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過一首叫《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歌,歌詞表達的是鄭成功(并非寫給康熙)希望能活久一些,好在有生之年打敗滿清恢復漢人江山。只可惜鄭成功平定臺灣后不久就去世了,年僅39歲。
任何一個人都會因為各種原因留下遺憾,特別是古代的皇帝。據(jù)統(tǒng)計,自秦始皇創(chuàng)立“皇帝”稱號以來,中國歷史上當過皇帝的人一共有332人。人們耳熟能詳?shù)幕实廴缜鼗蕽h武、唐宗宋祖,還有一大批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他們憑借自己的雄才偉略,開創(chuàng)了一個王朝或盛世。
但是中國古代還有一些皇帝,卻因為英年早逝從此留下遺憾,他們是最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今天就跟大家說說中國歷史上有雄才偉略,卻英年早逝的5位皇帝,他們中的任何一位若能多活幾年,將改寫中國歷史!
主要成就:擊退吳蜀攻伐,使中原地區(qū)免于戰(zhàn)火摧殘;開疆拓土,平定鮮卑,滅公孫淵集團。
曹叡(226年至239年在位)是曹操的孫子,曹丕的兒子,魏國的第二位皇帝。繼位后綜合考慮蜀漢、曹魏國力,用曹真、司馬懿等,對蜀、吳的侵擾,制定以防御為主的戰(zhàn)略。使中原地區(qū)基本再未遭兵燹之禍,積蓄了國力。
238年正月,魏明帝命司馬懿、毌丘儉等率軍征伐公孫淵。八月,覆滅公孫淵集團。自東漢末年盤踞遼東的公孫氏集團,至此徹底滅亡,遼東地區(qū)也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魏明帝時期曹魏國力的積聚、發(fā)展,也為后來曹魏滅蜀、西晉滅吳,結(jié)束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三國鼎峙的分裂狀態(tài),重新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眾所皆知,西晉建立的基礎(chǔ)在于司馬懿在公元249年發(fā)動的“高平陵政變”,通過誅殺曹魏宗室勢力,徹底掌握了曹魏政權(quán)。司馬氏敢于發(fā)動政變,也是因為當時皇帝年幼、曹魏宗室勢力無法壓制司馬懿。假如魏明帝曹叡尚且在位,恐怕給司馬懿十個膽子他也不敢起兵,也就不會有西晉朝一統(tǒng)天下了。
主要成就: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實行三長制和均田制,改革吏治。
拓跋宏,漢名元宏,即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499年在位)。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yǎng)成人。
孝文帝親政后繼承祖母馮太后的遺志,終于完成國內(nèi)的漢化改革,在最大程度上緩解民族隔閡的同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軍事等方面也面貌一新。孝文帝勤于政事,賞罰嚴明,對推進、鞏固改革不遺余力。好不容易出現(xiàn)了強盛氣象,而后統(tǒng)一南北。只可惜天不假年,在33歲時便因病去世,不得不將皇位傳給年僅16歲的皇太子元恪,也即宣武帝。
宣武帝雖然志在傳承父志,但由于性格優(yōu)柔寡斷,對兩位叔父元禧、元詳?shù)呢澪鄹瘺]有及時制止,晚期又縱容外戚高肇專權(quán),幾乎完全斷送孝文帝的改革成果。534年,北魏在混亂中一分為二,此時距孝武帝去世才35年時間!
主要成就:平定澤潞鎮(zhèn),擊敗回鶻,出現(xiàn)“會昌中興”氣象。
很多人對盛唐的印象截止于“安史之亂”前,而對“安史之亂“后的歷史缺乏了解。教科書也只是告訴我們唐朝后期,地方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皇帝昏庸無道,宦官把持朝政,唐朝走向衰落。其實唐朝后期還有一個明君在力圖恢復大唐盛世的。
唐武宗李炎(840年—846年在位)七年時間,任用李德裕為相,在朝廷內(nèi)部削弱宦官勢力、加強相權(quán);在地方上削弱藩鎮(zhèn)勢力,平定盧龍、河東、昭義各鎮(zhèn)叛亂;在外擊敗回鶻,穩(wěn)定漠北局勢。又大力滅佛,增加國家的稅收與兵役人員。所有這一切,使日漸衰頹的大唐重現(xiàn)中興氣象,史稱“會昌中興”。
可惜天不假年,武宗在32歲時便因過量服食丹藥駕崩,帝位由皇叔李忱繼承,是為宣宗。宣宗朝雖然號稱“大中之治”,但由于罷黜李德裕,大量的廢棄武宗朝政策,“會昌中興”的成果盡毀。宣宗之后,再無有為之君,唐朝最后振興的機會就此消逝。百年后,宋朝建立方才恢復一統(tǒng)。
主要成就: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 滅佛法,興兵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奠定統(tǒng)一中國的基礎(chǔ)。
周武帝宇文邕 ,小字禰羅突 ,漢化的鮮卑族 ,560年-578年在位。祖籍代郡武川(今內(nèi)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鄉(xiāng)(今陜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
公元560年四月,宇文邕在權(quán)臣宇文護的擁立下,即帝位。宇文護權(quán)傾朝野,宇文邕的兩個哥哥均是皇帝卻被宇文護廢掉,因此宇文邕不得不隱忍下來,當了12年傀儡皇帝。572年,宇文邕終于尋到機會一舉誅殺了權(quán)相宇文護,獨掌朝政。后繼續(xù)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fā)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quán)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開始招募均田戶農(nóng)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并北齊。576年十月,領(lǐng)兵七路攻齊。次年(577年)正月,率軍乘勝圍鄴,一舉攻陷,俘北齊后主父子,滅北齊,統(tǒng)一中國北方。
此時宇文邕34歲,正值年輕力壯,擺在他面前的只剩下北方草原的突厥,以及南方的陳國。只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可以結(jié)束300年亂世,開創(chuàng)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了!宇文邕“布懷立行,皆欲逾越古人”,他想成為一位名垂千古的帝王!于是他在578年五月親率大軍5路北伐,準備先解決突厥問題,然后揮師南下,滅掉陳國,一統(tǒng)天下!
但可惜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行軍途中宇文邕突患重病,最終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人世。三年后,比宇文邕年長兩歲的親家楊堅篡奪了皇位,利用宇文邕打下來的基礎(chǔ),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yè)。
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府兵制打造了一個強大的關(guān)隴集團勢力,并且均田制恢復和發(fā)展了戰(zhàn)亂多年的北方生產(chǎn)力。后世人只記得隋結(jié)束南北朝300年亂世,開創(chuàng)繁華盛世,卻忘了奠定統(tǒng)一基礎(chǔ)的卻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如果北周武帝能多活幾年,統(tǒng)一天下的將是北周,何來隋唐?
主要成就:改革禁軍,擴建東京;三征南唐,北伐契丹,收復幽云。
對柴榮不太了解的朋友,對他的后人---《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一定更為熟悉。柴進在大宋,擁有無尚的特權(quán):即便是造反,大宋也會網(wǎng)開一面。這一切,都和他的先輩柴榮有關(guān)。
柴榮,后周太祖郭威的養(yǎng)子,后世稱其為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6年,個人認為是本文5位英年早逝的皇帝中最令人感到惋惜的一位。他15歲參軍,24歲就當了軍中的大將,33歲的時候當了后周的皇帝。
柴榮心懷統(tǒng)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剛繼位,就親自領(lǐng)軍出征擊敗北漢跟契丹的聯(lián)軍,取得高平之戰(zhàn)的勝利,朝廷上下所有的文臣武將對于柴榮都由心的佩服。
柴榮在位的時間僅有六年。但他在這短短的六年里,卻是大有為者。對內(nèi),他改革禁軍,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民、減少賦稅,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蘇。對外方面,他南征北戰(zhàn),西敗后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guān)。他在任期間,積極驅(qū)除胡虜,以圖收復幽云16州失地,奠定大統(tǒng)一的基礎(chǔ)。
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天下分崩離析,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实廴缟a(chǎn)線批量制造,多數(shù)昏庸,但周世宗柴榮卻是最有為的明君。他的出現(xiàn),使人看到了結(jié)束幾十年亂世的希望。
然而歷史卻給人們開了一個玩笑。公元959年,柴榮在商議攻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漢人最有可能收復幽云十六州的希望就此破滅。1年后,柴榮昔日手下的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并且憑借周世宗柴榮留下的雄厚實力逐漸平定南方諸國,統(tǒng)一了南北。
可惜的是,宋朝始終也沒有收回幽云十六州,使得后面400年間中原失去屏障,不得不屈辱求和,多次賠款進貢,直到朱元璋北伐滅蒙元才收回。
假如柴榮能多活一段時間,以他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收回幽云十六州,打退契丹的入侵,而后統(tǒng)一南北,開創(chuàng)盛世;趙匡胤也不敢黃袍加身,也就不會有對外屢戰(zhàn)屢敗的宋朝!歷史就將重新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