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話方式記錄師生之間的問難答疑或與時人論辯,是先秦諸子散文由語錄體向專題論文過渡的一種散文體式。發(fā)端于《尚書》的《西伯戡黎》《微子》等篇的君臣對話,在《國語》《左傳》等史書中進一步定型,而在諸子說理散文中得到長足發(fā)展,是諸子百家在講學、游說、論辯中發(fā)表學術思想的形式體現(xiàn)。
《論語》中有些是孔子與弟子或時人的對話,大多比較短小簡約,沒有形成完整的單篇篇章,個別段落在師生對話中已經表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個性?!赌印分械摹陡贰顿F義》《公孟》《魯問》《公輸》等篇也有一些對話片段,記錄了墨子與弟子之間的問答或與時人的論辯,展現(xiàn)了墨子的思想觀點和論辯技巧。《論語》和《墨子》中的這些對話片段比單純的語錄體稍長一些,仍以孔子和墨子的講道為主,但已經提供了某些話語的發(fā)生背景和針對對象,具有了一定情節(jié),比單純的語錄體更加具體生動。
《孟子》是對話體的典范作品,通過記錄對話過程展現(xiàn)孟子的辯論說理。所記錄的對話主要包括三種情況:①對諸侯的勸導,如《梁惠王》上、下兩章,體現(xiàn)出咨議政治的傳統(tǒng)精神。②對弟子提問的釋疑,如《萬章》《公孫丑》《告子》等篇,是孟子教學過程的實錄。③與論敵的辯論,體現(xiàn)了孟子卓越的辯才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
對話體用問答的方式來逐步深入問題,在論辯中體現(xiàn)邏輯思維特點,制造氣勢,分清層次,突出主題,從而使文章情節(jié)化、故事化。比語錄體更富于文學意味,能體現(xiàn)當時教學或論辯的片段現(xiàn)場,給人身臨其境、聆聽先哲教誨的效果。先秦對話體說理散文也給后世以虛構主客問對的散文賦提供了基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