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急,內(nèi)急、性急、心急。內(nèi)急便是上茅廁。
當代人上茅廁環(huán)保又衛(wèi)生,有蹲坑,也有坐便器,有的還提供衛(wèi)生紙。
那么古代是怎么上廁所的?
說到廁所,在我國五千多年前,那個時候上廁所是方便又簡單,直接在路邊解決就完事了。
到春秋時期,百姓開始懂得羞恥了,于是就有了廁所,那個時候的廁所十分簡陋,挖個坑,找塊木板掏個洞,蹲在上面就解決了。
一直到了西漢時期,尿壺才被世人發(fā)明出來,但尿壺只是局限于男性,女性是沒法用的。既然不能用尿壺,那么女性如何解決三急問題的?只有一個辦法,帶上隨身攜帶的小鏟子,去野外刨個坑,撒野尿、屙野屎。
女性馬桶這個東西直到明朝才被發(fā)明出來,剛問世的馬桶可是備受矚目,婦女們終于不用去挖坑解決問題了。她們可以沒有油鹽米醋,但是絕對不能沒有馬桶,基本上每家每戶的閨房中都配備一個馬桶。
公共廁所出現(xiàn)的時間是民國時期。再到現(xiàn)在這個社會,馬桶已經(jīng)經(jīng)過多次改良了,城市里每家每戶都配有抽水馬桶。
但是有些農(nóng)村還是和古代一樣,外面挖個坑,放兩塊木板,四周用東西遮起來,用起來是挺方便的,不過環(huán)境非常差,蒼蠅密布,臭氣沖天,上廁所還要注意點,經(jīng)常聽到有人掉下茅坑。
沒有衛(wèi)生紙,那么古人上完廁所怎么辦?
古代的時候紙是很缺少的東西,不像現(xiàn)代手紙不離,在古代紙是很珍貴的,元朝之前基本不會用紙。
那么古代人便后都是用什么擦屁股的呢?為大家介紹古人的如廁工具。
最早的時候。人們用最順手的東西有:海邊居民用貝殼,內(nèi)陸居民用樹枝、石子、碎磚、瓦片甚至土塊等等。
港劇《尋秦記》劇中就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香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zhàn)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nèi)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wèi)生紙”,老翁卻不知衛(wèi)生紙為何物,項說:“怎么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木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庇纱丝磥砩钤?1世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還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使用土坷垃擦屁股,也就是像鵝卵石那么大的土塊,所以很多土做的茅房容易坍塌,因為拉完屎都習慣在墻上摳一塊土,當土坷垃擦屁股,時間長了土墻自然就會被摳塌的。
那個時候,也有把竹片當成紙。經(jīng)過打磨之后的竹片光滑溫潤。不過那個時候竹片是很昂貴的,老百姓一般都用不起。所以老板姓就只能用觸感比較差的替代品,比如瓦片、樹皮、樹葉、石頭等。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記載了廁籌:“廁籌又稱廁簡和攪屎棍”。在宋朝時期,雖然出現(xiàn)了紙,但是因為太貴了,很多人用不起,還是用竹子代替。
古時候,上廁所也叫更衣,是因為古時人們用竹片難免會弄不干凈,會把衣服弄臟,所以有錢或者是愛干凈的人都在上完廁所之后換一套干凈的衣服。所以也叫更衣。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于元朝:“”侍昭睿順圣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
慈禧如廁是最奢侈的了,慈禧有專門的木桶,是用檀香木做的,木桶里面放滿了炒焦的棗,這樣拉屎由于棗輕,屎厥厥翻個個兒,就沉到底下了.因為焦棗很香,所以什么味兒都能蓋住。傳聞小太監(jiān)為了給太后擦好屁股,把皇宮里的宮女的屁股都擦了三遍,才練出來這么個手藝。
綜上可知,元明清之際,人們開始用手紙拭穢,這種紙大多是“粗”紙。
明末清初際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記載:“凡紙質(zhì)用楮樹(一名?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又記載:“此紙(火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
由此可知,明末的紙因其原料不同而分為“皮紙”和“竹紙”,但無論何種紙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來寫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來做焚燒祭鬼神,百分之三十為日用品,也就是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