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接到一封長長的私信,一個讀者非常憤怒地描述了她和她室友之間的各種矛盾,大都是一些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最后說:「飼主你評評理,到底是我對還是她對?」
我回復她:沒有對和錯。你可能需要「對人不對事」。
對,你沒有看錯,是「對人不對事」,而不是「對事不對人」。
這里說的「對人不對事」,是指遇到問題或者沖突,多從「人」的方面考慮如何解決,而不單單就事論事。
許多剛從校園邁入社會,還有一些即使工作了很多年的人仍然不明白一件事:
大部分的事情,分清誰對誰錯,對于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小時候被教導太多判斷「對錯」。在幼年時期,家長和老師更多的會簡化教育溝通,以簡單的「對錯」來評判我們的行為,而很少教育我們「不對」的原因是什么。
「你不可以打其他小朋友,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你要早點睡覺,不早睡是不對的?!?br>
于是我們也習慣性地以「對錯」這個維度來評判別人的行為,而不去考慮「對錯」背后的意義,其實是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和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就拿室友矛盾來說,很多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導致的生活上互相影響,本身就很難說誰對誰錯。
比如說你覺得熄燈前必須睡覺,但是室友覺得熄燈后也可以活動,你睡覺不讓他活動,影響了他的自由,而他活動卻影響了你的休息。他可能覺得晚睡沒什么不好的,而你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早睡。硬要說誰對誰錯,按照不同的角度和標準,結論可能都不一樣。
因為考慮「對錯」,反而阻礙了我們的問題解決,甚至加深矛盾。
如果你是一個早睡的人,偏巧進了一個其他人都是夜貓子的宿舍,熄燈前你就早早到了床上睡覺,而其他人還在嘻嘻哈哈,打游戲的打游戲,自習的自習。
每個人在被別人打擾睡眠的時候心情總是不那么好,這個可以理解。但往往因為心情不好,遷怒于打擾你睡眠的人,而忘記了你本身的目的,最后目的變成了非要讓別人認錯,讓別人閉嘴。
而當你內心的默認目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讓別人認錯的時候,你相應的行為也會發(fā)生改變,所有的行為都會圍繞著想著怎么讓別人認錯而開展。
你可能會向他們抱怨:「這么晚了都熄燈了怎么還不睡??!」
而你的抱怨可能會讓他們覺得你是錯的,因為在他們的角度里,對錯的評判標準可能是「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
「我們這么多人要活動,誰讓你睡那么早。」
于是雙方不但都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惡性循環(huán)結下仇恨。
想要解決問題,必須明確你的目的。
你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爭論對錯。
拿這個例子來說,你的目的是可以睡個安穩(wěn)覺,妨礙你的是噪音,那么如何消除噪音呢?
讓噪音源不發(fā)出聲音是一種辦法,讓你的耳朵聽不見是另一種辦法。
第一種是讓別人改變,第二種是改變自己。
想讓別人改變來滿足你的需求,考慮一下他人改變的成本和可能性,和你容忍的成本和可能性。
坐下來好好聊一聊,告訴別人你的需求所在,看是否雙方可以互相做出一定讓步。比如說晚睡的人可以晚睡,但是不要發(fā)出太大聲音,早睡的人也可以自己買眼罩和耳塞。
雙方都不愿意妥協(xié),換宿舍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此時,和平地離開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解決方法,好聚好散不傷和氣,這不是要比吵到頭破血流再換宿舍要好得多的辦法嗎?
現(xiàn)在,想一想你最近和別人起的沖突:
你根本上想達到什么目的?
你是怎么通過行動處理的?
你的處理方法有解決問題嗎?
有什么更好的處理方法嗎?
后臺回復:開撕
給你看一篇深度解析爭論的文章
告訴你如何優(yōu)雅愉快地與他人撕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