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以武力打破了中國的閉關自守。1842年的《南京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為貿易開放沿海五個港口:寧波、廈門、上海、福州、廣州,從此開啟了西方列強百年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侵略。所以從1842 年開始,英國軍艦就駛入了長江。隨后,列強利用各個不平等條約,逐漸攫取了整個長江江段的航行權和沿線通商特權。他們以保護僑民、商船,打擊盜匪活動的名義,行搜集情報、保障特權之實,開始派遣軍艦進入長江,長期駐扎、巡邏,實施“炮艦外交”。就此,懸掛著各國旗幟的炮艦在長江上橫行霸道,成為舊中國苦痛的記憶。這其中,就有掛著星條旗的美國炮艦……
1901—1942 年的42 年間,美國海軍在中國的長江上一直都保持著一支炮艦艦隊。名義上支持和保護美國的平民、商業(yè)界人士、傳教士,實際上是美國外交手腕的一種武裝(即“炮艦外交”)??梢哉f,這些長江炮艦是美國維護其亞洲殖民利益的重要一環(huán)。
在1900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中規(guī)定,各條約國的國民和商業(yè)關系,均接受該國自己法律的管轄。同時,他們還在中國建立各國的通商口岸(港口)、租借地和特許權地。這些外國人的領地遍布舊中國的海岸和東部地區(qū),并處于常駐外國領事的控制之下。在各條約國的領地內,有貿易公司、官員和警察,有些國家甚至常年保持著軍隊(包括正規(guī)軍和地方志愿兵兩種)。
當時中國的交通尚處于原始狀態(tài),現代化鐵路嚴重不足,所以旅行和商業(yè)活動都發(fā)生在沿著江海的主要城市。正因為如此,條約中特別強調各國可以在中國的主要江河上保持海軍存在。
從19 世紀30 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海軍部隊一直在亞洲駐扎,幾乎從無間斷。當時,美國海軍還沒有像目前這樣覆蓋全球,但是作為執(zhí)行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國亞洲艦隊從一開始就幾乎是一刻不停地在中國從事各種外交活動和作戰(zhàn)活動。1854 年,美國海軍“阿什洛特”號軍艦首次在長江執(zhí)行“巡邏”任務。19 世紀末的時候,美國雖然在中國沒有租界或海軍基地,但也已全面利用當時局勢帶來的所有好處,推進了美國商業(yè)和教會利益的擴張。并且,美國根據1858 年的《天津條約》和1869 年清政府與奧匈帝國簽訂的條約,認為美國海軍軍艦有權在中國內河自由航行,有權訪問各個港口。
美國海軍在長江的第一艘內河炮艦是一艘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明輪炮艦,即第一代“莫諾卡西”號(USS Monocacy),該艦于1889 年被派來中國,成為美國長江巡邏隊的第一艘軍艦,1914 年它被第二代“莫諾卡西”號取代。不過,總體而言,當時的美國亞洲艦隊都是一些遠洋艦船,無法深入航行到中國江河的上游。
第一代“莫諾卡西”號,是一艘建于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明輪炮艦
在新舊世紀更迭之際,1898 年的美西戰(zhàn)爭讓事情發(fā)生了變化。美軍在馬尼拉擊敗了西班牙艦隊,美國由此把菲律賓群島占為己有,使其成為美國在遠東地區(qū)推動軍事和商業(yè)活動的一個作戰(zhàn)基地。
同時,這場戰(zhàn)事讓美國繳獲了不少西班牙的艦船。因此,美國海軍指派一支由被繳獲的西班牙炮艦組成的小艦隊,從現今的菲律賓群島轉移到了中國,在之后的25年中,美國在中國江河上的控制力就是靠著這些美西戰(zhàn)爭的戰(zhàn)利品來支持的。這支艦隊包括“卡亞俄”號(Callao)、“埃爾卡諾”號(Elcano)、“基羅斯”號(Quiros)、“薩馬”號(Samar)、“帕潘噶”號(Pampanga,實際隸屬華南巡邏隊)、“比利亞洛博斯”號(Villalobos)炮艦,以及“阿拉瓦將軍”號(General Alava)武裝貨船和“龐培”號(Pompey)運煤船。不過,這些老式的、動力和武器不足的炮艦,吃水在長江中顯得過深,根本無法執(zhí)行在長江上游的任務。跟當時世界主要海軍力量派遣到長江的軍艦相比,顯得非常蹩腳。這些炮艦所配備的武器大部分是各種各樣老式和過時的艦炮,口徑從25.4毫米、76.2毫米到101.6毫米不等(“埃爾卡諾”號的主炮就是101.6毫米)。
“卡亞俄”號
該艦于1888年在菲律賓的甲米地(馬尼拉造船廠)建成,隨即加入西班牙海軍在菲律賓群島的艦隊。1898年7月17日,該艦正式加入美國海軍,保留原名,被命名為“卡亞俄”號炮艦(USS Callao)。1902年12月20日,“卡亞俄”號炮艦重新投入服役,先是在菲律賓群島之間運送物資,直到1903年2月,該艦隨一支小艦隊一起來到香港,從此開啟了一段傳奇的歷史,此后的13年中,“卡亞俄”號炮艦成為美國海軍長江巡邏隊的一員。
“埃爾卡諾”號炮艦
航行在九江附近江面的“埃爾卡諾”號
該艦于1885年在西班牙加的斯(Cadiz)的一家兵工廠建造,美西戰(zhàn)爭爆發(fā)后被美軍俘獲。1902年12月26日,“埃爾卡諾”號炮艦離開馬尼拉駛往中國。不過,“埃爾卡諾”號并不適合在長江執(zhí)行任務,因為這種炮艦是為遠洋航行設計的,吃水過深,而且火力很薄弱。1927年3月24日,在“南京事件”中,“埃爾卡諾”號參與了炮擊南京美孚山(Socony Hill)基地的行動。英國軍艦和美國亞洲艦隊的驅逐艦“諾亞”號也參與了這次行動。炮擊長達1個小時,造成了大量中國軍民傷亡。
“基羅斯”號炮艦
長江中的“基羅斯”號炮艦
該炮艦是一艘雙桅縱帆復合動力炮艦,專門為西班牙海軍設計。1900年2月21日,“基羅斯”號被移交給美國海軍,隨即于3月14日在甲米地海軍碼頭投入服役。1905年8月3日抵達上海。該艦在中國先是沿著海岸線執(zhí)行了一些運輸任務,最遠曾到過煙臺。運輸任務完成后,該艦駛入長江,投入巡邏任務,深入中國面積廣大的內陸。1923年8月10日,“基羅斯”號在上海最終退役。10月16日,它作為一艘靶艦被美軍驅逐艦擊沉在中國海岸。
“薩馬”號炮艦
長江中的“薩馬”號炮艦
該艦于1887年11月在菲律賓的馬尼拉造船廠下水,成為西班牙海軍艦隊的一員。1898年11月9日,美西戰(zhàn)爭中,該艦在三寶顏被美國陸軍人員俘獲。
1908年3月11日,封存了幾年的“薩馬”號被重新啟用,這次它加入了太平洋艦隊第3分隊(長江巡邏隊的前身之一),主要承擔長江和廣州附近海岸線的巡邏任務。設立該分艦隊的表面目的是在中國海岸和內河保護美國傳教士、商人和自由貿易港口、商船的安全,維持航路暢通;隱藏任務則是刺探中國和各在華列強的商業(yè)和軍事情報,并且作為通訊中繼。1921年1月11日,被報廢出售。
“帕潘噶”號炮艦
實際隸屬于華南巡邏隊的“帕潘噶”號炮艦,注意其艦尾巨大的美國國旗
該艦于1888年2月在菲律賓的馬尼拉造船廠下水,是“薩馬”號的姐妹艦。1898年6月,該艦在馬尼拉灣被美國陸軍俘獲。1916年1月3日,封存的老炮艦“帕潘噶”號被再次啟用。這次它直接航行到香港,加入亞洲艦隊。此后一直在中國南部水域,包括西江、廣州附近等地巡邏,探查當地的政治和軍事狀況。
“比利亞洛博斯”號炮艦
該艦或許是這些西班牙戰(zhàn)利品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美西戰(zhàn)爭中,與“阿拉瓦將軍”號貨輪、“基羅斯”號炮艦一起被美國陸軍俘獲。1900年2月21日,該艦被移交給美國海軍。
1966年,美國20世紀??怂闺娪肮九臄z了一部電影,名為《“圣保羅”號炮艦》(或為《沙灘卵石》)。影片講述了在舊中國執(zhí)勤的一艘美國炮艦上發(fā)生的故事。電影以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為藍本拍攝,作者是一名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在中國服役的美國水兵——理查德·麥肯納(Richard McKenna)。他回國后將在長江炮艦上服役的經歷寫成小說《沙灘卵石》,講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風情、中國革命和與中國人的愛情。小說《沙灘卵石》中,“圣保羅”號炮艦的原型正是“比利亞洛博斯”號8。麥肯納在小說中精彩地描繪了“比利亞洛博斯”炮艦。有人曾采訪過那一時代的幾位老兵,他們都認為這部小說十分精確。電影本身波瀾不驚,但是復古的炮艦與長江沿岸的風光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發(fā)生的舞臺——炮艦,是那個時代最昂貴的活動道具(花費了25萬美元)。冗長而精細的籌備工作和消耗極大的實地取景(香港和臺灣)讓這部影片在同時代的好萊塢史詩劇里有獨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