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國古時候的思想家,很多人會想到孔子、孟子、或者老子等,這些人的年代離我們現(xiàn)在都非常遙遠,算作是先秦時代的思想家,但是在之后的漫漫千年,好像中國的思想文化就出現(xiàn)了斷層,再沒有那么輝煌的思想成就了,事實卻并不如此,在明朝時,還有一位王陽明,他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后一位大思想家。王陽明創(chuàng)立了“陽明心學(xué)”,和孔孟以及朱熹并列,在王陽明的著作中,有很多關(guān)于做人以及做事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其中的十句話。
第一句:“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strong>這句話是出自王陽明的《教條示龍場諸生》,沒有什么繁復(fù)的辭藻,王陽明就說了一句看似很淺顯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向,那么就不會有所成就。志對一個人是很大的動力和鞭策,我們常說“行百里而半九十”,又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多數(shù)在事情的時候都是三分鐘熱情,往往都不能夠堅持到底,這樣的人是絕對做不成事的,所謂的成事,不一定就是成就大事,哪怕就是生活中的事業(yè),也是需要一個堅定的目標才能夠堅定不移的去實行它,否則的話就很容易落在一事無成的境地。
第二句:“為學(xué)大病在好名?!?/strong>這句話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意思就是做學(xué)問不能夠貪虛名,可能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我們并不是學(xué)問家也不是教師,但是道理還是一樣的,就是做一件事就要從根本做起,而不要去想這件事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多余的名利,一旦心中充滿了這種虛妄的想法,那么也就不能夠在任何事情上做到精深了。
第三句:“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strong>王陽明的這句話是在詮釋儒家“仁”的觀點,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泛愛眾而親仁”。一個人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都要存在仁心,不要有差別心,對別人的父母就如同對自己的父母,對別人的兒女就如同對自己的兒女,雖然中國有人口萬萬,也要視為同胞之一人對待。
第四句:“故夫為大人之學(xué)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fù)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這依舊是王陽明所論述的“萬物一體”的思想,王陽明認為一個人一定要去除自己的私欲,用自己的德行來使世間萬物歸化為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一個人的私欲如果太過泛濫,是會反過來遮掩自己的心生,從來蒙蔽自己本來善良的德行,而想要恢復(fù)自己的良知,則只能夠從本心下功夫,而不是在本體之外做一些虛無的事情。
第五句:“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strong>這句話一樣出自于《傳習錄》,一個人在世間要認識到自己的本心,那就是人之初,不是善,也不是惡,人的本心是沒有善惡之分的,而接觸善惡是人后來的經(jīng)驗認識,認識到行善和作惡的高下分別則是人自身有了良知,而如果能夠踐行善事,摒除惡念,則是需要在格物上下一番功夫了。
第六句:“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于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辈徽撌鞘裁礃拥淖诮虒W(xué)派,其本來的教義都會勸人向善,而王陽明則認為,一個人只要能不動邪氣,自然就能夠達到至善的境界,就是無惡無善,惡在這里并不是惡行,而是一種過猶不及的狀態(tài),對于普通人來說,凡是都不能過了分寸,要能守中,這便是最好的。
第七句:“初時若不著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著實用意便是誠意。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稌匪^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眰髁曚浿械倪@個長句,是關(guān)于“誠”的闡述,任何人做事,心中必要有一個誠字,所謂的心誠則靈,意思便是如此,只要能夠做事心誠,才能夠無往而不利,得到成功的反饋。
第八句:“合著本體,方是工夫。做得工夫,方是本體。又曰:做得工夫,方見本體。又曰:做工夫的,便是本體?!?/strong>一個人做事,要知道和本體相合的事情才能稱之為功夫,反過來也是一樣,做事和做人都是相互成就的,做事即是做人,做人也即是做事。
第九句:“功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內(nèi)外。只為后來做功夫的分了內(nèi)外,失其本體了。如今正要講明功夫不要有內(nèi)外,乃是本體功夫?!碑斠粋€人去專心做事時,就會有世界渾然一體的感覺,也就是不分你我,這就是用心的學(xué)問,而倘若是三心二意做事,那么就會失去本心,做出來的事也不盡完美,因此功夫不分內(nèi)外,只要用心便是合宜的。
第十句:“生之謂性”,“生”字即是“氣”字,猶言氣即是性也。氣即是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氣即是性,即已落在一邊,不是性之本原矣?!蓖蹶柮髡J為氣和性原本就是一個本體,因此不用多做爭執(zhí),只要不去爭執(zhí),那么自然也就是明白了性的本原,做事也是一樣的,凡是去做了,自然也就問題迎難而上,如果只是在虛無的道理上討論個徹底,而不去做實事,最終也是一場空罷了。
這十句話,有深淺,有難易。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心體察,那么我們便能夠有所成就,最終讓人生更加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