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歷史文化解讀、地域文化解讀、名人名家
字數(shù):5500字,閱讀約8分鐘
四川眉山,坐落于西南一隅,北接成都。歷史上的眉山因“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而名聲大噪,如今的眉山市區(qū)內(nèi)仍有蘇氏父子的祠堂“三蘇祠”,紅墻綠水,亭臺樓閣,古木環(huán)繞,竹林盈翠,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加之文化底蘊深厚,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
在宋代,眉山還是全國有名的“進士之鄉(xiāng)”,進士數(shù)量遠超其他地區(qū),就連當時的盛產(chǎn)進士的江浙一帶也難以比擬。
根據(jù)楊文等人綜合《雁塔碑》(進士題名碑)、《眉山縣志》和《眉山市人物志》等文獻的統(tǒng)計,眉山在兩宋時期總共有909進士(數(shù)據(jù)來自楊文等人著《兩宋眉山進士群體研究》)。
根據(jù)《元豐九域志》所載,兩宋時期,眉州領(lǐng)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縣,所轄區(qū)域小,也不是當時的西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中心,但卻出了909名進士,數(shù)量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成都,不得不說是一件奇事。
那兩宋時期眉山著名的進士有哪些呢?產(chǎn)生這么多進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
兩宋時期的眉山考取進士的人數(shù)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以當時的全國的科舉大省浙江作比較,以浙江大學龔延明、祖慧教授的《宋登科記考》為準,北宋時期浙江進士有1657人,南宋時期有5926人,總共7583人。
而當時的浙江共有11州66縣,平均下來每州(每縣)約有98人,眉山4縣進士共909人,平均每縣約227人,遠遠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
跟當時四川成都府比較來看,成都府的進士661人,在全國范圍內(nèi)來看已經(jīng)很是不錯,但與眉山的909人來說,還相差較多。
放到全國范圍內(nèi)來看,兩宋共取進士42390人,眉山進士人數(shù)占全國進士總?cè)藬?shù)的2.14%,平均每一百個進士當中,就有兩個是眉山人。
對于只有二十鄉(xiāng)、六鎮(zhèn),兩萬多戶的眉山來說,有如此之成績,著實是令人驚嘆。難怪宋仁宗皇帝感嘆:“天下好學之士皆出眉山。”
(圖源自楊文等著《兩宋眉山進士群體研究》)
兩宋時期,眉山地區(qū)文化氛圍濃厚,在加上宗法制的影響,產(chǎn)生了很多以學術(shù)、政治立身的士人家族,這些父子、兄弟聞名者甚多,多人考取進士,光耀門楣。
眉山文廟《雁塔碑》記載:“中甲、乙科者(進士)八百八十余人,而氣節(jié)文章蘇氏坡(蘇軾)、潁(蘇轍)外如田(錫)、任(孜)、家(鉉翁)、孫(抃)照耀史冊者?!?/p>
這段資料中提及的蘇軾、蘇轍、田錫等人是眉山進士中佼佼者,他們的家族也是眉山當?shù)赜忻氖咳思易濉?/p>
兩宋時期眉山聞名的士人家族較多,根據(jù)統(tǒng)計狀況來看,共有9個,分別是:眉州蘇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眉山任氏、眉山王氏、青神楊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
我們暫選其中典型的四個家族談?wù)摚?/p>
1、蘇氏家族
蘇氏家族應(yīng)該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了,“三蘇父子”的盛名一直到今天都是眉山的名片,蘇氏家族以文學著稱。
蘇序應(yīng)當是蘇氏家族第一代,雖然學問不精,但是勝在蘇序有遠見,家中大量購買書籍,重視孩子的教育。
蘇渙,蘇序次子,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為寶雞主簿?!度卧姟肪矶讳浧湓娨皇住顿泟⒅S》。
林下人歸少,君歸不待年。能令兩蜀士,嘆甚二疏賢。
三子蘇洵(蘇軾之父)雖然平生27歲才開始讀書,未考中進士,但是卻是宋代有名的文章大家,所作的《六國論》博辯宏偉,有縱橫之勢。
蘇軾曾經(jīng)在《鳧繹先生文集序》中贊美父親:“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p>
到了蘇軾、蘇轍這一代,蘇氏家族進入了巔峰時期。嘉祐二年(1057),京城大考在即,在此之前,蘇洵帶著兒子蘇軾和蘇轍進京,這年蘇軾21歲,蘇轍18歲。在蜀人張方平的推薦之下,歐陽修看了蘇洵送呈的文章,對其《六國論》一文贊不絕口,認為可與荀子比擬。
嘉祐二年正月,蘇軾蘇轍兄弟在禮部考試中脫穎而出,兄弟二人同時考取進士,聲名大噪。二十一歲的蘇軾更是考取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三月,蘇軾兄弟二人同科及第,蘇洵的《六國論》被人爭相傳誦,三蘇父子一時風光無兩。
雖然三人后來的仕途皆不夠順利,但是并不妨礙他們因才華名垂千古,特別是蘇軾更是成為有宋一代文人巨擘。
蘇軾是北宋中期最偉大、最全能的文學家。其散文縱橫捭闔,切中時弊,直接探討經(jīng)世治國之事,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其詩一方面反映當時現(xiàn)實,直接把詩歌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歌詠自然,清新脫俗,想象出奇,時刻蘊含人生哲理。
蘇軾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極大得推動了詞的發(fā)展,擴大了詞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他的詞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抒情、愛國、懷古、贈送酬唱、離別思念、詠物、描寫農(nóng)村。
蘇軾為人頗為不羈,性格曠達,表現(xiàn)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上,就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通脫豁達、瀟灑飄逸的風格。這樣有魅力的蘇軾,使得他在千百年來受到無數(shù)文人志士的喜愛。
其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最能體現(xiàn)其超脫豁達的性格特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p>
蘇軾既不以風雨而憂,也不以晚晴而喜的生活狀態(tài),無不凸顯了他內(nèi)心的強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實。
2、李氏家族
眉山的其他家族在蘇氏家族的光芒掩蓋之下,較少為人所知,但就其成就來說并不比同時代的家族遜色,這些家族的不僅考取進士的人數(shù)多,而且著述豐富。
眉山丹棱李氏家族,也出了5個進士。與蘇家的文學不同,李家主要是在史學方面成就巨大。
紹興八年(1138),李家李燾登科進士,授成都府華陽縣主簿,但李燾一心學術(shù),沒有就任,轉(zhuǎn)而到丹棱龍鵠山讀書。直到紹興十二年秋,李燾才赴任。
李燾一生博覽群書,著述頗豐。 據(jù)記載,有《巽巖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學》等五十多種,但是大多散佚。
其成就最高的是編纂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現(xiàn)存五百二十卷),是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
該書仿造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體例,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到宋欽宗趙桓年間之事,史料價值很高。
紀昀等贊其博覽群書,對歷代典故熟記于心,《續(xù)資治通鑒長篇》記載之事詳盡連貫,是讀史之人必讀之書:“燾博極群書,尤究心掌故?!洌ā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淹貫詳贍,固讀史者考證之林也?!保ā端膸烊珪偰刻嵋罚?/p>
李燾之子李垕(厚)繼承父親學識,也考取了進士。
《全宋文》簡略記載了其生平:“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燾長子。乾道四年,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與其父李燾同掌史事,時人榮之。”
李垕為人正直,往往在朝廷之上直言勸諫,頗受人尊重。
當時,李燾父子同為朝廷史學重臣,又都是眉山人,時下有人將他們與蘇氏父子并論。明代楊慎就曾說:“垕與二蘇并列上等,其文行真不可及哉!”
3、唐氏家族
丹棱唐氏家族跟蘇氏家族一樣,是以文學著稱的家族,時代比蘇氏家族稍晚。
唐氏家族的第一代文人根據(jù)確切記載應(yīng)當是唐淹,唐淹此人在嘉祐、治平年間非常有名,學者都爭相拜他為師,受他指點的學者就有數(shù)百人,是一代經(jīng)學大師。
唐淹之子唐庚的崛起使得唐氏家族在眉山成為真正的士人家族,在當?shù)胤浅S忻?/p>
唐庚,字子西,唐淹次子,有“小東坡”之稱,存世的作品有《眉山唐先生文集》,其文學成就超過父親唐淹。
宋代劉克莊夸贊其詩文不比蘇門的秦觀、晁補之等人遜色:“子西詩文皆高,不獨詩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門,當不在秦(觀)、晁(補之)之下?!?/p>
唐庚為蘇軾同鄉(xiāng),文學思想深受蘇軾影響,詩歌細密工致,錘煉字句,意蘊深長。以其《春歸》為例:
“東風定何物?所至輒蒼然。小市花間合,孤城柳外圓。禽聲犯寒食,江色帶新年。無計驅(qū)愁得,還推到酒邊。”
雖為詠春之作,但起首兩句氣勢不凡,東風浩浩蕩蕩而來。春花繁盛、柳樹新芽,一派生機。但詩人以樂景襯哀情,最后兩句轉(zhuǎn)筆一寫心中之愁苦。樂景之中,哀情更甚,寫作手法別出心裁,構(gòu)思巧妙。
除了詩歌之外,其散文精悍簡練、邏輯縝密,被當時的太學生奉為文章典范,爭相模仿。
4、家氏家族
眉州家氏,根據(jù)史料記載有名的十二人當中,就有5人為進士。家勤國、家安國、家定國三兄弟同為進士,三人從劉巨讀,與蘇軾兄弟是同門友。
家勤國著有《春秋新義》,家安國著有《春秋通義》,家定國有詩文集。
家氏家族在家勤國三兄弟之后又出了兩位進士,分別是家勤國的兒子家愿和家鉉翁。
家鉉翁,號則堂,傳說他“翁身長七尺,狀貌奇?zhèn)?,威嚴儒雅。”德祐二年,賜進士出身,曾任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
明末,元軍兵臨城下,丞相丞相賈馀慶、吳堅向各地太守發(fā)布檄文,命令投降,只有家鉉翁堅決不投降,“宋亡,守志不仕”,堅守文人志士之民族氣節(jié)。1294年,元成宗即位,家鉉翁才被放還,時年82歲。
家鉉翁著有《則堂集》六卷,《彊(強)村叢書》輯為《則堂詩馀》一卷,詞存三首收于《全宋詞》中。
1、經(jīng)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大量文人遷入
眉山位于成都平原之上,平原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在唐代之時,成都就是名列前茅的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之一,有“揚一益二”之美稱。眉山毗鄰成都,受成都地區(qū)的帶動,經(jīng)濟穩(wěn)定且繁榮。
唐代末年,北方戰(zhàn)亂紛飛;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南宋末年的宋金戰(zhàn)爭,中原各地受盡戰(zhàn)亂之苦。而居于四川盆地之內(nèi),受戰(zhàn)爭影響最小,其他地方民不聊生,四川卻“三川晏寧,五稼豐稔”。
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經(jīng)濟上的繁榮和社會的穩(wěn)定,給予文化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巴蜀地區(qū)的文化快速發(fā)展,甚至有學者認為唐宋時期的巴蜀能與當時的儒家文化中心齊魯比肩。
經(jīng)濟的繁榮和社會穩(wěn)定還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涌入四川避難,《宋史》之中就說:“天下將有變,而蜀為最安處?!?/p>
眉山跟成都同在成都平原上,雖然經(jīng)濟不足成都發(fā)達,但是在戰(zhàn)爭年代,大多數(shù)文人以為成都作為四川首府不夠安全,轉(zhuǎn)而到了周邊的城市,眉山就成了最好的去處。
上文中提到到兩宋眉山的9大士人家族,其中眉州蘇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青神楊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都是移民家族。
比如丹棱李氏,是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其祖上在經(jīng)歷北宋末的“靖康之難”后,舉家遷到了眉山丹棱。
文人墨客的大量涌入,使得原本屬于儒家文化邊陲的眉山縣,中原文化和巴蜀本地文化的大混血,使得當?shù)氐奈幕玫酵黄菩缘陌l(fā)展。
來到眉山的文人們在此繁衍生息,特別是大家族中有曾在朝為官者,他們的科舉、官場經(jīng)驗豐富,通過各種途徑傳授給當?shù)氐膶W者。
2、宋代四大刻書中心之一,學校數(shù)量多,教育繁榮昌盛
宋代刻書業(yè)非常發(fā)達,所印之書精美細致,善本較多。
陳先行《國寶大觀》說:“宋代的刻書地點相當多,除首都汴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陽與四川眉山是主要刻書中心?!?/p>
宋代時期,眉山成為全國三大刻書中心之一,無論是官刻、家刻,還是坊刻都非常發(fā)達。
官刻書籍影響最大的是紹興年間井憲孟在眉山刻印的《眉山七史》,又稱 《宋蜀刻七史》,包括《宋書》、《南齊書》、《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周書》7部史書。
《眉山七史》刻本書版從宋代一直用到清代,在嘉慶年間毀于火災(zāi),保存了七百多年。
家刻方面,眉山書坊刻印了大量唐宋時期的文人集子,如:李白、李賀、孟郊,三蘇父子、秦觀等。眉山書坊還刻印了《冊府元龜》,印刷清晰精美,雕刻認真,特點鮮明,在全國范圍內(nèi)傳播很廣,今天國家圖書館藏有眉山刻《冊府元龜》殘本。
坊刻方面,眉山的書坊號較少,史上留名的只有書隱齋和萬卷堂。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眉山是官刻、家刻還是坊刻,都在全國位于前列。眉山刻書業(yè)的發(fā)達,極大地滿足了眉山學子對于書籍的大量需求,促進了當?shù)亟逃陌l(fā)展和繁榮。
不只如此,宋代時期的眉州雖然所轄區(qū)域小,但是學校眾多,教育異常繁榮。
《賓退錄》記載,眉州有學校13所:“嘉、眉多士之鄉(xiāng),凡一成之聚,必相與合力建夫子廟,春秋釋奠,士子私講《禮》焉,名之曰鄉(xiāng)校。亦有養(yǎng)士者,謂之小學。眉州四縣,凡十有三所。”
可以這樣說,刻書行業(yè)的繁榮與學校的大量興建,為眉山進士的井噴式發(fā)展提供了溫床,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滿足促使了當?shù)亟逃呐畈l(fā)展。
3、大家族的地緣影響,鄉(xiāng)人以考取功名為榮
眉山士人大家族眾多,這些家族學者考取進士之后,或在朝為官,或在鄉(xiāng)授業(yè),成為一方備受尊重的老師,社會地位很高。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吸引了大量的文人投身于科考,希望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
祝尚書在《論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現(xiàn)象”》一文中說:“一旦某人以文學成功,由于地緣關(guān)系,它首先會在本地引起響應(yīng),乃至帶動本地的崇文風氣,推動本地文學家族的形成?!?/p>
特別是三蘇父子名噪京城,所作之文章被世人爭相傳閱,讓眉山學者艷羨不已。蘇氏家族的崛起,大大影響了眉山的文學風氣,時下學者以文學為榮。
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蘇洵之父蘇序)墓志銘》載:“蜀自五代之亂,學者……安其鄉(xiāng)里,皆不愿出仕。君獨教其子渙(蘇洵二兄)受學,所以成就之者甚備。至渙以進士起家,蜀人榮之。意始大變,皆喜受學。及其后,眉之學者至千余人,蓋自蘇氏始。”
四川的學者在宋代之前,受五代之亂的影響都安于現(xiàn)狀,不愿考取功名做官。自從蘇軾的二叔蘇渙考取進士之后,蘇氏家族開始發(fā)家,于是蜀人思想大變,學習的熱情空前。
蘇氏家族推動了眉山其他家族的人才的不斷涌現(xiàn),比如我們上文提到的有“小東坡”之稱的唐庚(唐氏家族)、李燾父子(李氏家族)、跟蘇軾兄弟是同門友的家勤國三兄弟(家氏家族),無一不受蘇家影響。
不得不說,大家族的地緣影響非常深厚,直到今天,蘇氏家族勤學篤行的家風仍舊影響著眉山人民。
歷史上的眉山雖然是西南隅一小城,經(jīng)濟的繁榮、社會的穩(wěn)定,刻書行業(yè)的發(fā)達、教育的繁榮、各大文人家族的地緣影響等多重因素交織之下,兩宋時期的眉州出現(xiàn)了909名進士,成為了科舉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