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回到本草學經方====小建中湯(第四十方)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 膠飴
右六味,以水
歲月催人老,青春徒逝然,
自學已三載,才到四十方。
左手傷寒論,右手寫公文,
曾經良相夢,自今去救人。
(2001.12.31下午)
仔細想來,涉入中醫(yī)之門年方有三。今天,才學到第四十個方子,中間14調胃承氣湯、20小柴胡湯還沒有學習。因為這兩個方子既陌生有熟悉。寫過的方子也是隨手糊涂,沒有認真考求。2011年,就這樣過去了,工作上忙忙碌碌,依舊是陪酒陪客陪會,再加上寫材料,實在沒有提的起來的事。2011年,就讓我從小建中湯結束。2012年,也讓我從小建中湯開始。所謂,“實人傷寒發(fā)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其實,何嘗于此,做人不能嘴尖皮厚腹中空。2012年,期望“我自建中”!
小建中湯,從方名理解,很簡單,建其中也。如同,“理中者,理中焦也”。結構可以理解為:桂枝加芍藥飴糖。但是自古以來,這個方子的注解分歧較大。一是:100條,何者為陽脈澀,陰脈弦?;二是:膠飴,是什么,用什么代替?三是:100條,有被稱為試藥之嫌。
一、關于陽脈澀,陰脈弦
第一種觀點,認為陽脈陰脈,指位置而言,寸脈為陽,尺脈為陰,那就是說寸脈澀,尺脈弦。
第二種觀點,認為陽脈陰脈,指脈法而言,浮取為陽,沉取為陰。
到現在,我也對脈法毫無理解,只是傷寒的脈莫過,其他的脈,沒有感覺,所以不好鑒別。比如胡老就認為是第二種觀點,但是劉老以及
這里說一個題外話,我不否認中醫(yī)脈法,特別是還有一些獨特脈法,但是過分渲染脈法,不利于中醫(yī)發(fā)展?,F在來百姓看中醫(yī),首先看你會不會號脈,并以此來認為水平高低。誤矣!誤矣!通看傷寒論,并沒有那么多的脈法。雖然冠以某某病脈證并治,但是談及脈的并不多,而且都是“大脈”,沒有那么玄。與后世所論之脈,毫無關系。我甚至懷疑,就連篇名也是后人所加?。?!因此,有必要單獨研究傷寒論之脈法!的確傷寒論與內徑是兩個體系?。。。摳c后世中醫(yī)也不是一個系統(tǒng)?。。。‘斎?,你非要用哥達巴赫猜想論證1+1=2也未嘗不可,實在不行咱加一個“中醫(yī)特色”就解決問題了。呵呵,不是有意得罪脈法大家,敬請見諒。
盡管,我不懂脈法,也沒有實踐,不過是文解傷寒,所以還是說說自己的想法,好歹不是大家嗎,說了也沒人信,不會誤導后學,無知者無畏一次。
傷寒論,提及陰陽共9處,其中涉及脈陰陽共4處:分別是3、6、94、283;提及陽脈、陰脈共4處:分別是94、100、245、247。從這些表述看,陰陽與寸關尺有關,我是贊成的。比如,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6條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脈陰陽,言俱浮、俱緊、俱停,總覺得說用位置說,更加合理。
二、關于膠飴
膠飴,是什么?我曾經做過一番考證,就是現在的飴糖,在加工糕點的地方有賣,老百姓叫做糖稀。百度解釋得很清楚====以米、大麥、小麥、粟或玉米等糧食經發(fā)酵糖化制成的糖類食品。又稱餳、膠飴。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粘稠液體;硬者系軟飴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后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塊。藥用以軟飴糖為好。我曾經,為老婆治療例假,用小建中湯,到處買飴糖,大概是前年的這個時候,下著大雪,我從藥店到食品添加劑商店,再到糕點加工廠,都跑遍了,也沒有弄到,后來好像用
三、是試藥嗎
100條,成了有些人是詬病傷寒論的一條罪證,說你看你們中醫(yī)治病,這個不行用那個,好像做實驗一樣。
這兩條,都冠以傷寒開始,那還要回到傷寒條文====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太陽病===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綜合兩條,傷寒就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那么:
100條,就應該是===頭項強痛且體痛而惡寒,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嘔逆,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102條,就應該是====傷寒二三日,頭項強痛且體痛而惡寒,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嘔逆,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先看100條,如果認為陽脈主外主上,那么澀脈,就是外、表、上氣機不利、津液不足,就像水管子既沒有氣鼓舞,也沒有水充填,必然是癟了吧唧,澀也!!陰脈弦,陰脈倒是鼓鼓的,好像水管子充填了水。結合起來,做一個比喻:就像一條水管子,中間用繩子捆一下,這面憋的滿滿的,那面癟癟的。陽脈澀陰脈弦,也許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病,關鍵是氣血津液循環(huán)不利,中間犯卡。治療的步驟一是,建中,如果好了,解決了誰也代謝問題,就沒事了。借用黃元御和圓運動的說法,運輪已行軸也,中氣正常,自然就好了。如果沒有好,就要用小柴胡湯疏利氣機,所謂左升右降。這根本就不是試藥,二是治療法則。不過相信現在人又會自作聰明,合方是也。哈哈哈!
四、方解
100條,也許就是,中有寒水停滯,上有陽氣而漁,導致氣機不暢,治在中焦溫寒化飲、促進血液循環(huán)(關于桂枝湯已經論述,桂枝負責動脈、芍藥負責靜脈、生姜大棗甘草負責中焦,桂枝與芍藥形成一個循環(huán))。加飴糖,說甘以緩急、補益脾氣也未嘗不可。這樣使中焦寒水氣化,加重芍藥除血痹之功,病則自愈。我們看到,有的人,平時一著涼,馬上就肚子痛,熱一熱就好了,估計都是小建中湯證。所以,如果是100條標準患者,喝完小建中湯,應該有汗出!如果不好,那說明不僅僅是中焦有問題,少陽也有問題,所以服小柴胡湯。以后在做學習。所以說,虛人傷寒建其中,不能發(fā)汗。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這個心中悸,應該是,其人素有水飲,遇到傷寒,陽氣被郁于上,寒水被遏與下,陰陽不接。寒水在下為患,所以心中悸,陽氣在上為患,所以煩,此煩為實煩,而非梔子劑的虛煩。
所以,小建中湯,就是建中,就是促進中氣正常運行,人體氣機才會順暢。所以,后世黃元御和彭子益的書還是要讀的。
寫到這里,時間已是
附2010年病案
病號:老婆。
3日言,月事一天后小腹墜脹疼痛,腰困(不知道怎么個困法,女士估計有體會),每次都是,延至末期。正在研究小建中湯方,有治療腹痛一說。遂決定一試。 處方:芍藥
(聲明:我是一個一天中醫(yī)也沒有學過的門外漢,最近利用業(yè)余時間,糊涂經方學感,一為加深記憶,二為歸納分類,三為同道指導。所以,這里面的觀點基本大半是錯誤的,希望中醫(yī)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誤導像我一樣的愛好者?。。。?/span>
晚服一劑,晨略減(晚上服藥后有點惡心----擔心很長時間,間問之,后睡著
4日中午服一次,晚下班回家問癥狀,約腹痛已無,余腰困。