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社會的上班族壓力很大,業(yè)余生活都喜歡用旅游來調劑心情,如此一來,各個景點一到節(jié)假日,無論成名已久或剛剛開發(fā),都能看到一隊接一隊“驢友”結伴而來的火爆場景。大家出發(fā)之前一般都要查些資料,以便對目的地有一個整體的概念,設計大致的游覽路線。不過,某些景點由于斐聲中外,可看的點實在太多,隨處都是寶貝,前期的準備工作就顯得不那么重要,直接前來即可一飽眼福。我去雁蕩山,就是單純的慕名前往。
馳名在外的雁蕩山,是溫州最有名的景點。從溫州市區(qū)出發(fā),跟著車上的導航,雁蕩山的輪廓逐漸清晰。根據(jù)入山口的指示牌,才知道有8個景區(qū),我和朋友隨意選擇了靈巖作為首站。進門時,有幾個大姐問我們是否要請導游,我們商量既然沒有做準備工作,為避免錯過精彩,還是有人講解為好。靈巖以石聞名,走不多遠就看到前方山頂上幾個石塊,狀似青蛙,當?shù)厝嗣榔涿弧鞍偻荛_會”。導游透露,實際上是99只蛙,還有1只在不遠處,孤零零地望著開會的地方,是因為它太過貪玩以致掉隊,正在苦苦追趕。聽來好笑,且略感牽強。其實很多地方為了增加景區(qū)的看點,往往會發(fā)揮眾人的想象力,編織幾個美麗的傳說,吸引游客前來。但明明知道故事是假,游客們卻大多傾向于接受這些故事,留下一些回味的空間。
里面還有不少奇峰怪石,根據(jù)導游的講述,的確像是很多故事的記載和證明。不過,靈巖的盡頭是一個很小的瀑布小龍湫,或許對很少見到瀑布的人來講頗具吸引力,但對贛鄱大地的游客而言,實在不算美艷。
我們有些失望地走出靈巖,心有不甘,于是又約去隔壁的靈峰景區(qū)。買了門票后才知道該景區(qū)分日景和夜景兩塊,要看兩種景觀就必須買兩次票,真是賺錢的好方法,我們有點半信半疑。靈峰和靈巖一樣,也是以石取勝,什么姜太公釣魚、老鷹展翅、合掌峰、虎口拔牙、斗雞峰,把大自然的天然造型描繪得栩栩如生。特別是“一線天”上的觀音洞,夾在兩塊大巖石之間,可避風雨,獨具一格,已有近千年歷史,香火旺盛,附近居民常來參拜。
同樣一塊石頭,能在白天和夜晚以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示人,也是雁蕩山的天生特質,其他山脈不管如何妝扮也無濟于事,嫉妒也毫無用處。因此,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留了下來,靜待夜幕降臨。有的游人顯然是一心沖著夜景而來,踩著時間點魚貫而入。盡管下午已經走了一遍,但夜色籠罩下的靈峰依然充滿著神秘感。除了路邊的幾盞貼地路燈發(fā)出一點幽暗的光芒,就只剩導游的手電筒指引道路。有的山石白天是一個面貌,晚上又在夜幕的掩飾下更換衣著,就像是使用了易容術一般,完全看不出先前的模樣,引來嘖嘖稱贊。最關鍵的是,雁蕩山的“粉絲”們以超凡的想象力把整個夜游的路線用幾個精彩的故事串連起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故事以一個妙齡少女守望情郎為主線,從癡望到相會,從擁抱接吻到放牛娃偷看,從老婆婆找孫子到她與洋公公的跨國之戀……我們就像看童話一樣,跟隨著線索往后翻頁,自然而享受。那個深藏在“一線天”內的古廟,連同包裹它的兩塊巨石,已經悄然變成少女倚在情郎肩膀上溫情脈脈的圖畫,且越看越像,越看越有味。
經導游的指點,原本不起眼的石頭都變成了一枚重要的棋子,點綴著某一條線索。更有甚者,同一塊表現(xiàn)人物頭像的石頭,隨著腳步和方位的移動,會展示出不同的性別和年齡,美侖美奐。此外,雁蕩山唯恐游客不盡興,還造出了一些單獨的景致,如犀牛望月、兔子獻寶、少女彈琵琶、壽星送客,等等。不得不欽佩溫州人民的形象思維,把大自然賦予的景致演繹得如此誘人,再加上每個導游同是添油加醋又風味各異的解讀,平白生出一個個美麗動人的童話故事,使人們全然沉浸于這首悠揚的幻想曲。
想象力如若運用得好,不僅僅能激發(fā)智慧,也能創(chuàng)造財富,雁蕩山就是最好的證明。從這個意義上講,想象力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
(刊登于2012年4月8日《南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