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解鴻業(yè)
微信號zhyxhy88
本病皮膚上出現(xiàn)成簇水皰刺痛,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因皮損狀如蛇行,故名蛇串瘡;因每多纏腰而發(fā),故又稱纏腰火丹。多見于成年人,好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相當于西醫(yī)的帶狀皰疹。
1、病因病機
本病多為情志內(nèi)傷,肝郁氣滯,久而化火,肝經(jīng)火毒,外溢肌膚而發(fā);或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濕邪內(nèi)生,蘊而化熱,濕熱內(nèi)蘊,外溢肌膚而生;或外感風熱病毒,蘊結于肌膚而成。年老體虛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盛,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
2、辨證論治
2、1、肝經(jīng)郁熱證: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肝火解熱毒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組成:龍膽草、生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
2、2、脾虛濕蘊證:皮損顏色較淡,皰壁松弛,疼痛略輕。伴食少腹脹,口不渴,大便時溏;舌質(zhì)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辨證分析:飲食不節(jié),脾虛濕蘊,濕阻氣機;蘊滯肌膚,故見皮膚起丘皰疹或水皰:濕盛于熱則皮疹色較淡,瘡壁松弛,疼痛略輕;脾失健運則食少腹脹.便溏;口不渴、舌質(zhì)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均為濕盛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方藥組成: 蒼術、厚樸、陳皮、 豬苓、 澤瀉、赤茯苓、白術、滑石、 防風、山梔子、木通、 肉桂、甘草。
2、3、氣滯血瘀證: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質(zhì)黯,苔白,脈弦細。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雖退,但氣血凝滯未解,不通則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質(zhì)黯、苔白、脈弦細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治法:理氣活血,重鎮(zhèn)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方藥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桃仁、紅花、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年老體虛者,加黃芪、黨參以益氣抗邪。
3、結語
蛇串瘡相當于西醫(yī)的帶狀皰疹。其特點是水皰成簇,沿一側周圍神經(jīng)作帶狀分布,伴刺痛。本病應與熱瘡、漆瘡、膏藥風相鑒別。肝經(jīng)郁熱證,治宜清肝火、解熱毒,方用龍膽瀉肝湯加紫草、板藍根等;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氣滯血瘀證,治宜理氣活血、重鎮(zhèn)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