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yī)學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干貨滿滿!
引言
2015年美國胸科協(xié)會主席在首次世界肺功能日(6月27日)呼吁:像量血壓一樣檢查肺功能??梢姺喂δ軝z查在臨床的重要性!肺功能檢查報告的重要參數(shù)如何正確解讀呢?看完本文你就知道了~
定義

禁忌證和適應證

肺容積檢查指標

肺容量的正常值受種族的影響,并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和體位等因素而變化。其中身高是最重要的相關(guān)變量。 肺容量指標的正常范圍是預計值方程的95%CI,低于正常范圍的下限(LLN)和高于正常范圍的上限(ULN)均為異常。 正常范圍一般為預計值±20%,而功能殘氣量(FRC)、殘氣量(RV)的變異較大,對其正常范圍有不同意見。
肺活量(VC)能準確反映正常人和限制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容積大小,是判斷限制性肺通氣障礙程度的主要參數(shù)。 肺總量(TLC)、RV、FRC及殘總比值(RV/TLC)增高見于阻塞性肺通氣功能障礙。
RV/TLC:殘氣量占肺總量的百分比。RV/TLC尚無公認的標準,一般認為健康青年應為20%~35%,并隨年齡增加而增高。
肺通氣功能檢查
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氣至肺總量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至殘氣位的全部肺容積。正常:實測值占預計值百分比(FVC%)>80%。 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0):最大吸氣至肺總量位后用力快速呼氣的第一秒呼出的氣量,F(xiàn)EV1.0既是容積測定,也是1秒之內(nèi)平均的流量測定。正常:實測值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0%)>80%。 一秒率(FEV1.0/FVC):是FEV1.0與FVC的比值,可判斷氣流阻塞的主要指標,與年齡呈負相關(guān),中青年的LLN約為0.70-0.80,老年人的LLN約為0.65-0.70,肺功能指南推薦以FEV1.0/FVC>92%預計值為正常。

最大呼氣中段流量(MMEF):用力呼出氣量為25%~75%肺活量間的平均流量,亦可表示為FEF25%~75%。中段流量=bc /ab(L/S),臨床意義:流量受小氣道直徑所影響,流量下降反映小氣道阻塞。

呼氣峰值流量(PEF):指從肺總量位置用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氣所產(chǎn)生的最大瞬間呼氣流量。是反映氣道通暢性及呼吸肌力量一個重要指標。異常:實測值占預計值百分比<80%。 用力呼氣25%肺活量(余75%肺活量)的瞬間流量(FEF25%):是反映呼氣早期的流量指標,大氣道阻塞時其值明顯下降。 用力呼氣50%肺活量(余50%肺活量)的瞬間流量(FEF50%):正常值與MMEF相近。FEF50%反映呼氣中期的流量指標。 用力呼氣75%肺活量(余25%肺活量)的瞬間流量(FEF75%):正常值約為MMEF的1/2,是反映呼氣后期的流量指標。 FEF50%、FEF75%、MMEF共同評價小氣道功能,三者中有2個以上指標降低,小于65%預計值,提示小氣道阻塞。

最大分鐘通氣量(MVV):指在1分鐘內(nèi)以最快呼吸頻率和最大呼吸幅度所測出的最大呼吸量。正常為實測值占預計值的80%以上。 MVV是反映呼吸肌力強弱、胸廓及肺組織的彈性力、氣道阻力以及患者體力和主觀努力程度等綜合因素的指標,常用于通氣功能儲備能力評估的指標。 是判斷手術(shù)耐受性的重要肺功能指標。

70%以上 無手術(shù)禁忌,手術(shù)是安全的。 69~50% 可以考慮手術(shù)。 49~30% 應盡量保守或避免手術(shù)。 30%以下可視為手術(shù)禁忌證。



彌散功能障礙
肺的彌散功能(DL)指某種肺泡氣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細血管內(nèi)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個基底膜之間的結(jié)締組織所構(gòu)成)從肺泡向毛細血管擴散到血液,并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Hb)結(jié)合的能力。 肺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是指一氧化碳在單位時間(1min)及單位壓力差(1mmHg)條件下從肺泡轉(zhuǎn)移至肺泡毛細血管內(nèi)并與血紅蛋白結(jié)合的量(ml),單位是ml/(mmHg.min),是反映肺彌散功能的主要指標。 比彌散量(DLCO/VA):DLCO與肺泡通氣量(VA)之比,由于DLCO受吸入氣體量、肺容積影響,因此評價彌散功能時應該考慮受試者的肺泡通氣量(VA),以排除肺容積對彌散量的影響。
能使肺毛細血管流量增加,使正常情況下很少開放的肺毛細血管開放的生理或病理狀態(tài),均能使彌散量增加。 世居高原、運動、平臥體位、肥胖、部分左向右分流的先天心臟病變、部分早期的左心衰竭、早期的紅細胞增多癥及部分彌漫性肺泡出血。
彌散距離增加,如間質(zhì)性肺疾病、肺水腫。 肺泡破壞引起的肺毛細血管床減少導致彌散面積減少,如肺氣腫、肺葉切除術(shù)后等。 肺血管病,如肺動脈高壓、肺血管炎、肺栓塞等。 貧血等引起血紅蛋白水平下降。 少數(shù)過度肥胖、右心衰竭、紅細胞增多癥、彌漫性肺泡出血。 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甲亢、化療藥物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長期使用。
氣道反應性
痙攣收縮的氣道可自然或經(jīng)支氣管舒張藥物治療后緩解的現(xiàn)象,稱為氣道可逆性。 臨床上常用支氣管舒張試驗來檢查氣道可逆性。 通過給予支氣管舒張藥物,觀察阻塞氣道的舒張反應,稱為支氣管舒張試驗。


評價氣道可逆性,輔助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支氣管舒張試驗如何用于慢阻肺的嚴重程度分級?)。 評價支氣管舒張劑療效,指導用藥。
是通過吸入某些刺激性藥物誘發(fā)氣道收縮反應的方法。其主要適用于協(xié)助臨床診斷氣道高反應性增高,尤其是對支氣管哮喘的診斷。 乙酰甲膽堿是臨床常用的非特異性的激發(fā)藥物。
在試驗過程中,當FEV1.0較基礎(chǔ)值下降≥20℅,可判斷激發(fā)試驗陽性,即氣道高反應性。 如果吸入最大劑量(濃度)后,這些指標仍未達到上述標準,則支氣管激發(fā)試驗陰性,氣道反應性正常。

是指一定時間內(nèi)PEF在各時間點或時間段的變化程度,能較好地反映氣道的舒縮功能,是檢測氣道反應性和(或)可逆性的重要肺功能檢查項目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