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或許你還記得第一次通過電報知道遠離自己身邊的孩子在外一切順利……
或許你還用過手搖電話一遍又一遍的傳遞單位通知和下達文件……
或許你還曾為腰間揣著BB機而得意忘形,“對,我這是漢顯的!”……
或許你還曾邊走路邊遍揮舞著你的“大哥大”,旁人一看就知道你不是老板就是大款……
或許……
實在有太多這樣的或許。電報、手搖電話、BB機、大哥大、手機、3G……這一連串耳熟能詳又讓人回味無窮的字眼,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留有著一份屬于它們各自的空間回廊。
聰明的讀者已經看出本文所要展現(xiàn)的內容——通信工具的進化史。恰逢今年我國建國60周年,我們的主題也就順其自然要講述這60年間我國的通信工具的重要變革。
對身處一個承上啟下80年代出身的筆者而言,這一切似乎顯得些許陌生,但當筆者通過現(xiàn)今的信息搜索手段來重新翻開通信產品進化的歷史時,完全被記載的每一次產品變革所折服,深深的吸引。
由此,下文所展示的我國通信歷史重要時刻又重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
新中國通訊發(fā)展的里程碑:北京電報大樓
說道通信工具的的進化史,那必須先從電報的發(fā)明開始說起,電報的問世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開創(chuàng)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信息的歷史。從此,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嘀—嗒”一響(1秒鐘),電報便可以載著人們所要傳送的信息繞地球走上7圈半。這種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種通信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1958年電報大樓落成典禮大會
1959年3月15日周恩來董必武等視察電報大樓
1959年國慶時的電報大樓
1990年 用戶電報終端
2003年春節(jié)****中央總書記****視察電報局
1949年全國解放后,電報通信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國家投入使用了一批蘇聯(lián)和德國生產的電傳機,分別安裝在北京、沈陽、武漢等城市,并相繼推出真跡傳真業(yè)務。
為了加強國際間的聯(lián)系,1950年2月7日,我國與蘇聯(lián)簽訂了《建立電報電話聯(lián)絡協(xié)定》,于1959年1 月2日開通北京至莫斯科國際用戶電報電路。
國內最早研制投產的電傳機當數(shù)1955年問世的55型電傳機;1959年又生產出載波電報機。1964年搞出雙機頭自動發(fā)報機;次年推出晶體管載波電報機。各地電報局所采用的為撕斷紙條半自動轉報設備,組成了國內較為龐大的電報通信網。至此,國產電報機逐漸成為內陸市場的主流。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fā)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fā)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67年初,在電傳電報通信中全都改用數(shù)字保護電碼,進而大大提高了電報通信質量。
1969年,“中文電報譯碼機”問世,可以自動把電碼譯成漢字的機器,從電報局受到的電報,報文已經不是一組阿拉伯數(shù)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漢字。當時,中文譯碼機的譯印速度相當驚人,每分鐘高達2800個漢字,平均速度為每分鐘1500個漢字。它的出現(xiàn),解決了電報傳輸過程中由四碼自動譯成漢字的問題。
1970年代,電報一個字要3分半錢左右,一封電報22個字,約8角錢;而發(fā)一封信件的郵費也只有8分錢,可見發(fā)電報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到1987年,我國已有65個城市開放了用戶電報業(yè)務,全國交換機、集中器總容量已達2.3 萬門,用戶數(shù)達到7400多戶,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為國際業(yè)務終端局、以省會城市為骨干的國內、國際用戶電報網路體系,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xiàn)了全自動交換,用戶電報已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通信手段。
2001年8月1日:從那天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取消公眾電報業(yè)務中的特急和加急業(yè)務。此舉預示著受飛速發(fā)展的新興通信產業(yè)的沖擊,傳統(tǒng)電報業(yè)務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40年來,“東方紅,太陽升”的優(yōu)美樂曲總會在整點時間在北京西長安街的上空回蕩,北京電報大樓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而今天,這座著名的電報大樓里的電報業(yè)務柜臺“蜷縮”在一個很不顯眼的地方,每天打電報的用戶也只有幾位。
從有繩到無繩
1981年轉盤式電話走進尋常百姓家

老式搖把電話.
曾聽老人們常起,那還是70年代,那時的電話可能還有這種搖把電話的影子,78年開始改革開放,那時電話里老百姓的生活還很遠,只有政府機關才會有。每次打電話都像開手扶拖拉機,一通體力勞動過后才打到話務員那里,他再給轉接。
最初的電話并沒有撥號盤,所有的通話都是通過接線員進行,由接線員將通話人接上正確的線路,撥號盤始于20世紀初,當時馬薩諸塞州流行麻疹,一位內科醫(yī)生因擔心一旦接線員病倒造成全城電話癱瘓而提起的。不過在我國70年代,部分區(qū)縣還在使用干電池為動力,沒有撥號盤的手搖電話機。
80年代以后,電話開始涌進尋常百姓的家中,那時,人們最常見到的大概就是這種撥盤電話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出現(xiàn)在北京市
到了1981年,國家開始對普通百姓開放電話安裝政策。也正是這一年,轉盤式的電話走進尋常百姓家,雖然樣子古板,撥號麻煩,但是擁有一部電話的家庭是少之又少。這時的電話在剛剛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后還頗留有幾分“陽春白雪”的孤寂。
按鍵式電話機
“喂,小麗呀”喊出無繩電話
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家里的第一部電話,是這種90年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按鍵式電話,這時,改革開放的成果開始顯現(xiàn),中國進入經濟高速發(fā)展的騰飛階段,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異。電話發(fā)展的大時代終于到來。
無繩、移動電話
隨著“喂,小麗呀”這一只經典廣告的狂轟濫炸,無繩電話,開始出現(xiàn)在百姓的視野中。解脫了電線的束縛,電話可以在家里的任何一個角落發(fā)揮作用,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一部分時尚的城市家庭,率先讓家里的電話進入了“無繩時代”。不過這一時期的無繩電話,主要是模式數(shù)字信號的無繩電話。信號不穩(wěn)定、電話雜音大、待機時間短等等問題,使得無繩電話沒有像按鍵電話一樣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普及。
數(shù)據顯示,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而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國固定電話用總數(shù)達到3.32億戶,其普及率達到25.3%
皮帶上別著的歷史
那會兒流行“有事呼我!”
傳呼機剛出現(xiàn)的時候,誰要是有部傳呼機,那是很叫人羨慕的,當時人們把它又叫“尋呼機”,BB機,BP機,能擁有一部傳呼機成為當時很多人的一大心愿。
“1987年的時候,BP機還是個新鮮玩意,即使最簡單的數(shù)顯機價格都是上千元的,后來高級的中文機出來了,價格更沒譜,貴的高到8000元,但是照樣有人排著隊買,為什么,股票臺開通了,大家都炒股唄。”當年在杭州做BP機生意的老周說起這段輝煌的歷史的時候,臉上滿是向往,“那時候生意不要太好,反正貨是有多少走多少,不愁沒人買。當時中文機貴,大家都買數(shù)字機,到后來,差不多是人手一個。之后不久,那個上萬的‘大哥大’也出來了,‘腰別BP機,手捧大哥大’就成了當時最牛的人,大概類似于現(xiàn)在左手一個N93,右手一臺X60吧。”
1983年上海用戶使用的只是模擬信號BP機,用戶只能接受呼叫信號,需致電尋呼臺才能查詢到回電號碼。次年在廣州開通的數(shù)字尋呼臺,才解決了這個難題目。
摩托羅拉BRAVO數(shù)字尋呼機
早期的BP機全是進口產品,品牌包括摩托羅拉、松下等。后來,國內企業(yè)浪潮與摩托羅拉合作,開發(fā)出漢字BP機,讓用戶不用滿大街找電話就可以知道呼叫內容。
BP機最早的品牌擁有者之一的摩托羅拉,借助BP機和模擬手機建立的品牌認知,經典系列有摩托羅拉進取型、摩托羅拉時尚型、摩托羅拉袖珍型等。
摩托羅拉最早是一家生產車用直流收音設備裝置的公司,該公司隨著汽車在美國的流行而迅速發(fā)展,二戰(zhàn)時期公司轉入無線電通訊設備的生產。1941年,摩托羅拉生產出了美軍參戰(zhàn)時唯一的便攜式無線電通訊工具——5磅重手持對講無線電樣機及此后的 SCR-300型高頻率調頻背負式通話機,1956年,第一個無線電尋呼機也在該公司問世了。
1993年5月,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文尋呼機由波導公司研發(fā)成功
1993年5月,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文尋呼機由波導公司研發(fā)成功,1995年,他們又自行研發(fā)成功中國第一臺股票信息機,1997年,中國第一臺高速漢字機呱呱墜地,僅1998年一年波導就生產銷售尋呼機102.4萬臺,位居國產品牌首位,波導成功起飛,為民族工業(yè)在這場尋呼機市場的競爭中爭得了一席之地。
漢字尋呼機,尋呼機開始功能化
漢字尋呼機 尋呼機開始功能化
NEC漢字尋呼機.jpg
隨同傳呼機發(fā)展的還有傳呼臺。從1990年開始,傳呼臺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傳呼市場的繁榮,使各傳呼臺之間的競爭也日益白熱化。手段即服務費價格戰(zhàn)。當時有的傳呼臺服務較高,入網費100元,數(shù)字機一年180元(每月15元),漢字機一年 600元(每月50元),為競爭用戶,傳呼臺入網費從最初的100元降到50元、30元,直到最后免費入網,服務費也降到了數(shù)字機一年120元,漢字機每年三、四百元甚至更低。
1995年下半年開始,傳呼業(yè)務在手機強大的攻勢下,逐漸敗下陣來,傳呼用戶開始不再增加。1996年開始出現(xiàn)下滑,用戶減少,傳呼臺數(shù)量也急劇下降。
隨著價格的一再降低,到上世紀90年代末,BP機已經是一個普及化程度很高的產品。但作為第一代的即時通訊工具,BP機更像一個過渡的角色,隨著手機的普及,BP機逐漸退出市場。
2002年,世界最大的尋呼機生產商摩托羅拉公司宣布停止生產和銷售尋呼機。
實現(xiàn)個人電話的夢想——
蜂窩式移動電話誕生自從電話發(fā)明之后,這一通信工具使人類充分享受到了現(xiàn)代信息社會的方便,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而且普及范圍也并不廣,隨著無線電報和無線廣播的發(fā)明,人們更希望能有一種能夠隨身攜帶,不用電話線路的電話。
由于兩次大戰(zhàn)的需要,早期的移動通信的雛形已開發(fā)了出來,如步話機、對講機等等,其中,步話機在1941年美陸軍就開始裝備了,當時的使用頻段是短波波段,設備是電子管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專用無線電話系統(tǒng)大量出現(xiàn),在公安、消防、出租汽車等行業(yè)中應用。但這些僅能在少數(shù)特殊人群中使用且攜帶不便,能不能有更小更方便適合大眾使用的個人移動電話?
隨著對電磁波研究的深入、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問世,擺在
科學家面前的障礙已被一一掃清,移動電話首先被制造出來,它是主要由送受話器、控制組件、天線以及電源四部分組成。在送受話器上,除了裝有話筒和耳機外,還有數(shù)字、字母顯示器,控制鍵和撥號鍵等??刂平M件具有調制、解調等許多重要功能。由于手持式移動電話機是在流動中使用,所需電力全靠自備的電池來供給,當時是使用鎳鎘電池,可反復充電。
70年代初,貝爾實驗室提出蜂窩系統(tǒng)的覆蓋小區(qū)的概念和相關的理論后,立即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很快進入了實用階段。
在1975年,美國聯(lián)邦通信委員會(FCC)開放了移動電話市場,確定了陸地移動電話通信和大容量蜂窩移動電話的頻譜,為移動電話投入商用作好了準備, 1979年,日本開放了世界上第一個蜂窩移動電話網。
其實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電話通信系統(tǒng)是1978年在美國芝加哥開通的,但蜂窩式移動電話后來居上,在1979年,AMPS制模擬蜂窩式移動電話系統(tǒng)在美國芝加哥試驗后,終于在1983年12月在美國投入商用。
我國開始在1987年開始使用模擬式蜂窩電話通信,1987年11月,第一個移動電話局在廣州開通。
“大哥大”帶領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1987年進入中國的移動電話,無疑成了加速人們信息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移動電話剛剛進入大陸的時候,有一個奇怪的名稱,叫“大哥大”。這其實是香港廣東一帶,稱呼幫會頭目的諧音。幫會一般管小頭目叫大哥,而龍頭老大自然叫“大哥大” 了。據說,手機獲得此名稱,和影星洪金寶還有一些關系。
1993年、1994年時,開始慢慢出現(xiàn)。不過那時人們常見的還是功能單一的集群電話,也就是常說的“大磚頭”,一部二、三萬元,只有大老板們才用得起,拿在手里就像身份標志一樣,牛氣十足,因為當時它的確只有少數(shù)人用得起。所以也因這稱其為“大哥大”。


摩托羅拉3200
第一款“大哥大”是摩托羅拉3200,摩托羅拉3200 手機中的大哥大俗稱板磚。摩托羅拉是最早進入中國手機市場的,它曾經以絕對的優(yōu)勢壟斷了中國的手機市場。處于這一模擬手機時代的手機大部分都是摩托羅拉公司的產品。記得看當年的港臺電影,上面有不少大老板,身邊都有一個人拿著移動電話,在必要的場合甚至可以作為武器。
大哥大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1987年,廣東為了與港澳實現(xiàn)移動通信接軌,率先建設了900MHz模擬移動電話。摩托羅拉也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推銷移動電話。這種重量級的移動電話,厚實笨重,狀如黑色磚頭,重量都在一斤以上。它除了打電話沒別的功能,而且通話質量不夠清晰穩(wěn)定,常常要喊。它的一塊大電池充電后,只能維持30分鐘通話。雖然如此,大哥大還是非常緊俏,有錢難求。
當年,大哥大公開價格在20000元左右,但一般要花25000元才可能買到,黑市售價曾高達5萬元。這不僅讓一般人望而卻步,就是中小企業(yè)買得起的也不多。
中國第一個擁有手機的用戶徐峰,如今是廣東中海集團董事長。他回憶道:“1987年11月 21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成為中國第一個手機用戶。雖然購買模擬手機花費了2萬元,入網費6000元,但是手機解決了我進行貿易洽談的急需,幫助我成為市場經濟第一批受益者。”
歷史上總有一些技術的發(fā)明和應用極其短命,于是便有了一些短命的詞匯,比如“大哥大”。它比“傳真”、“BP機”一詞更快地過時。2001年6月,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完全關閉模擬移動電話網。大哥大,成為歷史名詞。
進入80年代后期,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微處理器和數(shù)字信號處理技術的大量應用,為開發(fā)數(shù)字移動通信系統(tǒng)提供了技術保障。
GSM使移動通信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打通了中國第一個GSM電話的諾基亞2110
第一款全中文手機——摩托羅拉CD928+
第一款進入中國大陸的GSM手機——愛立信GH337
中國移動第一個用戶入網申請表
最早的車載臺式移動電話
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移動通信特別組),任務是制訂泛歐移動通信漫游的標準。GSM本來是歐洲成立的一個移動通信小組的簡稱,通過不斷論證,最后制定了泛歐洲的數(shù)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并用該研究小組名字的縮寫“GSM”命名。
隨著GSM的迅猛發(fā)展,GSM自然而然成為全球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代名詞。1993年9月18 日,浙江嘉興首先開通了我國第一個數(shù)字移動通信網。1994年10月,第一個省級數(shù)字移動通信網在廣東省開通,容量為5萬門,從此GSM手機在國內迅速成長,發(fā)展到今天幾乎人手一機的光輝業(yè)績。
2009年中國正式進入3G時代(1999—至今)
國內運營商大重組 呈三足鼎立格局
移動電話發(fā)展到今天,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第一代手機(俗稱1G)是指模擬的移動電話,也就是在20世紀****十年代香港美國等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 Cooper博士。
第二代手機(2G)也是最常見的手機。通常這些手機使用PHS,GSM或者CDMA這些十分成熟的標準,具有穩(wěn)定的通話質量和合適的待機時間。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數(shù)字手機(2G),第三代手機一般地講,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lián)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
2008年5月,鐵通并入中國移動、****C/G兩網剝離,C網出售給中國電信、G網和網通合并,籌建新中國****。至此,中國電信業(yè)大重組結束。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3G標準TD-SCDMA
2009年1月4日我國發(fā)放3G牌照,批準中國移動增加基于TD-SCDMA技術制式的3G牌照,中國電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術制式的3G牌照,中國****增加基于WCDMA技術制式的3G牌照。至此,中國正式進入3G時代。
其中TD-SCDMA是由中國向國際電信聯(lián)盟提交的唯一TDD模式的國際主流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這是中國百年電信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提出并被ITU接受的全球移動通信標準,目前由中國移動運營該標準。
重郵于2003年6月獨立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款TD-SCDMA(TSM)3G手機。
寫在最后
60年的通信工具進化豈能是區(qū)區(qū)幾千字便可描述的。雖然歷史的長卷中仍有很多影響著我們成長的變革沒有在記錄在這里,但它似乎已經潛移默化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
今天,在我們身邊的手機品種繁多、五花八門。如果僅僅作為通話的工具無疑對它是一大浪費,它大有取代任何電子產品來充當我們生活中的偶像勢頭,因為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而它是個性化的象征。(文/郭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