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納巴特爾出生在牧人的家庭。在崇尚自然、野牧人生的追夢中,薩納巴特爾童年的野性得以自由發(fā)展,他向往更遼闊的天人合一。
1961年,從小喜歡畫畫的薩納巴特爾考入了內(nèi)蒙古師范學(xué)院 (現(xiàn)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系。帶著對美術(shù)的熱愛,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把“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當(dāng)作自己神圣的職責(zé),選擇了錫林郭勒盟作為他的畢業(yè)去向,于1965年9月乘車奔向錫林郭勒大草原,開始了他走向草原的第一步。
薩納巴特爾和草原的約會是一生的,用他的心、用他的情、用他的全部,來熱愛它,歌頌它,他要讓草原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凝聚在他的畫紙上。
《摔跤之歌》1990年
《神奇的呼喚》2004年
薩納巴特爾的美術(shù)作品,反映的都是草原,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株小草。無論是什么,都飽含了真、善、美,飽含了深切的愛。
假如您有幸看到錫林郭勒草原上的黃羊,你會為這大自然的生靈而感動。薩納巴特爾筆下的黃羊,不僅僅凝聚了畫家的情懷,更將黃羊的靈性、美展示出來,從中,我們可感悟到許多。
薩納巴特爾筆下的牛、馬、羊、駱駝等動物,栩栩如生。那些動物,仿佛都印刻到了畫家的心里,無論畫什么,都是信手拈來一般。在他的許多描繪動物的作品里,他對馬的喜愛更是獨特,不同的讀者來解讀他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收獲,但是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傳神和美!
薩納巴特爾作為一位畫家,他十分注重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從不閉門造車。所以他創(chuàng)作的草原作品,都有濃郁的真實生活氣息在其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藝術(shù)的尊重和對人生的思考。
薩納巴特爾喜歡黃羊,不僅喜歡欣賞,還喜歡畫。它們在他的心里,是草原自由之神。黃羊沒有國界,它們馳騁于大自然,無拘無束。它們不侵犯同類,不侵犯別的生靈,它們的生存條件十分簡單,逐水草而居,生存、繁衍。
然而,黃羊等野生動物卻被貪婪的人類恣意捕殺,破壞了草原的生態(tài),暴露了人的貪欲。因為對自然生態(tài)的無知,人類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有了這樣的反思,當(dāng)薩納巴特爾再面對黃羊時,他想擁有的不再是它們的皮肉之軀了,他想與它們的自由擁抱,想與它們賜給大自然的美好擁抱。就這樣,他開始用繪畫語言,帶著人類懺悔去描繪黃羊,把它們的靈性、靈魂都展現(xiàn)在他的畫面上,用他的心把草原的自由之神凝刻在作品里,讓更多的人去感受黃羊給予人類的啟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生靈獲得真正自由的神奇。
他所描繪的黃羊,是要把它們的善良、頑強(qiáng)、友愛都表現(xiàn)出來,把它們那種無國界、無地域的博大精神表現(xiàn)出來,把它們那種群體意識表現(xiàn)出來。在不斷的和黃羊進(jìn)行心靈交融的過程中,他深深地?zé)釔鬯鼈儯撬鼈兘o了他書本上所沒有的感悟,給了他理論上永遠(yuǎn)也沒有的感性認(rèn)識,讓他的心靈回歸到大自然的純凈中去,再不被物欲污染,不被虛幻的東西所誘惑。是它們,讓他的心再獲安寧,再次回歸到天人合一的大自然中來。
《蒙古搏克》2008年
《馬桿子》1988年
《跤王的故鄉(xiāng)》2008年
《路》2006年
《草原紅》2002年
《風(fēng)雪牧馬人》2006年
《節(jié)日盛裝》
《夏營盤》2008年
《漫游草原》
《壯歌馬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