。
華登曾是新浪網最早的投資機構之一,最近在中國剛剛投資了一家網上虛擬物品交易公司。
“這些技術會成為新一代網絡的基礎架構,關鍵是誰先找到好的贏利模式。”IDG中國的毛丞宇認為,與美國相比,中國Web2.0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這對一向擅長早期投資的IDG來說,機會正在到來。
所有這些試圖操置Web2.0技術的新興互聯網分子們,跟七八年前的王志東和張朝陽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依靠互聯網快速致富,依舊是Web2.0背后不公開的商業(yè)思維。
實際上,當年試圖傳播互聯網概念的新浪們,今日卻成了Web2.0分子攻堅的頭號敵人,而持有Web2.0技術的互聯網革新者在刻意強調自己的Web2.0身份。而這些已經捋胳膊動手的Web2.0分子,卻都又回到了1999年的狀態(tài)——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