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成之,造而又化,化而又造,生而又成,成而又生,消息盈虛,無有停息,此已生出者,故謂后天。后天者,順生之道也。而逆運之道亦在內(nèi)。
離本陽而反為女者,外陽而內(nèi)陰,陰居中位,真陰也。
坎本陰而反為男者,外陰而內(nèi)陽,陽居中位,真陽也。
外陽者,后天之陽;內(nèi)陰者,先天之陰;外陰者,后天之陰,內(nèi)陽者,先天之陽。先天是主,后天是賓,坎離輻輳,水火相濟(jì),寒暑有時,故足以代乾坤而行造化。
震,陰多陽少,而為男者,震乃陽氣方升。陽氣升而足以破陰氣。
兌,陽多陰少,而為女者,兌為陰氣外現(xiàn)。陰氣現(xiàn)而足以滅陽氣。
震為生機,兌為殺機,金木相并,生殺分明,故足以代乾坤而成造化。
干與巽交不合,坤與艮交不正。干老陽,坤老陰,不能生育,艮僅交接巽陽,巽只順生其陰,故八卦方位,乾坤艮巽居于四隅,坎離震兌居于四正也。此后天逆順之道。圣賢盡性至命之學(xué),亦不外此。
人之本來,陰陽混成,性命一家,健順相合,純是先天,一交后天,真中有假,假陷其真,健體有虧,順體有傷,性命分為兩處,于是健德不彰,靈明而誤用,元神昧而識神出矣。順德不真,昏暗而有險,元精藏而濁精生矣.如圖坎離居中正位,干移西北,坤遷西南也。
后天精神用事,動而暴燥,氣性發(fā)矣。和而同流,妄情起矣。如圖震居于正東卯地,陽變?yōu)殛?,兌居于正西酉地,和變?yōu)闅⒁玻裥郧樽兓?,陰氣潛入而進(jìn),陽氣衰弱而止,如圖巽居?xùn)|南陽旺之地,艮居?xùn)|北陽暗之鄉(xiāng)也.
噫!后天一發(fā),陰漸長,陽漸消,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圖之干遇巽而垢,坤逢艮而剝,離上坎下,火水不濟(jì)。震東兌西,雷澤歸妹之所由來也。是道也,天地自然順行之道,陽極必陰,陰極必死,亦人之無可如何者。但圣人又有逆運之道,善能竊陰陽、奪造化、轉(zhuǎn)乾坤、扭氣機于后天中返先天,死里逃生,其道何在?仍不外乎后天八卦之理。
圖之坎、離、震、兌居于四正,干、坤、艮、巽居于四隅,此中天機,非師難知。離中一陰,人心是也;坎中一陽,道心是也。道心本是干家中陽,因交后天,入于坤宮,陽陷陰內(nèi),健者不健矣。人心本是坤家中陰,因失先天,入于干宮,陰竊陽位,順者不順矣.若能虛其心,則人心化。人心化,則陰順而仍還于坤火,返其真矣。若能實其腹,則道心生。道心生,陽則健而仍還于干,水歸于源矣。
兌為金,他家客氣也。震為木,我家主氣也。震本陽,其中有陰;兌本陰,其中有陽。主氣為客氣所盜,東虛而西實,若于殺中求生,殺氣變而為和氣,金情戀木慈仁,金還其元矣。木性愛金順義,木返其本矣。
取坎填離,健復(fù)本命,借離煉坎,順還本性,以震求兌,健動而能和順;以兌求震,和順而能健動,健順如一,乾坤相合,四象相和,五行攢簇,后天精、神、魂、魄、意歸真,五德五元,渾然圓成,還原返本,金丹有象,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
一點者,丹元也。黃庭者,中央也。丹落中央,陰陽一氣,還我娘生本來面目,基址堅固,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噫!健順一失,性命分離,五行錯亂。健順一復(fù),性命凝結(jié),五行攢簇。一失無不失,一復(fù)無不復(fù),后天變化有為之道大矣哉!
但還原返本,乾坤相合,只完得前半工夫,還有后半工夫,猶未完的。蓋道至乾坤相合,是將后天已返成先天矣。既返成先天,從此再立鼎爐,別置鉗錘,用無為逆運之道,顛倒乾坤,干逆退而坤順生,借陰以全陽,溫之養(yǎng)之,用天然真火烹煉,消盡一身后天陰濁之氣,煅成一個金剛不壞之物,從虛無中透出,入于無聲無臭之境,還我未生身以前面目,方是大解大脫,逍遙自在,無拘無束之天矣。
先后八卦合一圖
先天八卦合一
先天八卦,一氣循環(huán),渾然天理,從太極中流出,乃真體未破之事;后天八卦,分陰分陽,有善有惡,在造化中變動,乃真體已虧之事。
真體未破,是謂生出者,須當(dāng)無為。無為之妙,在乎逆中行順,逆藏先天之陽,順化后天之陰,歸于父母未生以前面目,不使陰氣有傷真體也。真體有傷,是已生出者,當(dāng)須有為,有為之竅,在乎順中用逆,順退后天之陰,逆返先天之陽,歸于娘生本來之面目,務(wù)使陽氣還成真體也。
但先天未生出者,猶有分別;后天已生出者,亦有分別。當(dāng)在胞胎之時,先天陰陽,五行一氣,包含無形無跡不可見。未生出者,及其生身以后,未交后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善無惡,雖有陰陽五行之性,而無陰陽五行之質(zhì),一氣渾然,亦未生出者也。
先天逆中順行者,即逆藏先天陰陽五行,而歸于胞胎一氣之中,順化后天之陰,而保此一氣也。當(dāng)生身之初,后天陰陽五行,入于軀殼之中,與先天陰陽五行相合,先天之內(nèi),即雜后天之氣。雖后天之氣未發(fā),而形跡已露,如嬰兒善惡剛?cè)?,本于性成,但后天為先天所統(tǒng)攝,性相近耳。此已生出者也。
及其先天陽極,交于后天,知識開而靈竅閉,其機已發(fā),大肆張狂,亦已生出者也。后天順中用逆者,即順退已發(fā)之陰,歸于初生未發(fā)之處,返出先天之陽,以還此初生也。
陽健陰順,復(fù)見本來面目,仍是先天后天兩而合一之原物,從此別立乾坤,再造鼎爐,行先天逆中用順之道,即為九還七返大還丹矣。今以先天圖,移于后天圖內(nèi)者,使知真體未破者,行無為自然之道,以道全角,逆中行順,以化后天之陰;真體已虧者,行有為受化之道,以術(shù)退命,順中用逆,以復(fù)先天之陽,先后合一,有無兼用,九還七返,歸于大覺,金丹之事了了。
河圖洛書先天后天合一圖
圖書先后天合一
何圖形圓,陰陽合一,無為自然之道也。
洛書形方,陰陽分位,有為變化之道也。
先天形圓,陰陽一氣,用逆全順,亦無為自然之道也。
后天形方,陰陽分判,順中用逆,亦有為變化之道也。
河圖先天,皆以道全角之事;洛書后天,皆以術(shù)延命之事。先天后天者,即河圖洛書之注釋。河圖洛書,是先天后天之?dāng)?shù),先天后天是河圖洛書之理,數(shù)得理而始明,理得數(shù)而有本。
河圖洛書,相為表里,先天后天,相為表里。無洛書,則河圖無變化,無后天,則先天不成全。河圖為洛書之體,洛書為河圖之用。先天為后天之體,后天為先天之用。體用俱備,理數(shù)兼該,性命雙修之道,無余蘊矣。
今仿邵子內(nèi)方外圓之圖,移河圖于洛書之中,移先天于后天之中,河圖洛書為一圖,先天后天為一圖,成內(nèi)圓外方二圖,以變化內(nèi)圓外方之義。又以四圖合為一圖,以示圖為活圖,理為活理,不得以圖說圖,以卦說卦也。
以道全角者,圓成無虧,防危慮險之功,誠之者性也。以術(shù)延命者,陰陽錯綜,返本還原之道,明之者教也。內(nèi)方外圓者,自誠而明,無為而抵有為也;外方內(nèi)圓者,自明而誠,有為而歸無為也。無為了性,有為了命。了性所以成后天之功,了命所以復(fù)先天之氣,先天全,后天化,有無不立,性命俱了,現(xiàn)出父母未生以前面目,露出無始五行不到的本橡。圖書,先后八卦,一以貫之,渾然太極,萬象歸空,陰陽混化,無聲無臭至矣。
中圖
中圖
儒曰,執(zhí)中;道曰,守中,釋曰,虛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經(jīng)萬典,說來說去,只說的這一字,篆文中字從○、從|,在人即秉[ ]之良,為至善無惡,圓明不昧之物,所謂先天真一之氣者是也。
○中有|,渾然天理,一氣上下,流行不息之義,且|在O之當(dāng)心。' ',左為陽,右為陰,即河圖左陽右陰。一氣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調(diào)。'寂寥者,即O。萬象主,即|。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謂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無前無后,無背無面,無頭無尾,非有非無,非色非空,虛圓不測,無象而能主宰萬象,無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無方所、無定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強名之曰'十字街',曰'四會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門',曰'元牝門',曰'元關(guān)竅',曰'生殺舍',曰'刑德門',曰'生死關(guān)',曰'陰陽戶',曰'性命竅',曰'天地根',曰'人獸關(guān)',曰'懸胎鼎',曰'造化爐',名號多端,總而言之,曰'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亙古圣賢仙佛,皆從此中生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躋圣位,迷之者萬劫沉淪。
蓋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為中(圖);在后天,中分而為性命(圖),其實后天中返出先夭,性了命凝,性命歸根,仍是一中。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紫陽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從元牝立根基。'谷神,即中也。元牝為陰陽,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圣人也;失此中者,凡人也。圣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間耳。
一切常人,為氣質(zhì)所拘,為積習(xí)所染,性命分居兩處,中有虧損,日虧日損,性亂命搖,神昏氣濁,將中之原物全然失卻。中一有失,性命無本,形雖動而神已喪,焉能長久乎?三教圣人,以中為本者;欲人執(zhí)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中之一字,為修道者始終之要著,筑基在此,采藥在此,烹煉在此,溫養(yǎng)在此,進(jìn)陽在此,退陰在此,結(jié)丹在此,脫丹在此,七返九還,無一不在此。但這個'中',人不易見,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守。有心求之,則落于色相;無心守之,則入于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中道,非有非無,即有即無,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O偏于恍惚中求,于杳冥內(nèi)尋,庶乎近焉?
天下學(xué)人。不知此中是個什么物事,或謂黃庭穴,或謂天谷穴,或謂百會穴,或謂絳宮,或謂明堂,或謂咽喉,或謂兩腎中間,執(zhí)守幻身穴竅,便謂守中抱一,妄冀長生,不但不能長生,反而促死,哀哉!
儒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謂中.'道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又曰:'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dāng)自合親。'釋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無頭無尾,無背無面。'又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皆言中之實落處也。若人能于此等處留心,極深研幾,就正于真師,認(rèn)得真正之中。將柱扙子穿在中鼻孔內(nèi),主登彼岸,絕不費力,從此直進(jìn)大路,緩步而行,終有到家之日,經(jīng)云:'得其一,萬事畢,'豈虛語哉!
金丹圖
金丹圖
悟真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世人不知金丹是何物事,皆于一身有形有象處猜量,或以為金石煅煉而成,或以為男女氣血而結(jié),或以為心腎相交而凝,或以為精神相聚而有,或以為在丹田氣海,或以為在黃庭泥丸,或以為在明堂玉枕,或以為在兩腎中間,如此等類不可枚舉,皆是拋磚弄瓦,認(rèn)假作真。故學(xué)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殊不知金者,堅久不壞之義,丹者,圓明無虧之義.丹即本來先天真一之氣,此氣經(jīng)火煅煉,歷劫不壞,故謂金丹。
是丹也,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無象,先天而立其體,后天而發(fā)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擬之則失,證之則非,古人強圖之以○,強名之曰道,曰虛無、曰先天一氣、曰無極、曰太極。曰道者,無名之名也。曰虛無、無極者,自未生物時言之。曰太極一氣者,自方生物時言之。其實虛無一氣,無極太極,總是道之一個物事,非有二件。這個物事,即是金丹。在河圖洛書,即中五之中一點;在先天后天,即陰陽相交之中一竅,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圣不增,處凡不減,只緣秉氣所拘,積習(xí)所染,順其后天之陰,迷失本宗,流蕩忘返,莫知底止矣。
古來圣賢,慈悲度世,設(shè)金丹有為之道以覺人,蓋欲人人歸根復(fù)命,還其當(dāng)初一個原物而已.其法有二:一有為,一無為。無為者,即河圖陰陽相合,先天圖陰陽對交,一氣渾然之理;有為者,即洛書陰陽錯綜,后天圖陰陽生克,兩儀變化之理。上智之人,行無為之道,以溫養(yǎng)這個○;中下之人,行有為之道,從無守有,以復(fù)還這個○。其實這個到復(fù)還來時,仍歸無為,無為到盡頭時,圓陀陀、光灼灼、凈裸裸、赤灑灑,堅固穩(wěn)定,長久不壞,跳出五行,脫出陰陽,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但圣賢大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xué),有工程,有次序,有文烹,有武煉,有急緩,有先后,有止足,毫發(fā)之差,千里之失,欲要行得,先須知得,知得一分事,行得一分事,知得十分事,行得十分事,世間迷人在皮囊上強扭捏,自以為修持性命,非修性命,乃是傷性命也。
性命且不知,妄想長生,豈不愚哉?夫命者,先天正氣。性者,先天元神,命屬陽,性屬陰,性命相合,陰陽混一,是謂金丹。金丹者,性命之別名,乃虛無中結(jié)就,非后天一身所產(chǎn)之物。不知性命,焉能修持性命?不識金丹,焉能凝結(jié)金丹?故窮理工夫,最為先著。果是窮透河圖洛書奧妙,先天后天機密,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大地里黃芽長遍,滿乾坤金花開綻,一步一趨,皆是大道,攢簇五行,和合陰陽,還我生初本來面目。
金丹凝結(jié),洛書后天有為之功畢,再行溫養(yǎng)之功了河圖先天之道,以復(fù)其父母未生以前面目。打破虛空,至于無聲無臭,大丈夫之能市畢矣。盡性由自悟命,祖師傳不得口訣,徒自猜量耳。
爐鼎藥物火候六十四卦全圖
爐鼎藥物火候全圖
金丹有為之道,后天變易之道也。變易之道,以乾坤為體,以坎離為用,以屯蒙六十四卦為氣候,周而復(fù)始,一氣流行也。
金丹之道,以乾坤為鼎爐,以坎離為藥物,以屯蒙六十四卦為火候,陰而陽,陽而陰,陰陽迭運,亦一氣流行也。
徐從事《參同箋注》云:'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搽x,匡廓運轂正軸牝牡牡,四卦以為橐鑰,復(fù)冒陰陽之道。'又云:'月節(jié)有五六,經(jīng)緯奉日使,兼并為六十,剛?cè)嵊斜砝铮返┩椭凳?,至暮蒙?dāng)受,晝夜合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fù)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jù)動體,促子到辰巳,秋冬當(dāng)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yīng)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fā)喜怒,如是應(yīng)四時,五行得其理。'此言金丹之道,不外乎變易之道。變易之道,不外乎天地、日月、陰陽造化之道。
人能以剛健為鼎,柔順為爐,則乾坤鼎爐立矣。人能虛人心,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則坎離藥物得矣。鼎爐立,藥物得,法天地,效日月。當(dāng)剛健而即剛健,剛健必歸于中正;當(dāng)柔順而即柔順,柔順必歸于中正,仁義并行,動靜如一,日干夕惕,其功不缺,與時偕行,隨機應(yīng)變,即是乾坤坎離四卦,以為橐鑰始于屯蒙,終于既未,即是賞罰應(yīng)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fā)喜怒,一部易理,在吾方寸之中,又何患乎大道不成,性命不了耶?
紫陽翁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既驅(qū)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此詩泄盡丹法天機,而無余蘊矣。今立鼎爐、藥物、火候全圖,以干在上為鼎,坤在下為爐,坎離居中為藥物。四卦列之于外,以象陰陽之橐鑰。其余六十卦,屯蒙為始,既未為終,列之于內(nèi),以象朝暮之火候。
屯者,陽氣動于陰中也。蒙者,陽氣陷于陰中也。既濟(jì)者,陰陽已合也。未濟(jì)者,陰陽不交也。陽氣初動即扶陽,所以進(jìn)陽火,朝之功也;陽氣有陷即養(yǎng)陽,所以運陰符,暮之功也。既濟(jì),陰陽已合,須當(dāng)隨時而保濟(jì),保濟(jì)者,借陰全陽也;未濟(jì),陰陽不交,須當(dāng)待時而求濟(jì),求濟(jì)者借陽益陰也。借陽益陰,進(jìn)陽火,自屯至既濟(jì)三十卦,所以致其濟(jì)也;借陰全陽,運陰符,自蒙至未濟(jì)三十卦,所以防不濟(jì)也。始于屯蒙,終于既未,其余五十六卦,俱皆陰符陽火之事,可以類推而知。然其妙用處,總在坎離、陰陽、健順,歸于中正耳。健順中正,則始而屯蒙,終而既未,皆自然而然,豈容勉強也。
陽火陰符六陰六陽全圖
陽火陰符六陰六陽全圖
金丹大道,始終兩段功夫,一進(jìn)陽火,一運陰符。進(jìn)陽火者,陰中返陽,進(jìn)其剛健之德,所以復(fù)先天也。運陰符者,陽中用陰,運其順柔之德,所以養(yǎng)先天也。進(jìn)陽火,必進(jìn)至于六陽純?nèi)?、剛健之至,方是陽火之功盡;運陰符,必運至于六陰純?nèi)?,柔順之至,方是陰符之功畢。陽火陰符,功力俱到,剛?cè)嵯喈?dāng),健順兼全,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一氣,渾然天理,圓陀陀、光灼灼、凈裸裸、赤灑灑,圣胎完成,一粒黍米寶珠,懸于太極空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常應(yīng)常靜,常靜常應(yīng),本來良知良能,面目全現(xiàn),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
再加上向上工夫,煉神還虛,打破虛空,脫出真身,永久不壞,所謂'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進(jìn)于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矣。
今立六陽六陰,陽火陰符全圖,以復(fù)臨、泰、大壯、夬、干、姤、遁、否、觀、剝、坤十二卦。列之于外,其余五十二卦,列之于內(nèi)。雖是六十四卦,總是十二卦統(tǒng)之。復(fù)之一陽進(jìn),而凡一陽之卦,皆在其中。臨之二陽進(jìn),而凡二陽之卦,皆在其中,至于三陽、四陽、五陽,俱皆如此。運陰亦然,左陽卦者,先進(jìn)陽火以復(fù)先天也。右陰卦者,后運陰符以養(yǎng)先天也。先復(fù)后養(yǎng),先天凝結(jié),性命堅固,金丹有為無為之事了了。此圖與前圖相為表里,前圖是火候之功力,此圖是火候之次序,用功力而依次序,依次序而用功力,步步腳踏實地行去,自有進(jìn)益,庶不至毫發(fā)之差,千里之失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