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飯菜,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一
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參加過一場夏令營活動,里頭有一個項目,叫包餃子。
我之所以記得這件事情,是因為我當時成為了所謂的“維權先鋒”——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當時我的手特別笨,別人包了十個餃子,我大概才包了三個。于是同學就開始嘲笑我。我氣不過,一扭頭就回了宿舍。
正當我坐在床上生悶氣的時候,卻看到同學們都陸陸續(xù)續(xù)氣鼓鼓地回來了。一問,原來是有同學發(fā)現餡的質量可能不太好,提出了疑問,結果接待方食堂的負責人非常倨傲,把這個同學罵了一頓。
沒過幾分鐘,我看到老師居然也氣鼓鼓地回來了。
她說,“我也覺得餡兒不新鮮?!?/p>
然后他還說了句令孩子們非常振奮的話:“這活動我們不參加了,我請大家外面吃。然后,我去討個說法。”
最后食堂在壓力之下道歉,并退賠了一筆費用。老師把這筆費用全部退還給了家長。而我,莫名其妙成了民間英雄。
在維權成功后,老師問:是哪位同學先發(fā)現問題的?
大家都說是我。因為我是第一個離開食堂,氣鼓鼓回宿舍的。
老師說,能夠發(fā)現問題,敢于反映問題,非常好。以后能第一時間告訴老師的話,就更好?!俺缘臇|西都敢亂來,太過分了。走得好,吵得對。不能別人欺負到你頭上了,你還不敢動?!?/p>
雖然事情過去了二十多年,但因為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成為維權主角,所以也能回憶起七七八八。
我依然很感謝那位老師,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學生那邊。說實話,如果她把大家訓一頓,要求大家重新排好隊去包餃子,然后顯得開開心心吃下去,學生們恐怕也沒有其它的選擇。
二
我還有一位高中同學,家里相當窮。他的父母剛從插隊的地方回到上海,打著零工,就算是買菜,也經常要趕在落市,剩菜開始大甩賣的時候。
后來有人幫他的父母謀了一個新差事——給學校的食堂供應大米。而且,就是我們的學校。
這事兒如果我不說,恐怕我的高中同學們至今都不知道。
這對中年夫妻從朋友那里拿到了貨源,等到集中裝貨的時候拿好預留的部分,用扎實的性價比,成為了食堂的供應商之一。
據這位同學說,從那時起,他家里吃的,也是同一批次的大米。
每當新一批的米運過去時,他的爸媽都會問午飯時的飯怎樣。
有一次他回答“硬了”,結果他的父母如坐針氈,第二天趕到食堂查個究竟——原來是水放少了。
這個活兒的利很薄,但夫妻倆從沒動過“換陳米”的念頭。他們對大米的要求非常嚴苛,搞得兒子以為他們就是對大米有要求。
后來兒子畢業(yè)了。家境也略好些。這份供應商零工也停了。后來有一天,他家從超市買了一袋小包裝的米。幾天后打開,發(fā)現米里有蟲,品相也很差。
他媽一句話沒說,挑蟲揀米。兒子問,咦?你怎么這也能忍啊?
他媽說,因為以前的米,是給學校食堂的。
三
我覺得,你們可能猜到我為什么要講這兩個故事。
那是學校和供應商,都懂得什么是底線,什么是本分。哪怕遇到問題,也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刪除、捂嘴、守紀律;不是絞盡腦汁找其它的維度證明自己“沒問題”。
那些飯菜,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你不愿意直面它,那所有經歷這一切的學生,就會明白,所謂善惡,原來都是可以被涂抹和修改的。
要么做一個捂著肚子守紀律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可以讓別人捂著肚子也要守紀律的人。
那應該不是教育的本意。
可能你還會疑惑,為什么那個高中同學的事情,我會知道得那么清楚。
因為,那個高中同學,就是我自己。
一個背景聲
“再小的生意,也要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