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說:“抱樸守拙,藏形不露。”
真正的強(qiáng)大,不是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而是見識過百千世態(tài),登臨絕頂,依舊低著頭做人。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
這種境界的人,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姿態(tài)自然放得比誰都低。
人生守拙有三個(gè)境界:不爭對錯(cuò),不亂分寸,不露鋒芒。
1、不爭對錯(cuò)
有兩個(gè)人,為了“3×8=24”還是“3×8=21”大吵一頓。
他們越吵越兇,于是一起到縣官前,請縣官評定對錯(cuò)。
縣官二話不說,把認(rèn)為“3×8=24”的人拖下去,打了20大板。
那人大聲喊冤:“明明對的是我,縣老爺怎么打我了!”
縣官說:“你跟以為'3×8=21’的人都能吵上半天,不打你打誰?”
歪理怎么強(qiáng)辯,都只是軟弱的歪理;真理怎么無言,也是鐵定的真理。
反對真理,是一種愚蠢,跟無知的人爭辯,是更大的愚蠢。
當(dāng)你跟愚人爭辯,格局已經(jīng)降低到愚人的層次了。
不爭,才是最高明的爭辯。
聽過一個(gè)故事:
有人問大師:“什么是快樂的秘訣?”大師說:“不要跟愚者爭論。”
那人不同意:“大師,我反對你的說法,這算什么秘訣?”
大師說:“嗯,你是對的?!?/p>
《道德經(jīng)》有句至理名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p>
你永遠(yuǎn)無法辯贏一個(gè)固執(zhí)己見的人,口沫橫飛,也只是浪費(fèi)口舌。
他強(qiáng)任他強(qiáng),清風(fēng)拂山崗;他辯由他辯,明月照大江。
君子不需要與人爭勝,更沒必要跟人強(qiáng)辯是非。
公道自在人心,真理自在心中,你無需辯,因?yàn)槭聦?shí)勝于雄辯。
放下對錯(cuò)之爭,心平氣和,既長養(yǎng)智慧,又提升涵養(yǎng)。
2、不亂分寸
《增廣賢文》說:“過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聽?!?/p>
說話沒有分寸,是一場災(zāi)難。
很多人口沒遮攔,一開口就傷人,還美名曰“刀子嘴豆腐心”。
好心說不出惡話,說話不中聽,定是壞心腸。
說話只需幾秒鐘,但可能用一生的命運(yùn)償還。
南北朝時(shí)期,晉國大將賀若敦軍功累累,他很想升遷為大將軍。
但他始終不能如愿,每當(dāng)見到同僚升官,心里都忿忿不平。
賀若敦把憤懣之氣投放到語言,經(jīng)常跟人訴說自己懷才不遇。
有一次,他凱旋而歸,以為能夠晉升,不料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賀若敦怒火攻心,忍不住對傳令吏大發(fā)雷霆。
傳令吏大為不滿,把事情報(bào)告給晉公宇文護(hù)。
宇文護(hù)大怒,下令將口不擇言的賀若敦賜死。
有句話說得好:“會說話的人讓人笑,不會說話的人讓人惱?!?/p>
說的話不一樣,身邊的風(fēng)景也會大相徑庭。
談笑風(fēng)生、語吐蘭花,人人都樂于結(jié)交。
惡言惡語、口吐蒺藜,人們都避而遠(yuǎn)之。
言為心聲。你的話,就是你的教養(yǎng)、道德、品行。
沒有口出惡言的君子,也不會有語出芬芳的小人。
正所謂“聽其言,觀其行”,你的語言,就是一生的隱喻。
掌控好嘴巴的分寸,就掌控了人生的興衰。
3、不露鋒芒
古人云:“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p>
鋒芒畢露,容易招來虧損;低調(diào)沉穩(wěn),才是長久之計(jì)。
隱忍一時(shí),是為了將來振翅翱翔;謹(jǐn)慎卑微,是為了未來大放異彩。
呂端是歷史上出名的“糊涂宰相”,從來不跟人相爭。
朝堂議政,呂端總是讓人一步;跟人交往,呂端保持謙虛低調(diào)。
別人看不起這個(gè)唯唯諾諾的老頭,覺得他沒什么才能。
事實(shí)上,呂端心鏡明亮,只是習(xí)慣少說話、多做事。
宋太宗趙光義駕崩時(shí),王繼恩串通明德皇后、李昌齡等人,密謀政變,企圖廢黜太子。
呂端表面上不動聲色,暗里早已覺察到端倪。
他謊稱手上持有宋太宗的親筆詔書,把王繼恩騙到書房。
王繼恩平常就看不起呂端,萬萬沒想到呂端居然會突出奇謀。
呂端把房門一關(guān),把王繼恩鎖在里面,再回到朝堂上,義正辭嚴(yán)地?fù)砹⑻訛榛实邸?/p>
一場驚天謀朝篡位陰謀,就被一個(gè)“糊涂”之人,扼殺于搖籃。
《菜根譚》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噬人手段處?!?/p>
比萬丈鋒芒更致命的,是不動聲色的能力。
揣著明白裝糊涂的人,不顯山、不露水,深不可測。
這種人,不需要閃光燈照耀,自有吸引眾人的攝人氣度。
4、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本領(lǐng)越是高不可攀,姿態(tài)越是低到塵埃。
不爭對錯(cuò),是非自有公論;
不亂分寸,三思而后開口;
不露鋒芒,低調(diào)才是智慧。
抱樸守拙,就是人生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