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一戰(zhàn)中,韓先楚部隊只犧牲了7個戰(zhàn)士,傷了300來人,卻殲滅了8000多敵人,這樣的戰(zhàn)績實在令人咋舌。
韓先楚是一員猛將,但也是一位心思縝密的指揮官,他并不是只懂直來直去的硬剛,論計謀心機,他也十分擅長。
針對89師的情況,他選擇在紅石鎮(zhèn)設伏。經過一步步的誘導,89師被引入了紅石鎮(zhèn)附近,而等待他們的,則是早就構筑好工事,一切都準備好,只待出擊的聯(lián)軍。
不得不說,89師實在是大意了,大概是他們以往的戰(zhàn)績太好,所以有些輕敵。從南邊到了北邊,89師本就因氣溫的巨大差異感到不太適應,但遲鈍的他們竟然也沒多想,到了紅石鎮(zhèn)附近,根本一點戰(zhàn)斗準備都沒有。
一聲炮響,拉開了這場伏擊戰(zhàn)的序幕。只見韓先楚先命炮兵轟擊89師,密集的炮彈打出了可怕的范圍傷害,不過十分鐘就把89師打懵了,連敵人還沒見著,他們就已經損失大半。
之后韓先楚命步兵緊跟而上,趁熱打鐵消滅剩余的敵人。整個戰(zhàn)斗不過十個小時,國軍赫赫有名的89師就成了聯(lián)軍的俘虜。
最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一戰(zhàn)中,韓先楚部隊只犧牲了7個戰(zhàn)士,傷了300來人,卻殲滅了8000多敵人,這樣的戰(zhàn)績實在令人咋舌。
上級一道命令,副帥變主帥,主帥變副帥,卻換來彪炳軍史的大捷!
1947年3月,蔣軍三次進犯臨江均被我軍挫敗后,又從11個師的兵力中抽調出20多個團的編制,四度侵襲臨江。
當時我軍有多少兵力呢?僅有遼東軍區(qū)三縱的3個師,再加上四縱的1個師。如果按團來計算的話,則最多只有14個團兵力。
在敵人大軍壓境,兵力和武器裝備均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我軍無疑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不能不引起南滿分局的高度重視,并召開了緊急會議。
雖然形勢嚴峻,但這場硬仗是非打不可、無可避免的。
經過南滿分局軍政干部們的集體討論,最終確定由三縱司令員曾克林擔任此戰(zhàn)的主帥(即總指揮),四縱副司令員韓先楚為副帥(即副總指揮)。
這樣的安排無可指摘,畢竟無論兩人的職務高低和可調用兵力多寡來看,均是曾克林排在前面。
會議達成這一決議后,就通過電報分別告知曾、韓二人,并要求韓先楚前往三縱指揮部,商討具體的作戰(zhàn)部署。
韓先楚接到電報后二話沒說,當即按照南滿分局的安排,前去與曾克林開會討論退敵之策。
與會各方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但在一個具體問題上卻產生了不同意見,討論來討論去,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什么問題呢?其實就是主攻方向的問題。
主帥曾克林是一個用兵穩(wěn)妥的指揮員,他主張先攻擊敵軍中路側翼,也就是敵暫編第20師。
這么打的理由在于,該師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zhàn)斗力,都遜于其他各路敵軍。
曾克林的這一主張合情合理,得到絕大部分參會者的贊同,只有一個人不同意。
他就是副帥韓先楚。
韓先楚認為,來了那么多敵人,不可能全部把他們收拾掉,要打就打最強的那一路——敵第89師。說是槍打出頭鳥也好,說是殺雞儆猴也好,總之滅了89師的威風,就可以震懾其他敵人。
可是89師并不好打,因為它是老蔣的正牌嫡系,也是來犯之敵的中路主力,不但戰(zhàn)斗力強、裝備也好,顯然是個硬茬。
曾克林不支持這種打法的理由在于,如果不能在一天之內干掉89師,那么拖延下去,就有可能敵人的重重圍困之中,局面會極為被動。
韓先楚則堅定不移地認為,只有將89師誘至有利地形,實施猝然一擊,完全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解決戰(zhàn)斗。
這是因為89師看似不可一世,實則有兩大弱點:一是初來乍到,既不熟悉地形,也不了解我軍的實力和戰(zhàn)法;二是他們仗著是嫡系部隊,氣焰極為囂張,目中無人。
只要一鼓作氣打垮89師,那么對付其他各路敵人都不成問題了。
總之,在這次會議上,雙方各執(zhí)一詞,誰也說服不了對方。
既然如此,就只能采取一個辦法了,那就是請上級來裁決。他們當即把各自的意見通過電報向遼東軍區(qū)司令員蕭勁光、政委陳(云)作了匯報。
蕭、陳二首長認真研究了二人所持的不同意見,反復討論后,決定采納韓先楚所提交的作戰(zhàn)方案,即先打89師、震懾群敵之策。
打法是確定了,可還有一個問題亟待解決,那就是這次戰(zhàn)役由誰來擔任軍事主官。蕭、陳首長認為,既然采用了韓先楚的方案,就應由他統(tǒng)一部署,因此電令三縱、四縱各部均在韓先楚指揮下作戰(zhàn)。
也就是說,上級這道命令,讓四保臨江之戰(zhàn)的副帥變成了主帥,主帥則變成了副帥,把韓、曾二人的位置正好調換了一下。
曾克林和韓先楚接到蕭、陳首長這道命令后,欣然接受。
僅僅過了兩天,就從前線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韓先楚、曾克林通力合作,指揮三縱、四縱部隊,先是在紅石砬子一帶全殲敵第89師及54師162團,接著又將趕去增援的二個師一舉擊退。
毫不夸張地說,四保臨江之戰(zhàn)在韓先楚指揮下,取得彪炳軍史的大捷!
此役還有兩大閃光點:一是東北我軍第一次取得全殲敵人一個整師另一個整團的佳績;二是我軍僅付出傷亡300人的代價,卻殲敵上萬人。
正如韓先楚所說,敵第89師被殲滅后,果然嚇退了剩下近10個師的敵人,吹響了東北我軍戰(zhàn)略反攻的號角。
需要指出的是,我軍之所以能取得這次大捷,無論韓先楚、曾克林還是蕭、陳首長的做法都值得稱贊。
韓先楚沒有因為自己本是副職就畏首畏尾,而是坦陳直言、勇于擔責、當仁不讓。
曾克林充分發(fā)揮軍事民(主)作風,給予韓先楚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在上級下達命令后坦然服從韓先楚的指揮,的確豁達大度。
蕭、陳首長不局囿于職位、層級的條條框框,敢于決斷,用人不疑,同樣是創(chuàng)造軍史上這段佳話的重要因素。
韓先楚上將讀書不多,部下問他為何百戰(zhàn)百勝,他憋出一句什么話?
在四野的一眾猛將當中,韓先楚是十分特別的存在。同為戰(zhàn)功赫赫的四野名將,李天佑、劉震、鄧華等人卻沒有韓先楚的故事那么具有傳奇色彩:韓先楚打仗經常鋌而走險,卻都是在合理判斷之下做出來的決策,整個軍事生涯沒有打過敗仗。老將軍后來被部下問到:為什么敵人都打不過你?韓先楚想了半天,卻沒總結出什么軍事理論,最后大笑著憋出一句話:因為他們都不知道我的厲害。
這句話聽起來過于樸實了,似乎不像一位開國上將給出的答案,但卻是有原因的。韓先楚從小是湖北紅安的一個窮苦家庭出身,早年參軍革命,沒有受過什么成體系的教育,文化水平并不高。雖然在抗戰(zhàn)后期進行了四年多的文化和軍事理論學習,但仍然不是科班出身,要他講一些冠冕堂皇的話、總結一些深奧的理論,并不是他所擅長的。所以被人問起自己的過人之處時,韓先楚很費勁,卻也總結不出來,只是說了一句:敵人不知道我的厲害。其實這句話,恰恰也說在了點子上,正應了韓先楚軍事思想中的一個“奇”字。
46年新開嶺戰(zhàn)役時,國民黨軍的千里駒25師是對方的頭等主力部隊,我軍在東北一開始實力不強,4縱指戰(zhàn)員普遍不敢打這一勁敵。唯獨韓先楚膽量過人,他認為:我們大不敢做的,敵人也勢必想不到。因此以副司令員的身份力主打新開嶺之戰(zhàn),并在敵人援兵在即的情況下仍堅持不退,結果果真殲滅了敵軍八千多人,成為東北戰(zhàn)場上早期的重大勝利,這是一場險中求勝的經典戰(zhàn)例。
在1947年吃掉國民黨精銳主力第89師,又是韓先楚的一次經典指揮杰作。三縱司令員曾克林反對韓先楚先打強敵的戰(zhàn)法,而韓先楚就是不等弱敵到來,偏偏要趁敵人不防備,打掉實力較強且輕視我軍的國民黨89師。這與我軍一貫先打弱敵、逐步削弱敵人的打法是有區(qū)別的,韓先楚的思想精華,是并非每一次作戰(zhàn)都按照最容易取勝的方案來走,這樣反而能夠在突襲當中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上級同意了韓先楚的方案,而89師被圍后抵抗有限,基本上是自行放下了武器。殲滅八十九師的過程,正應了那句“兵不厭詐”,這也是韓先楚行軍打仗的一項絕技。
最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一戰(zhàn)中,韓先楚部隊只犧牲了7個戰(zhàn)士,傷了300來人,卻殲滅了8000多敵人,這樣的戰(zhàn)績實在令人咋舌。
同年秋季攻勢中的威遠堡之戰(zhàn),韓先楚剛到三縱擔任司令員,就和政委羅舜初起了爭執(zhí),兩人關于此戰(zhàn)的戰(zhàn)術安排完全相反。此時韓先楚又拿出了一個絕活,讓大家開了眼,那就是長途奔襲。一向用兵穩(wěn)健的林帥,也選擇了支持這位新到任的縱隊司令,允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結果我軍打法太逆反常規(guī),敵人沒有準備,又被殲滅了一個整師(116師)。老政委見韓先楚確實有本事,戰(zhàn)后佩服不已,從此再也不與韓先楚爭論用兵方案了,而是十分配合韓先楚的打法。
韓先楚是在東北我軍整體處于戰(zhàn)略劣勢的情況下,連續(xù)殲滅敵人主力部隊最多的虎將。這也解釋了為何東北我軍名將如云,韓先楚卻是最特殊的一個:因為其他的將領戰(zhàn)功雖高,但他們用兵都十分穩(wěn)健,和東北的統(tǒng)帥林總有異曲同工之處。在這樣一群優(yōu)秀將領當中,突然出現了一個不喜歡按套路出牌的狠人,韓先楚自然就顯得特別突出了,得到了林總和主席的賞識。每當與其他將領有爭執(zhí)時,往往上級首長采納的都是韓先楚的意見,也取得了好的結果,比如1950年解放海南的光輝戰(zhàn)績,韓先楚表現出了比鄧華更高一籌的戰(zhàn)略眼光和戰(zhàn)術謀劃能力。
韓將軍雖然文化水平有限,但在開國上將中,卻是最能打的幾位之一,甚至有朋友把他稱為“戰(zhàn)神”。他是把謀劃和膽略兩個要素結合在一起的典范,這兩點恰恰是武將最珍貴的素質。韓先楚評價自己:敵人不知道我的厲害。這么樸實的一句話卻暗含殺機,非常準確地講出了自身特點,并不是一句玩笑話。
毛主席:要你到福州軍區(qū)當司令! 韓先楚:我不想去! 毛主席:給個理由! 韓先楚:三野部隊不熟,沒指揮過。 毛主席:必須得去! 韓先楚:聽主席的! 毛主席:威懾,不僅僅是原子彈,人也是威懾,我就是要把解放海南島的戰(zhàn)將放在福州當司令。
有句話說得好,“威懾,不僅僅是原子彈,人也是威懾。”這句話不僅揭示了軍事背景下的威懾力,也道出了人在特定崗位上的重要性?;仡櫄v史,我們不難發(fā)現,中國革命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其中,韓先楚將軍就是其中之一。
韓先楚不光打仗是高手,同時品德也十分敦厚,在我軍高級將領中有口皆碑。廬山會議期間,韓先楚也沒有說過彭總一句壞話,這被認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時很多人為了自保,都說了違心的話,攻擊老首長,韓先楚卻能做到剛正不阿,不受他人影響。并且在廬山會議期間,韓先楚主動登門去和彭總溝通對大躍進運動的看法,在當時是非常避諱的,但韓先楚就是敢這么做,也令彭總感到很欣慰。
韓先楚將軍從來不計較過往工作、生活中和自己有嫌隙的人,總是以德報怨。
擔任福州軍區(qū)司令員期間,韓先楚在一段時期內受到過批判,有人舉著“打倒韓先楚”的標語攻擊他。后來韓先楚恢復清白,他要求軍區(qū)內的干部都不能追究之前那些同志的責任,不允許因為幾句沖動的口號,就去影響人家的前途,主張“小事化了”,這種高尚作風在福州當地獲得了交口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