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親子活動中,孩子如同火山爆發(fā)般和母親發(fā)了火。面對此情此景,媽媽說了三句話,僅僅是三句話,便化解了孩子的憤怒,讓她真切地體驗到其中所缺乏的包容、理解、愛與溫暖。這三句話是:“ 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對不起,我無意中傷害了你。我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我的本意是……”這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當孩子向家長表達憤怒時,孩子內(nèi)心最渴望聽到的是什么呢?其實,答案就是以上那位媽媽說的三句話。這三句話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
在我看來,這句是三句話中最重要的一句??匆姴⒊姓J孩子的情緒,是高情商父母必備的技能。不管孩子情緒的背后是什么樣的動因,家長首先都要允許孩子能夠自由地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些家長不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孩子可能習慣性地使用壓抑、否認、隔離等防御機制處理,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可能埋下深層的心理問題和創(chuàng)傷。
事實上,當孩子向家長表達憤怒時,往往是在表達自己的權(quán)益受到了侵犯。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憤怒和恐懼經(jīng)常是同時出現(xiàn)的。充滿力量的憤怒,伴隨著虛弱的恐懼,其背后隱藏的是對愛的渴望。
試想當孩子如此表達憤怒時,家長不能看到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反倒是對此情緒進行批判、壓制、說教,孩子的內(nèi)心將受到多大的傷害。結(jié)果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之一:
★孩子覺得情緒是得不到理解的,不再表達,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獲得家長的愛,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努力了。
★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重視,證明家長是愛自己的,可能會更加努力,以獲取好成績來取悅家長。或者劍走偏鋒,通過各種破壞性行為引起家長對自己的關(guān)注。
★孩子認為受到了極大的委屈,對父母充滿了恨意,內(nèi)心的憤怒一點一滴地聚積著,可能在某個時刻以更激烈的形式爆發(fā)。
回首自己作為孩子時,家長對待我們憤怒情緒的處理方式,或許我們對此會有更多的反思??吹讲⒊姓J孩子的憤怒情緒,覺察其情緒背后的意義,只有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親子間的溝通與互動,才可能卓有成效。
2. 對不起,我無意中傷害了你承認傷害的本身并非示弱妥協(xié),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與理解。為自己的言行道歉,則是對孩子進一步的理解與關(guān)懷。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應該保持絕對的權(quán)威,于是極力掩蓋錯誤的行為或言語。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帶給孩子的傷害也越來越深。其撫養(yǎng)模式勢必屬于“我好—你不好”的模式。在該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認同家長,形成“我好—你不好”的處事風格,過高估計自己,妄自尊大,認為自己是最好的,總是對的,對別人的所作所為總是持懷疑、否定的態(tài)度。另一種內(nèi)化家長的觀點,形成“我不好—你好”的處事風格。這種孩子常陷入自卑自憐的心境中,總認為自己樣樣不如人,在社交上不主動。
家長對待自己與孩子的態(tài)度,可能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在心理咨詢中,有的來訪者為了家長的一個道歉,與家長對峙了數(shù)十年,窮其一生為了得到一句“對不起”。這樣的故事,聽起來讓人唏噓不已,卻又屢見不鮮。
3. 我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我的本意是……這句話有著畫龍點睛之妙,既是對道歉的進一步澄清說明,更能促進孩子回歸理性思考,回到正常的溝通軌跡上來。很多孩子都會說:“我知道家長是愛我的,只是愛的方式是錯誤的。”在孩子們看來,家長常常以愛之名控制自己、侵犯親子間的邊界。遺憾的是,大部分家長沒有發(fā)現(xiàn),或者發(fā)現(xiàn)了卻敷衍了事。
人們常說“理解萬歲”,在親子關(guān)系中尤為如此。澄清誤解是理解的前提。
對話如此真實、動人,經(jīng)過澄清之后,誤解得以消除,溝通得以在真誠的環(huán)境中進行,母子間的愛與溫情真切地呈現(xiàn)了出來,讓人聽了不禁產(chǎn)生內(nèi)心的觸動與共鳴。
當孩子能理解到家長的本意并非不愛自己,只是彼此在愛的表達方式上存在著不恰當?shù)那闆r時,孩子的憤怒與恐懼等情緒將能得到較妥善的處置,而親子關(guān)系將能因此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