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張氏網(wǎng) 2009年2月16日 萬家姓
二、少數(shù)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zhàn)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nóng)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zhàn)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后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gòu)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qū)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zhàn),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 (1408)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zhàn)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wèi)指揮使。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zhàn),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志義。永樂八年(1410)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wèi)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巖縣前營鄉(xiāng)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臺,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tǒng),陜甘、湖廣等省平章,并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后,其后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yè),也有人經(jīng)商巴唐地區(qū)。到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于東北,于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tǒng)一政權后,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調(diào)任岫巖防御使。因為熱愛當?shù)匦沱惖纳酱ǎ头钍棠赣H佟氏,攜弟吾令吉定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額、哈達、輝發(fā)、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lián)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邵陽)衛(wèi)指揮。據(jù)《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后,即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余畝田產(chǎn)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區(qū)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qū)。據(jù)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蠻人張氏,后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云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三國魏晉時代,內(nèi)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shù)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單于,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qū)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云:“屠各張罔聚眾數(shù)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薄段簳ぬ诩o》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內(nèi)屬?!薄段簳ぬ诩o》:“天興元年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nèi)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qū)。主要活動于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后趙政權(319—351)。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云:“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shù)千,壁于上黨,勒往從之?!薄妒鶉ず筅w錄》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焙筅w國內(nèi)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后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nèi)。傳至石虎為后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仆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都是后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后,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jié)論。他認為羯族張氏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zhuǎn)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后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lián)、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
時期(720—962),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余人,他們活動于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于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qū)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jié)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后屢立戰(zhàn)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jié)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戰(zhàn)國以后,不斷有漢人移居云南,他們和當?shù)氐耐寥碎L期雜居、通婚,相互影響,到隋唐時期就形成白蠻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圍有數(shù)以百計的白蠻部落。白蠻的族源主要是漢族,因此在語言、文字、風俗等方面和漢族大體相同,他們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漢姓。當時,在洱海地區(qū)有趙、李、楊、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個張姓部落,相傳是從隴西輾轉(zhuǎn)遷來的。他們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其子孫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蠻張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縣洱西驛、云南縣、浪穹縣十二關、阿迷州東山江、猛丁塞(今元陽縣老猛)、鎮(zhèn)南州英武關、楚雄縣、騰沖州、孟合驛、寧番(今北勝縣)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驛丞、巡檢、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階最高的是騰沖州土知州張銘。按照明代官制規(guī)定,土司官是世襲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張氏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在今湖南、廣西等省,有很多瑤族張氏的聚居點。如武岡縣上洞鄉(xiāng)的石界;資源縣河口鄉(xiāng)的蔥坪、猴背、高山;鹿寨縣沙寨的鄉(xiāng)興;那坡縣百合鄉(xiāng)的那樂、民興、平壇,下華鄉(xiāng)的上華、規(guī)六,那隆鄉(xiāng)的坡芽;凌云縣加龍鄉(xiāng)的下傘、尖里;欽州市洞中鄉(xiāng)的洞中、那麗、板興,板八鄉(xiāng)的板溝、大坑、細坑、和平。那俊鄉(xiāng)的東山、那欽;上思縣有妙鄉(xiāng)的更辟、有生;江城縣瑤家鄉(xiāng)的象腳山、象莊、于龍?zhí)?、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廄房、勐板山、溫箐、漫薄山、甘蔗園、依郎、高山寒;龍勝縣的馬堤鄉(xiāng)等,都有瑤族張氏分布?,幾鍙埵系闹耸坑袕V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張有雋。
壯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廣西,其由來不很清楚。在清代,廣西上林縣有一個很有名的壯族張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張鴻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舉人,著有《女訓》、《家訓》、《董訓》等。哥哥叫張鴻翮,康熙間任永寧州學正。鴻翮的兒子張友朱,曾任慶遠府學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鵬展,乾隆時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續(xù)抄》、《三難通解訓言述》。
黎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其由來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縣)洋琳洞黎人張紅須,道光九年(1829)領導當?shù)剞r(nóng)民起義,后被鎮(zhèn)壓。
侗族張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與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來的。其情況見本章第一節(jié)。其他支系的由來不很清楚。原來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等區(qū)。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縣)有部分侗族張氏遷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豐等地。
高山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臺灣。清代有張李成,1884年中法戰(zhàn)爭中,他曾率兵500人,在臺灣淡水大敗法國侵略軍。
阿昌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qū)。由來不明。
納西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qū)。由來不明。
藏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區(qū)。由來也不明。
僳傈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僳傈族聚居地。
蒙古族張氏。蒙古族張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來,具體情況見本章第一節(jié)。其他支派則不明由來。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張把腰,于成化年間領導農(nóng)民起義于石城堡。
朝鮮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及朝鮮半島。在清代初年,他們大多編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統(tǒng)正黃旗遼陽人張偏圖、都統(tǒng)正藍旗易州人張雅圖、甘肅巡撫鑲黃旗人張文興、山西巡撫正白旗遼陽人張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張良弼,他本是正白旗倉衣旗鼓人,世居沈陽。在攻克遼東時,因功由鼓人升為佐領。后圍攻錦州,擊敗明朝大將洪承疇,授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張時薦,襲父職,后來加爵至三等男。
滿族張氏。滿族張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來。今岫巖縣哈達鄉(xiāng)張氏,絕大多數(shù)是滿族人,其先祖是長白山二道溝的鑲紅旗人。
回族張氏?;刈鍙埵现杏幸恢窃诿鞔设绷_德氏改姓而來
的。其他支派的由來則不很清楚。張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陽回民中,以姓馬、張、蘇、海、蔡者為多。民和縣回族大姓依次排列為馬、冶、劉、楊、白、張、陳,他們是清光緒年間,陜甘總督左宗棠從甘肅水阜河十二莊遷來的。今拉薩市的回族張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從四川來的。
彝族張氏。彝族張姓人有一支是南詔王蒙氏之后,詳見本章第一節(jié)。在四川德昌縣麻泉公社有一支張姓,其先祖為會東土司張氏,是彝族人,但后來逐漸漢化,最終成為漢族人。
苗族張氏。苗族張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遷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后裔改姓并與苗人通婚而來的。
土家族張氏。土家族張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后裔改姓而來。在今湖南龍山縣境有一個歷元、明、清三代的張姓土司世家。兄弟二人,大哥叫張金隆,是白巖洞長官,弟弟叫張義保,任上溪土知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弟弟出繼才滿一歲的兒子張友諒給哥哥。明洪武九年(1376)友諒襲任白巖洞長官司職事,而土溪知州一職因義保于洪武三年病故而一直空缺。這種情況下,經(jīng)宣慰使彭添保出面,讓友諒歸宗,承襲知州,而伯父白巖洞長官之缺則請族人洞民總管張那律升補。這兩個土司家族世代相傳,直至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時止。子孫繁多,習俗漸異,漸漸分演成土家、漢、苗族。
烏丸族張氏。烏丸族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東漢末年,中山國(侯國)丞相張純與一個叫做共的烏丸族“大人”(首領)聯(lián)盟,反對漢王朝,自號天安定王,成為北方諸郡烏桓元帥。從此以后,張姓成為烏丸的貴族之姓,有好些烏丸人就改姓張氏。后來曹操平定烏丸,將其部落遷往內(nèi)陸。今南皮縣張氏,大都是這時遷來的。
分享到>>
張姓來源之(一) >>
張姓來源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