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愛看歷史,說歷史的歷史隨筆,每個歷史故事都能讀出豐富的哲理,指點我們的人生,歡迎和我一起閱讀歷史,明智,修心。
劉淵
五胡十六國時期前趙國的開國君王劉淵有的妻子-單皇后,她非常漂亮,非常得劉淵寵愛。
劉淵有三個兒子劉和、劉聰、劉乂,劉聰(還有幾個不知名兒子略)一直垂涎于單皇后的美貌,老爹駕崩了終于機會來了。劉淵死后本來皇位由劉和繼承,劉聰不干,直接殺了劉和自己做皇帝(匈奴人奉行誰厲害誰當王,規(guī)則和制度可能在他們看來是空氣),他做了皇帝并沒有想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而是想傳給自己弟弟劉乂,并召告天下,要娶自己的后媽單皇后!(劉聰內心想法:我搶皇位目的就是為了娶后媽)
大臣們都炸開了鍋,皇帝娶后媽這成何體統(tǒng)啊,不光大臣們不干,他的弟弟劉乂也不干啊,回去還罵了自己媽一通,單皇后受的了臣民的嘲笑和兒子的不理解,羞憤自殺。
如果她知道在她之后那么多皇妃都通過嫁給繼子迎來了又一春乃至達到了人生巔峰,不知道會不會為自己的選擇后悔。
后續(xù)-- 劉淵這位匈奴皇帝和他的兒孫們可謂的是在漢朝將收繼婚這個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了,自那以后隋煬帝娶自己后媽,唐高宗李治娶自己后媽武才人,北齊皇帝高演殺侄子高殷霸占寡嫂李祖娥……各種奇葩亂倫一個更賽一個。
故事說完了,問題來了
劉聰為什么理所當然要娶自己后媽呢?他不知道臣民會反對嗎?
因為他爹老劉淵是匈奴人,幾個孩子自然也是匈奴文化中長大,在匈奴習俗中老爹死了,兒子繼承后媽是理所應當?shù)陌?,這些大臣為何大驚小怪!
所以下面不得不說說匈奴這種收繼婚風俗了。
匈奴收繼婚制度
匈奴收繼婚制:
《史記.匈奴列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在匈奴民族的風俗里,有個特殊的婚姻制:收繼婚制,就是指女的丈夫死后,她的兒子(不能是這個女的親生的)、小叔子、伯伯、侄子、外甥以及族內親屬男性可以繼續(xù)跟她結婚,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財產繼承法,女人在匈奴文化風俗里,就像是財物,被當做繼承的一部分。這可以說是匈奴女性地位低下的表現(xiàn)嗎?
收繼婚在漢民族的發(fā)展:
雖然是到五胡十六國時期才有了皇帝理直氣壯要娶后媽的事,但是早在春秋時期君臣諸候亂論的事情就偶見于史書了,民間,兄收弟妻、弟繼兄比較多,直至近代也仍然存在。所以禮儀教化這東西跟經(jīng)濟發(fā)展密不可分,民間人們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一個家里能娶一個老婆就不錯了,如果夫死了,嫁給弟弟或者叔伯起碼財產不至于外流吧,還省一次婚禮錢。能有老婆就不錯了,還管它是不是剩食?
明、清法律是禁止收繼兄弟之妻的,然你看皇帝自己就起了個好頭,所以民間實際上并不遵行。明清時期政策封閉,國家財政空虛,卻又時常大興土木讓人們服瑤役,所以重男輕女思想非常嚴重,服役,種田,因為打仗都得靠男人啊,一個家里沒有男人那就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情形下,女人就稀缺了,所以民間根本禁絕不了收繼婚。
明朝對收繼婚的規(guī)定
《明律集解.附例.戶婚》:“兄亡收嫂,弟亡收婦者,各絞?!?/p>
收繼婚制的背后底層邏輯:
世人都覺得匈奴亂倫是因為文化低,不講究禮儀,不受倫理道德約束,于是他們延續(xù)了原始時代群婚制度,只是稍微改進一下又活著的時候共享老婆變成了死了之后給親人繼承。
其實還有另一個因素,匈奴作為一個游牧民族,他們的土壤里面缺乏鋅元素,而鋅元素是胎兒發(fā)育不可缺少的物質,他們每天四處奔走,能吃的食物品種遠遠沒有漢族豐富,醫(yī)療條件更是有限,育齡婦女少,能成功孕育并且生存下來的嬰兒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育齡婦女在匈奴是一種的稀缺資源,也是家族繁衍后代的希望,既然是重要的資產,那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就算丈夫不在了,也要在自己的家族之內消化。
所以任何一種奇葩的風俗都有著底層邏輯,存在就是有原因的,至于是否合理就要看造成它的底層邏輯本質是否變化。比如像我們今天交通四通八達,食物可以方便的運送到任何地方,大型工程和農業(yè)都有機械化,人口也不再稀缺,收繼婚自然就少多了。
只是這個在匈奴看起來很合理,很正常的制度,到了漢朝,因為人們的私欲,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就演變成了純粹的亂倫。
問題:如果不談倫理,你覺得丈夫死了,妻子嫁給兄弟或者叔伯這種做法好嗎?歡迎留言給出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