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
白毛藤
編輯詞條B 添加義項 ?
白毛藤,別名蜀羊泉、谷菜、天燈籠、排風、胡毛藤,拉丁文名Solanum lyratum Thunb.是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木質藤本;根細長,圓柱形;嫩枝密被灰白色長綿毛,老枝無毛,干后常有縱槽紋,暗褐色。始載于古代的《爾雅》一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
歷史。藥用見載于東漢時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白毛藤
拉丁學名
Solanum lyratum Thunb.
別稱
蜀羊泉、谷菜、天燈籠、排風、胡毛藤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馬兜鈴目
科
馬兜鈴科
族
馬兜鈴族
屬
馬兜鈴屬
亞屬
管花亞屬
種
白毛藤
分布區(qū)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目錄1
形態(tài)特征2
生長習性3
地理分布4
藥用價值5
植物文化折疊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
木質藤本;根細長,圓柱形;嫩枝密被灰白色長綿毛,老枝無毛,干后常有縱槽紋,暗褐色。葉紙質,卵形、卵狀心形,長3.5-10厘米,寬2.5-8厘米,頂端鈍圓至短尖,基部心形,基部兩側裂片廣展,灣缺深1-2厘米,邊全緣,上面被糙伏毛,下面密被灰色或白色長綿毛,基出脈5-7條,側脈每邊3-4條;葉柄長2-5厘米,密被白色長綿毛?;▎紊谌~腋,花梗長1.5-3厘米,直立或近頂端向下彎,中部或中部以下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或長卵形,長5-15毫米,寬3-10毫米,無柄,頂端短尖,兩面被毛與葉相同;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
白毛藤植物形態(tài)-白英下部長1-1.5厘米,直徑3-6毫米,彎曲處至檐部較下部短而狹,外面密生白色長綿毛,內面無毛;檐部盤狀,圓形,直徑2-2.5厘米,內面無毛或稍被微柔毛,淺黃色,并有紫色網紋,外面密生白色長綿毛,邊緣淺3裂,裂片平展,闊三角形,近等大,頂端短尖或鈍;喉部近圓形,直徑2-3毫米,稍呈領狀突起,紫色;花藥長圓形,成對貼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約8毫米,密被白色長綿毛;合蕊柱頂端3裂;裂 片頂端鈍圓,邊緣向下延伸,并具乳實狀突起。蒴果長圓狀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5米,直徑1.5-2厘米,具6條呈波狀或扭曲的棱或翅,暗褐色,密被細綿毛或毛常脫落而變無毛,成熟時自頂端向下6瓣開裂;種子卵狀三角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背面平凸狀,具皺紋和隆起的邊緣,腹面凹入,中間具膜質種脊。花期4-6月,果期8-10月。
折疊編輯本段生長習性
白毛藤一般野生于路邊、山野或灌木叢中。生于海拔100-850米的山坡、草叢、溝邊和路旁等處。
折疊編輯本段地理分布
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主產
江蘇、浙江。
安徽等地。分布陜西南部、山西、山東、河南南部、安徽、湖北、貴州、
湖南、江西、浙江和江蘇。
折疊編輯本段藥用價值
全株藥用,性平、味苦,有祛風濕,通經絡和止痛的功能,治療胃痛、筋骨痛等。
藥材簡介:
白毛藤(《百草鏡》)
【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白英
【采集】一般于5~6月或9~11月間割取全草,洗凈曬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40克(鮮者50~100克);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涂。
【宜忌】《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藥材名稱
苻(《爾雅》),
蜀羊泉、
谷菜(《本經》),
鬼目草(《爾雅》郭璞注),
白草(《別錄》),
排風、白幕(《本草拾遺》),
鬼目菜(《吳志》),天燈籠、
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植物名實圖考》),排風藤(《分類草藥性》),土防風、耳墜菜(《貴州民間方藥集》),金線綠毛龜草、
葫蘆草(《福建民間草藥》),
毛風藤(《江西民間草藥》),毛老人(《江西中藥》),紅道士、毛和尚(《浙江民間草藥》),野貓耳朵(《四川中藥志》),胡毛藤、羊仔耳、生毛梢、龍毛龜、毛燕仔、紅麥禾(《閩東本草》)。
折疊藥材性狀
干燥的莖,類圓柱形,直徑約2~7毫米,外表黃綠色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的毛茸,在較粗的莖上,毛茸極少或無,具縱皺紋,且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淡綠色,纖維性,中央形成空洞。葉皺縮卷曲,密被毛茸,葉柄長約1~2厘米。有的帶有淡黃色至暗紅色的果實。以干燥、
肥嫩、葉綠、無子、無雜草者為佳。
主產江蘇、
浙江。安徽等地。
折疊性味歸經
甘苦,寒。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福建民間草藥》:"微苦澀,平。"
折疊功用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jié)痛,丹毒,疔瘡。
①《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
②
③《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④《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白毛藤⑤《百草鏡》:"除骨節(jié)風濕痛。"
⑥王安卿《采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⑧《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⑨《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⑩《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西藥屬性
折疊主治功效
抗腫瘤作用
白毛藤蜀羊泉和紅棗以1:1混合制成煎劑、糖漿劑對
小白鼠艾利虛腹水癌及梭形細胞肉窟的實體型及腹水型有
抑制作用,臨床上對子宮頸癌有效,但重復率低,進一步用相當生藥40,80,120克/公斤/天的煎劑及小劑量遞增的給藥方法,均無明顯抗
小鼠梭形細胞肉窟實體型、艾氏腹水癌實體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瘸180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β-苦茄堿。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取白英全草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2歲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歲每次4毫升,每日2~3次;12歲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3~4次。治療31例,痊愈(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尿三膽試驗與肝功能恢復正常)23例,好轉(自覺癥狀改善,尿三膽正常,肝功能好轉者)8例。臨床觀察到,白英注射液對退黃、改善癥狀和降低轉氨酶均有較好療效,但對降低麝濁、鋅濁及腦絮效果較差。
折疊實用選方
①治黃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②治肝硬化初期:鮮白英50~15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白毛藤③治風痛:桑黃100克,白毛藤100克。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驗方》)
④治風濕關節(jié)痛:排風藤50克,忍冬50克,五加皮50克。好酒一斤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婦女白帶:白毛藤煎汁,燒小公雞或桂圓,連汁食。(《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小兒肝熱:鮮白英2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入乳外敷眼險。(《福建中草藥》)
⑧治療瘡腫毒:鮮白毛藤全草200克,燉服。另以鮮葉搗爛敷
患處。(《閩東本草》)
⑨治疥瘡:白毛藤全草50~75克(干的40~60克)。和肥豬肉六兩,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折疊化學成分
白英全草含生物堿,千年不爛心莖中含甾體生物堿,有番茄烯胺、澳洲茄胺和蜀羊泉堿等。葉中還有含量較多的α
苦茄堿和β-苦茄堿、較少的
澳洲茄堿以及
痕量的澳洲茄邊堿。這些生物堿中主要的是蜀羊泉堿或番茄烯胺;β-苦茄堿有抗小白鼠肉瘤-180的作用。
另據報道,葉中分離到一個甾體生物堿糖甙,水解后除得到番茄烯胺外,還有它的脫氫化合物番茄-3,5-二烯胺和小量的雅姆
皂甙元。葉中又含維生素C149.4~173.2毫克%。
花序中含較多的
甾體皂甙,主要是替告皂甙元和雅姆皂甙元,兩者均有抗真菌的作用。
此外,該植物的地上部分中,還發(fā)現有α-,β-和γ-蜀羊泉胺、γ-苦茄堿、替告
皂甙元。根中含15α-
羥基蜀羊泉堿、15α-羥基
澳洲茄胺、15α-羥基番茄胺和15α-羥基番茄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