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晉州),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向上滑動啟閱)
魏征生平簡介:
魏徵早年在隋武陽郡丞帳下為官,后響應(yīng)瓦崗李密,但不被李密重用。武德二年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為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禮遇甚厚,但其計謀卻不被采用。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被誅殺后赦免了魏徵。貞觀元年李世民登基,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等,曾多次于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李世民全然接納。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并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魏徵的妻子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為由謝絕了豪華的葬禮。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親自刻書碑文,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同年作為功臣入凌煙閣。
后來侯君集和杜正倫謀牽連到魏征,但是魏征當時已經(jīng)死了,唐太宗只能推倒魏征的墓碑以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憤怒。做為大唐的錚錚諫臣,魏征的后代也受到了武氏一門的迫害。
魏征死后李世民感嘆“貞觀之后,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qū)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那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名言,直到如今仍不失立德修身的名言警句。
魏征的家鄉(xiāng)河北晉州有魏征公園,如今也是立德修身的教育基地;今年春節(jié)期間,我市紀委和監(jiān)察部門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舉辦了古銅鏡展,受到廣泛好評。讓我們再次重溫了唐皇李世民和魏征的這段精彩的從諫故事:
據(jù)歷史記載有一次唐太宗怒氣沖沖地回到后宮對皇后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征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屎舐犃?,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征之所以敢當面直言,是因為陛下乃賢明之君?。∶骶匈t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依然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終于開創(chuàng)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魏征死后,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